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五:舍無量心,告別娑婆(2)

  模塊五:舍無量心,告別娑婆(2)

  教授待她稍微平靜後問道:“和你最親的人應該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爲父母是養育你的人,孩子是你親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但爲什麼他反倒是你最難割舍的人呢?”

  同學們靜靜地看著那位女同學,等待著她的回答。

  女生緩慢而又堅定地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會先我而去,孩子長大成人後獨立了,肯定也會離我而去,能真正陪伴我度過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沒錯,這是一個心理遊戲,想闡述的主題便是:誰是我們最重要的人。

  那麼,你也了解自己內心深處所渴望的恒久慰藉嗎?換而言之,你清楚自己最終將情歸何處嗎?不管男人還是女人,臨終前,你最希望自己的親朋好友還是至親愛人陪伴在你的身邊呢?隨著“只要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可以揮霍、可以重複修飾的青春年華一點點逝去,逐漸長大成熟的我們,已不願去做自己或他人感情記憶的碎片,可惜你是否曾經在成熟中給自己一點時間過濾,真正最重要的是誰?

  然而生命的空間本身就很有限,只是我們從來不知道認真的度量,總是想當然的以爲,一切盡在把握之中。

  在自創的“綻放心中的蓮花”團隊心靈訓練中,我經常會用一個雖然簡單但是很有震撼力的試驗,和學員共同體悟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真實。

  一個很常見的玻璃魚缸,就是那種長方形、透明的,經常被用來養一些小烏龜之類的,有著差不多相當于一個升可樂瓶的容量。

  隨後,我會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小心翼翼地一塊塊放進玻璃缸中。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便開始問大家:“瓶子滿了嗎?”

  基本上大多數專注于表象學員會回答:“滿了!”。當然也會有一些很有想像力的、善于思考的學員,會回答沒有裝滿。

  于是我會伸手從課桌下拿出一桶早已准備好的碎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瓶壁使碎石填滿下面石塊的間隙。

  “現在瓶子滿了嗎?”我第二次問道。

  這一次學員們漸漸開始明白,我要裝進去的遠遠不止這些,“應該還沒有。”幾乎全部回答道。

  “很好!”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我伸手從課桌下拿出另外一桶沙子,開始慢慢倒進玻璃缸。沙子填滿了石塊和碎石的所有間隙。

  又一次問大家:“水缸裝滿了嗎?”

  “沒滿!”所有的學員大聲地回答。

  “很好!”就要完成最後一個步驟,我再一次地鼓勵大家。接著我拿過一壺水緩緩倒進玻璃缸,直到水面與缸口平行,並由少許的水滴從缸壁滑落。做完這一切,我擡頭看著學員,正式發問:“通過這個小小的試驗,各位有何收獲呢?”

  通常此時,一位聰明又心急的學生會舉手發言:“這個試驗是想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善于利用時間,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麼緊湊,如果你確實努力,你可以擠出更多地時間去做更多的事情!”

  這樣的答案很精彩。確實這個小試驗更多地是被運用在時間管理的課程中,希望啓發我們合理的利用時間,完成更多的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還有嗎?”我需要分享的收獲遠遠不止這些。要是僅限如此,談不上什麼震撼,至多只是有些感悟。

  “我想應該是在職業規劃方面。做事情有目的性,分清楚輕重緩急,合理地利用資源;就像那些大石頭一樣,如果先放一些碎石或水,便很難放進幾塊大石頭,所以工作任務的完成要有先後的秩序,否則便很難很好完成所有的工作。”有時候一些邏輯性很強,而且工作經驗比較多的學員會給出更深一層次的答案。

  “非常好!”我會帶頭爲這樣的答案鼓掌。就快要接近真相,不過往往最終的探索也是終止在此。

  不妨靜下心來,做一個看似沒有關聯,卻殊途同歸的假設:如果把眼前的這個普通的、體積不是很大,又很容易摔碎的玻璃魚缸比喻成我們的生命,先前所做的一切會不會讓你想到的更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