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一:最初的佛法
2586年前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得佛果的成道日。然而在經過短暫的喜悅之後,佛陀卻陷入了另一種困惑。他很清楚地明白,自己曆經六年苦難所得的收獲,如此深邃的空性智慧,這麼深奧的菩提教法,是衆生不可能了解的。正如佛偈所說:“所證無人解,爲誰而宣說。”
在成佛之後的七個星期裏,佛陀一直沈默不言,並沒有馬上將心中的佛法教誨衆生,卻在深深地思索,如何用最簡單的道理,向世俗凡人闡述生命的真谛。已經放下自在的佛陀不得不再去尋找語言文字,與衆生分享他的智慧。他已經有了水,但是他需要一個盛水的罐子,而且是那種很普通的瓦罐。結束四十九天的冥想之後,最終如願産生了一個利益衆生的法門,這就是最初的佛法,四聖谛。
佛陀成道以後,從鹿野苑初轉###到娑羅樹林涅槃,佛陀四十五年所講的教法,事實上都是基于四聖谛的基本原理發展出來的。
四聖谛,他是所有佛法的核心,就像任何企業都需要一種精神一樣,這就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按照中國的文字結構解析,谛這個字,是由“言”和“帝”兩部分構成,世俗點理解,既然是皇帝說的話,自然無人能夠抗辯。所以這四個聖谛,不是用來爭論的,這種智慧是需要用你的生命去慢慢體會的。
第一個聖谛——苦谛:
你我沒有必要逃避這個詞。盡管對苦的感受不盡相同,但是從某種程度上理解,我們所有的人都在受苦。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的身心經常很容易産生各種不適。我們必須能夠看出並且承認這種痛苦的存在,然後去體會它。
我們要知道苦猶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面對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第二個聖谛——集谛:
它是苦的起因、根源、本性,或産生。我們在體味了各種痛苦之後,還要深入地觀照它,才能清楚地看見,它是如何産生的。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第叁個聖谛——滅谛:
佛陀教給我們如何去辨識出各種苦痛的存在,同樣,他也教給我們滅除苦痛的方法:如何通過避免做使我們痛苦的事情來停止製造痛苦。如果沒有滅苦的可能性,那麼,佛法的存在又有何意義呢?因此第叁谛告訴我們,轉化與救療,是絕對可能,更是勢在必行的。
第四個聖谛——道谛:
道,即是道路。這條離苦的道路能夠引導我們避免我們從事各種痛苦的事情。這是我們最需要的道路。
就像現在很流行的自助遊,你必須真正的去過那個地方,才會有收獲,否則只能一次次的,用帶有點羨慕帶有點嫉妒的神情去消化別人咀嚼過的饅頭。
也許你在疑惑四聖谛與企業精神的關系,其實任何企業都和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既然這些智慧揭示了生命的真谛,既然每一家企業都是由人構成的,我們沒有理由,不試著去感悟一些,感動一點,哪怕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片刻。
臺灣的企管界,一直很流傳一種觀點,如果把你個人比喻成一家企業,你該如何經營你的公司?
生意難免會有虧有賺,生命卻是誰也賠不起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