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5)

  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5)

  

  要想做到真正的合作,所有的團隊都必須處理這個難題:規範員工外在的行爲和行動並不困難,但是要整合員工內在的思想和心態卻是極爲困難。在人類社會不同形態的團隊中,只有兩種類型的團隊能比較好的解決這樣的困難;一種是軍隊,只要是戰士都能明白“生”與“死”的哲學,也正是這種對生命的渴望促使他們必定做到團結和合作,因爲死去的人無法再計較所失或所得。還有一種就是宗教團隊,共同的信仰決定他們必須遵守共同的戒律,凡是信徒誰也不敢違抗這種強大的力量。所謂信仰就是從內心深處的信奉和認同,他們的思想在支配他們身體力行著。

  或許你可以理解爲是種巧合,全世界成功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之中都有這兩種成功團隊的影子,美國的許多企業深受西點軍校和海軍陸戰隊的管理思想熏陶,忠誠與“我們爲彼此而戰”的精神融入企業團隊後,才會讓員工做到能夠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可以依賴,才能讓更多的企業跻身世界500強之列。

  衆所周知,企業文化一詞是美國人提出來的,它的最早實踐者卻是日本人。二戰中日本國內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世人都以爲它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複,不久便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當日本産品相繼敲開世界各國國門,特別是電視、汽車等占領了美國大部分市場時,美國不得不開始研究起日本經濟發展的奧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學者紛紛發表文章,指出日本企業發展迅猛的原因在于日本企業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于是企業文化成了日本企業高速發展的首要原因。與各國的企業文化相比,日本企業文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就是日本企業文化最大的特點。

  作爲企業文化神經中樞的經營哲學是企業家精神和宗教思想相互融合的産物。經營理念、經營思想,經營哲學實質都是企業家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道德准則、行爲規範和價值標准,它是企業家管理的指導原則,通過它把企業的員工凝聚起來,形成共同的志向和精神動力。日本的企業家把宗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經營哲學中,“産業報國、以社會責任爲己任、和睦相處,上下一致”等思想正是和佛法六度中“持戒”度的最好體現,而這一點和儒教的“和”也有著莫大的相似性。

  在大多數日本企業的經營哲學中,絕對不會將“賺取利潤”這個任何企業都必須達到的目標放在首位,相反,他們更多地是強調企業的責任——強調企業對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所負的責任.如松下電器公司就把“産業報國”放在第一位;豐田公司社訓的第一條是:“上下同心協力,以至誠從事業務的開拓,以産業的成果報效國家”;日本TDK公司精神:“創造:爲世界文化産業作貢獻”。

  日本企業家們在談論企業目標、經營哲學時,與其說是産業者在發表經營心得,還不如說是一位宗教得道者在傳教布道,他們的談話充滿了哲學思想,“企業生存目的,企業如何生存”這些現代管理問題經過他們的注解都提升成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發展、生存的哲學問題。有的企業直接將宗教問題導入企業的經營哲學中。如豐田汽車公司就明確提出:“尊崇神佛,心存感激,爲報恩感謝而生活。”正是這種“感激、報恩”的思想,使企業員工的奉獻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生産已不單單是滿足個人物質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給員工這種精神上的滿足。

  由于宗教的影響,導致了企業的經營哲學都以倫理思想爲基礎,再加上各個企業家的觀點,到處開花結果,形成了仿如宗教的各種流派,而企業好像是各種宗教,不過這只是局限在各個企業內部而已,我們不妨把它稱爲“企業宗教現象”。

  除經營哲學之外,日本企業日常的一些常規活動也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在松下王國裏,它的每家公司都設有一個道場,專門用來供奉佛像,公司的高級職員每周都要來這裏,由主持道場的和尚給他們講法,使他們淨化心靈,更好地執行公司的有關命令。作爲松下創始人的松下幸之助被譽爲“經營之神”,他一生中最尊重的顧問也是他的經營導師就是一個和尚——日本近代著名的高僧加騰大觀(注4)。師徒兩人最成功的合作,就是通過各種宗教活動,將企業與宗教的各種教義、精神和公司的運作巧妙結合起來,然後灌輸給企業員工,使他們相信工作目的並不只是爲了個人和社團,更多地是追求人類生活的共同幸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