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二:慈無量心是一種空靈的心態(2)
難怪先哲們都感歎“大音希聲,大愛無形”。著名電影藝術家秦怡含淚看完《千手觀音》後,激動地說這是“從心靈深處流出來的藝術”——誰能否認,這樣的舞蹈本身不正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教育嗎?
它從不同的人心流出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烙有各自的心靈印痕和生活履迹,但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惟有如此打動人心的藝術才能超脫藝術的概念,惟有如此啓迪心靈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教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世音菩薩,就是這種慈悲精神的最完美最集中的體現,她也一直以這種尋聲救苦、平等與樂的精神在教育世人要胸懷世界,心系衆生,行善利人,積福積德,在利益他人的同時,求得自我的淨化和靈魂的升華,最終趨于圓滿的理想境界。
沒有切身的體會就不會有真正打動人心的創作,正如《千手觀音》的編舞張繼鋼先生在元宵節頒獎晚會上所發表的感言:“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愛,就會有一千雙手來幫助你;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愛,你也會伸出一千雙手去幫助別人!”
二、觀世音菩薩的愛
慈悲喜舍中的慈無量心,就是這種希望衆生得到快樂的心。“慈能予樂”,慈與悲合稱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爲魔法。但是,一般人常誤解慈悲,使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因此,慈悲的使用必須兼有智慧的相攜。真正的慈悲是一種淨化、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大力願心,集合了愛心、智能、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通常,世俗凡人都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針對父母親友的,相對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難尋難覓。因爲這種慈悲,是源自于愛的基礎之上。
在英語的詞彙之中LOVE(愛)是其中一個最能觸動人心的詞語。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廣泛到甚至變得庸俗不堪或不帶半分感情色彩,有時幾乎變得毫無意義。如能正確了解“愛”,便可知道它不單單只是個人成長和滋潤人生的要素,也是建設一個安樂、進取和健康的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基礎!
愛可分爲成兩種不同的感情:第一種是情侶之間的感情(愛情);第二種是母子之間的感情(母愛)。以上兩種感情都含有愛的崇高精神。
感動是一瞬間的事,感覺是可以慢慢培養的,而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對方的所有,就不是一朝一夕的所得。至此,就産生出感情。
感情是一種很獨特的情感,它不止像親情。也不是我們從生命中繼承的意識,兩個完全沒有關系,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慣,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但即使不同的再多,也不會妨礙感情的産生。
該來的總會來。
但情侶之間的感情往往被視作熊熊烈焰,它熱切地渴求往往帶來折磨、逼迫、相思等諸多無奈的苦惱;而母親呵護子女的感情純粹植根于帶給兒女安全、幸福和心靈健康之上,並且,一位善于照料兒女的母親,一定同樣能夠善于照顧自身。佛陀就是以這種母愛般的感情,作爲慈心的基礎。
也因如此,觀世音菩薩留給衆生最大的謎團和困惑,就是到底他是男身還是女身。一般對他稍有了解或稍有信仰的人,總免不了被這樣的疑問糾纏著。
據《法華經》(注1)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菩薩有叁十二種化身,自然可以有男相,也有女相。不過按照大菩薩相說,都是顯現大丈夫相。從曆史中查閱唐代以前所留存的觀音菩薩畫像,也總是顯現大丈夫相的。就連《華嚴經》(注2)也說:“勇猛丈夫觀自在。”不過究竟觀音菩薩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依照這個意義理解,他的應化,一方面是內在的悲心激發;一方面是哪一類的有情苦痛多,菩薩的現身應化就多。
然而觀世音在世間中的應化,還是顯現女身的較多,這是有兩重意義的。一、女性的苦難,自古以來,就因爲各種社會因素的造成一直遠遠多過了男人(男性)。二、女性內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現在她們的日常行爲中,即是愛。無可否認,在女性的心理中,慈愛確實超過了男人。如慈母對于自己的兒女之愛,舔犢情深,深重殷切,無微不至;相比之下父親對兒女的感情可能表現得比較含蓄,或許雷霆雨露盡是恩惠,但往往少了那份觸及心底的溫柔。愛,就是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現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即是愛在無我中的擴大。由于女性內在具足了母親的特性,因此慈悲爲懷的觀世音菩薩,大多化身爲女性的形象。擴大爲無私的大愛,泛愛在廣大的人類,面對一切衆生,都如慈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所以觀世音的化現女身,不僅僅因爲女性所受的苦痛深重,更是旨在發揚人間的母愛,使廣大而無私的關懷,成爲菩薩的平等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