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二:苦谛--在工作中享受人生(1)

  模塊二:苦谛--在工作中享受人生(1)

  請不要排斥這個概念,或許你從未發現苦和享受能扯上什麼關系。

  這麼多年的成長經驗告訴我們,痛苦或者苦難是用來承受的,我們需要的享受,是歡樂。雖然承受和享受只差一個字,但是五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造成這兩個詞的概念卻是天壤之別。歡樂是我們主動追求的,就像常常能令你懷舊的初戀,那種略帶些青澀的甜蜜滋味,那片此情可待的情懷。不過滋生享受的愉悅似乎總是短暫的,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某個慵懶的午後,利用一杯卡布吉諾的香味,去追憶那似水的年華。

  是生命都要慢慢的成長,同時,這也是種緩緩的枯萎。

  所以我們要學會告別初戀,告別曾經的種種,告別或令你喜歡,或令你生厭的人,無論他們在你的生命中曾經占據多麼重要的位置。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這就是苦谛的核心——愛離別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按照苦的表象闡述了另外七種無常難忍之痛,即出生的苦、衰老的苦、疾病的苦、死亡的苦、怨憎之苦、求不得苦和五蘊熾盛之苦(身心變化不自在的苦)。再加上愛別離,便是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無論貧富貴賤,永遠無法逃脫的“世間八難”。

  如果不是故作潇灑地回避,而稍微用心琢磨一下,你就不難發現從年幼到現在,我們一直都在經曆一種有起有伏,遍布各種挫折與困擾的人生中。我們的生活被各種問題、痛苦、悲慘、誘惑所圍繞。不管今後的科學發展到何等的昌明,生命終究都會隨著死亡而結束,之後永遠都不會確定死亡會將我們帶往何處。

  其實人生就像是乘車在旅行,一旦踏上這趟車,自然就會被窗外的風景迷戀。不過風景雖然美麗誘人,可惜你卻不能一覽無余。倘若你鍾情于右邊窗外高山的雄偉,那麼你就不得不放棄左邊窗外河流的逶迤;假如你神往左邊窗外森林的神秘,那麼你就得舍棄右邊窗外田野的浪漫。如果你想要左右兼顧,求得圓滿,只能在迷茫中蒼老,結束一段一無所獲的旅行。

  人生如乘車,我們知道它的起點,也明白它有終點,卻始終無法預知沿途的經曆。于是,一路走來,上上下下的人很多,可是真正能一起陪我們從起點走到終點的人,或許根本就沒有。但是旅行,一直在繼續。

  所以,我們愛離別。

  可能是因爲太直白地揭露了生命曆程的真相,或許是我們習慣了真實的謊言,世人眼裏,佛陀的教義總是被蒙上一層悲觀厭世的色彩。

  然而佛陀早就開示,我們以爲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是世間所有痛苦的根源之因。

  能夠爲自己和別人解脫痛苦,是佛教蘊含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思想,才是真實不虛的如來本意。

  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簡單理解爲只追求自我個人的解脫,只有心系天下的聖者,才會“若一衆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

  與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承認人自身的偉大,從人本身去尋求真知,既沒有中國傳統道教的出世觀,也沒有基督教、###教的原罪說。正是這種以人爲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菩提之花開遍全世界。

  一般而言,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製力量,只有佛陀認爲其本身只是人類的一員,他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于人的努力與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並且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潛能。因此佛教是一種“強調以人爲本的,用以規範人的思想、行爲的一種強有力的規則體系”,這種體系類似于哲學的定義,因此許多有識之士一直在爲佛教到底是宗教派別還是哲學教育爭論不休。

  佛經闡明佛與衆生同出一源,本爲一體,不會因爲自己的開悟而無視衆生的迷惑。所以佛教根本是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個人的努力並導引衆生的共同努力基礎之上。自度才能度他、自濟才能濟人,更可以理解爲通過超度他人以求得到自己的超度、通過救濟別人,自求得到自己的救濟,這是佛教中經世濟衆的基本精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