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6)

  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6)

  在這些成功企業家的言詞裏,處處體現著“因果報應”、“順應同化”的宗教精神,他們用這種充滿靈性的宗教手法來解釋企業與社會、員工與上司以及員工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人與人之間必須以“仁愛”的態度來相處,企業發展以人爲主,貫徹這種人本主義就是“和”的精神。利用宗教活動,企業家很好地協調了企業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把下屬的思想引到他們所希望的境界,從而在管理層內部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避免了企業的內耗。

  朝會、晚訓、社歌等可謂日本管理方法上的一大特色,在公司每天上下班前的二十分鍾裏,所有員工都必須集中在一起高唱社歌,背誦社訓或檢查自己的過失。他們深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所有員工心靈的一致。更加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真的做到讓每個員工就同一個問題作出完全相同的回答,而且這是他們所達成的“共識”。據說無論你問松下公司的任何一個員工,他們公司生産什麼?他們都會一致回答說:“我們公司是培訓人才兼生産電器的公司。”可見他們對人才的重視和對公司經營哲學的執著追求。這些如同佛教和尚每天敲鍾念佛,基督教徒的禱告一樣,在每天不斷地重複強調之下,每個人都不知不覺地被潛移默化了。

  日本企業就像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宗教,都具有自己的宗教思想,企業最高領導者就是教主,他爲實施自己的教義,不斷向他的教徒傳播他的經營哲學,企業員工則是一群宗教的狂熱信徒,爲維護他們的信仰,可以舍身取義,這也不難想像日本企業爲什麼能夠在全世界取得令人難以想像的成績。

  或許你會覺得日本企業的成功,其中隱含著其民族精神的特殊性,並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或許你會覺得西方企業的成績是因爲上帝的“恩惠”,誰叫他們離上帝生活得近一些呢。而我們曆史上的輝煌,要遠遠大于他們現今的驕傲。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在任何時間段,隨便什麼環境下,企業想要發展,必要的條件就是團結和凝聚。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爲自己負責的信仰,一種去做正確事情的信仰;一種渴望成功的信仰。

  話說一位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滿地都是寫了字的廢紙。“怎麼啦?”老和尚問。“寫不好。”老和尚撿起幾張看:“寫得不錯嘛,爲什麼要扔掉?又爲什麼哭?”小和尚繼續哭:“我就是覺得不好。我是完美主義者,一點都不能錯。”

  老和尚拍拍小和尚:“問題是,這世界上有誰能一點都不錯呢?你什麼都要完美,一點不滿意,就生氣,就哭,這反而是不完美了。”小和尚把地上的字紙撿起來,先去洗了手。又照照鏡子,去洗了臉;再把褲子脫下來,洗了一遍又一遍。

  老和尚問:“你這是在幹麼啊?你洗來洗去,已經浪費半天時間了。”小和尚說:“我有潔癖!我容不得一點髒,您沒發現嗎?每個施主走後,我都把他坐過的椅子擦一遍。”“這叫潔癖嗎?”師父笑笑,“你嫌天髒、嫌地髒、嫌人髒,外表雖然幹淨,內心反而有病,是謂不潔淨。”

  小和尚要去化緣,特別挑了一件破舊的衣服穿。“爲什麼挑這件?”師父問,“你不是有潔癖嗎?”小和尚有點不服氣道:“您不是說不必在乎表面嗎?所以我找件破舊的衣服。而且這樣施主們才會同情,才會多給錢。”

  師父瞪起了眼睛:“你是去化緣,還是去乞討?你是希望人們看你可憐,供養你?還是希望人們看你有爲,透過你度化千萬人?”

  老和尚圓寂了,小和尚成爲住持。他總是穿得整整齊齊,拿著醫療箱,到最髒亂貧困的地區,爲那裏的病人洗膿、換藥,然後髒兮兮地回山門。他也總是親自去化緣,但是左手化來的錢,右手就濟助了可憐人。他很少待在禅院,禅院也不曾擴建,但是他的信衆愈來愈多,大家跟著他上山、下海,到最偏遠的山村和漁港。

  小和尚說:“師父在世的時候,教導我什麼叫完美。完美就是求這世界完美;師父也告訴我什麼是潔癖,潔癖就是幫助每個不潔的人,使他潔淨。師父還開示我,什麼是化緣,化緣就是使人們能手牽手,彼此幫助,使衆生結善緣。至于什麼是禅院?禅院不見得要在山林,而應該在人間。南北西東,皆是我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