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叁:穿上別人的鞋才知痛在哪(1)

  模塊叁:穿上別人的鞋才知痛在哪(1)

  

  如果一個人走過另一個人的身邊,看到那個人被箭射中了,他不該花時間在尋找這支箭是從哪裏射來的,或是誰做了這支箭,箭杆是用什麼木頭做的,箭頭是如何打磨光的等等,他最應該做的就是將這支箭拔出來。

  ——釋迦牟尼佛

  一、慈悲的魔王

  一寫到悲的概念,心中總有一些難以言狀的、莫名的哀愁,反正不是很舒服。

  在中國的漢語言文學裏,悲總是和悲痛、悲傷、悲哀、悲涼等等頗具苦痛感的詞構建在一起,想要達到和表述的效果,也是一如既往的蒼涼,讓你想躲開它都很難。

  從感情色彩上分析,悲和痛還不太一樣;痛是肌膚或心理受了傷害之後的一種生理反應,它表達的是一種極度不舒服的感覺,多以流淚或流血來表現受傷害的程度不同,痛是可以慢慢治愈的,當然心痛的傷愈要困難很多。

  到達悲的檔次,受的傷已經是很深了,而且似乎以內心的創傷居多,盡管這些傷口無形,但是要比看得見、摸得著的傷疤嚴重許多,並且完全複合的可能性基本很小。

  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要說得時尚一些,就應該應用範偉的口吻:“整得我的心啊,拔涼拔涼的……”

  現時很多影片的導演,用畫面的效果處理悲的概念幾乎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尤其是在香港的電影中,男主角受到事業上的重大打擊或感情崩潰之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劇情:遠景是夕陽下的維多利亞美景,幾對海鷗不時掠過水面,互敘衷腸;然而鏡頭切近之後,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滄桑的背影,正孤獨地仰望蒼天;腳下一定要有一堆空了的啤酒罐,半醉半醒的面容上盡是對人生的迷茫,遊離的目光混沌于世事的無奈,再配上一首委婉淒涼的蘇格蘭風笛,命運仿佛也如風中之燭一樣搖曳不定。如果你能聞到那個時候的空氣,也一定能嗅出悲的味道。

  這樣的一套組合,是很能打動觀衆的,有沒有去過維多利亞海濱不要緊,人這一輩子,誰不曾有過同樣的悲情歲月?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但是爛醉之後終究要醒來,痛苦之後還是得擦幹眼淚,跌的跟頭再大,決不能輕言放棄,因爲希望在人間。

  如果把慈無量心比喻成一種無我的大愛,那麼悲無量心就是一種忘我的寬恕。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是在看到別人遭受痛苦時心生不忍,希望拔除他們痛苦的心態,它與冷酷的行爲正好相反。悲無量心是一種希望能夠解除一切衆生痛苦的心懷。它能克製殘忍,所謂,“悲能拔苦”。

  我一直都很喜歡這個小故事:

  傳說有兩個年輕的小勇士,有點類似于《魔戒》裏面的小矮人,受夢幻仙境中的諸位神仙托付,去拯救深陷魔宮的女王。壯別之時,衆位神仙以各自的法力共同凝結成一個神奇的護身符,它有能滿足十個願望的超能力,神仙們希望這個護身符能夠幫助他們化險爲夷,救出女王安然地返回。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狡詐的魔王製造出各種險境,刁難小勇士們,結果爲了活命,這些神奇的願望很快就用玩了。這個時候魔王使出絕招,將其中的一位小勇士打入萬丈深淵。生命危在旦夕,但是他們只剩下最後一個願望,只能用于救出女王。另外一個小勇士在女王和摯友之間難以取舍,不知該如何選擇。而魔王得意地仰天狂笑,天地都爲之戰栗。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陷入無可選擇的絕境中的小勇士,在千鈞一發之際,戰戰兢兢地被逼出最後一個願望:“我願……我願…….我願魔王你有一顆慈悲的好心腸!”

  霎時,天地一片死寂,一滴眼淚從震愕的魔王眼中落下,掉在地上,整個陰暗又恐怖的魔宮頓時煙消雲散,墜崖的小勇士和被囚禁的女王都安然無恙,從此,夢幻仙境又恢複了原有的美麗與歡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