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五:舍無量心,告別娑婆(3)

  模塊五:舍無量心,告別娑婆(3)

  因爲玻璃缸和生命之間有諸多的相像,

  第一,它們的體積都很有限,不可能無限量的裝載;

  第二,就像哪一天你會一不小心摔碎魚缸一樣,你永遠無法預測你的生命會在哪一天結束,生命本來就在呼吸之間;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倘若你不是最先放進大石塊,而是先把碎石、砂礫和水裝滿的話,你會發現你就再也沒有機會把它放進玻璃缸裏。

  那麼,什麼是你生命中的大石頭呢?

  是成爲百萬或千萬富翁,周遊全世界,與你愛的人共度時光?抑或你的信仰、教育、社會地位、名譽榮耀等從小就想實現的夢想?

  不管是什麼,不管有多少?切切記得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一輩子你都不會再有機會去做!

  所以現在,你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這個當下,可否試著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有沒有找到這一生的大石頭?

  假如已經找到,恭喜你,請你記住把它們先放進你人生的玻璃缸中。

  假如還沒有找到,你更要努力,不要等到最後你的魚缸,是空空如也。

  人這一生,甯可因夢想而忙碌,絕對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

  二、舍得的真意是珍惜,放下的本義是愛惜

  正如放開腳步才能往前邁進一樣,佛陀教導我們要舍得、布施,只有舍掉陳舊不堪的執著,才能得到新的觀念、新的思維;能夠放下不切實際的妄想,便會輕松上路,你才有機會比別人跑的快,才有體力比別人跑的遠。

  佛法之中,最常被世人利用的智慧,就是“隨緣”和“放下”,不過這恰恰也是被誤解最深的道理。

  佛教中的各種經論典籍經常這樣啓發世人,在我們一輩子的追求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真正去愛惜眼前你所擁有的。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很多東西本來就是隨緣而來,即便他們曾和我們有各種各樣,或深或淺的交情,但到了最後,他們始終還是要隨緣走。隨緣,其實應有兩重含義,不要掙紮停留于過去,把握目前與當下,是爲第一重含義;隨著因緣的流變而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向前,努力進步是爲第二重含義。因此,過去人們常常說“隨緣”便是代表消極,不思進取,說到底只不過是沒有正確理解佛法所說的“隨緣”的真正含義罷了。

  而放下的境界,又高了一些。

  按照當代大儒南懷瑾老先生的說法,中國禅宗說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話:“放下。”但是,人就那麼可憐!偏偏放不下。聽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裏,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個妄執——就叫“放下”。

  不過想想確實如此,很多事情我們明明知道不必記在心上,但是每一次提醒自己的“放下”,不過是又一次的銘記,倘若真的已經放下,哪裏還有那麼多的念念不忘?

  這樣的“放下”在工作中,猶顯得可憐。我們時常提醒自己放下對老板的不滿、放下對同伴的成見、放下對公司的抱怨,我們也很明白對事不對人的道理,我們在職業生涯開始的第一天就很清楚工作中要公私分明,可是你認真地用心去回憶一下那剛剛逝去的,在OFFICE裏度過的八個鍾頭,你真的能放下以上的所說,真的能做到你應該做到的職業操守嗎?

  無論你是不是職業經理人,只要你有一份正當的職業,而且依此謀生,並希望這份工作能更好地提高你生活的品質,你就應該放下你的“看法”,不要再緊緊抱著它們走進你的團隊。

  因爲“拿起”,遠遠比“放下”辛苦得多。所以我們才會常常釀成“拿得起”,卻“放不下”的錯誤。

  曾經就這個困惑了我很久的問題,特意請教我的一位師父,九華山的前任方丈,已故的佛門泰鬥仁德老和尚。

  那一年老和尚在合肥開會,趁他休息的間隙,特意前去參拜。趕到賓館的時候,走廊外早已坐滿了等候多時的弟子,我在侍者的帶領下穿過黑壓壓的人群,徑自來到老和尚的房間,能夠享受這樣的殊榮,不免有些得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