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二:慈無量心是一種空靈的心態(1)

  模塊二:慈無量心是一種空靈的心態(1)

  

  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依稀記得十幾年前剛剛開始接觸佛教時,給我影響最深的,就是這句話。而且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不過至今我也沒有參透,是什麼樣的原因促成我在同齡人沈醉于變形金剛、聖鬥士的年紀,會和青燈古佛結下這不解之緣。

  領我入佛門的第一位老和尚,是在夢中與其相識,他是禅宗五派之一臨濟宗的傳人,自然在我學佛生涯中最早學習的就是灑脫不羁,直指人心的禅宗;幾年之後,因緣巧合皈依了藏傳佛教的高僧,開始了整整十年的修密曆程;除了佛教的諸位大德之外,西方的心理學大師、臺灣的靈修先驅都先後給我提供了諸多的幫助。

  然而回想這段學法的歲月,研讀的經論再多,感悟的智慧再深,修行的經曆再久,如若要我用最簡單的文字去闡述佛法的博大精深,依然是這句: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喜歡就是喜歡,無須借用任何的理由。

  就像民間的百姓,或多或少都對觀世音菩薩有種特殊的感情一樣,不管你與佛教有緣也好,無緣也罷,隨身佩帶的玉佩最常見的、也是最暢銷的款式永遠都是觀世音菩薩那慈眉善目的容貌;家中但凡供佛的,絕對少不了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最差也會有一張她老人家的圖片護佑全家人的平安;四大佛教名山之中,普陀山的香火一直是最旺盛的,誰叫那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呢;尤其是在藏地,傳說無論男女老少,只要能開口說話,都會念誦“嗡嘛呢叭咪哄”,因爲這是觀世音菩薩所傳的六字大明咒。

  觀世音菩薩,梵文稱之爲——阿縛盧枳帝濕伐羅(Avalokitesvara),意譯爲觀照世間衆生痛苦。因此在漢語系的佛經中,都將觀世音菩薩的全稱翻譯成“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在佛教傳說中,觀世音菩薩能變化成無數的形象,衆生有難時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同時以不同的形象前往拯救解脫。

  佛經中也有記載,如果衆生遇到什麼困苦和災難,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就可尋聲而來,解救苦難,或者由于聖號的稱念而産生一種神秘的感應,使稱念者有求必應,所願滿足。

  在2005年的春晚上,曾經上演過一個感動了億萬人的節目,一群聾啞人在一個無聲的世界裏,在毫無樂感和節奏可言的情況下,用她們的旋律演繹出一個宛如再世的“千手觀音”。

  這二十一位聾啞人在無限寂靜的世界裏所感受到的旋律,可能是我們這些健全人無法體會的,也許是身邊的委靡之音太多,我們反而沒有如此的心境去感受純潔的天籁。

  這是在若幹億人注目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第一次接納並展現宗教(佛教)題材的文藝作品,然而就這“第一次”,從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站等各大媒體所反饋的信息評價,《千手觀音》竟然達到了最受人贊賞,最讓人信服,最令人感歎,最使人尊敬的頂峰,同時又引起更多的人去思索和感悟。

  因爲,佛或菩薩都在我們的心中,只是你沒有時間去認識他們。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早已形成,“觀音文化”遍及各個領域,並且在善良的人們的心中編織成一束聖潔的花環。所以,這才是《千手觀音》之舞感動普羅大衆的根本原因。也正如此,晚會上僅僅六分鍾的舞蹈比任何大型歌舞都更能震撼人心,聾啞人單純的舞動比任何專業演員的舞姿都顯得美妙,變換不多的配舞音樂比一曲氣勢磅礴的大型交響樂更令人陶醉。

  雖然有許多流傳于世的,比《千手觀音》更加輝煌、龐大、豐富、絢麗多姿、甚至激動人心的舞蹈佳作,但這些節目都可以用語言去诠釋、描述,或引起贊歎,但是《千手觀音》卻很難用世間的語言去表達,你只能默默地用心去領悟那份純真而善美的內涵。

  盡管舞者們都有正常人難以忍受的缺陷,但是她們放射出對生命的執著,充滿著慈悲之愛,綻放出世間的溫暖和救苦救難的思想光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