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4)
心隨萬境轉,無喜亦無憂。從來能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境界的,都是百分之百的高人。而我們很少能真正決定什麼,只是在隨著所遭遇的環境作出正常的反應而已。給予外在環境這麼大權力,致使自己無法作主的──就是自己的欲望。隱藏在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欲望,分分秒秒地攀緣外在的色、聲、香、味等塵境,只要沒有防備的自覺,就在欲望一點一滴的偷襲下,漸漸地麻痹了。于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外表看似自由,實際上卻是戕害覺性的見解,正是人生自由最大的障礙。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當我們受到欲望引誘,想做什麼,卻能自製地不爲所動。只要失去自覺,我們就失去了自由,不僅失去自我控製的意志,更無法管理自身的情緒;只有覺性存在,我們才不會被欲望僞裝的假冒自由所欺瞞。佛陀離別時再叁強調以戒爲師,有了戒律,自我的覺性即有了嚇阻欲望偷襲的盾牌,如此,自製力與情緒管理也于其間走向成熟。
透過持戒,能養成不隨順習氣的意志,因持戒清淨而益加明澈的慧眼,更能輕易地辨別真正的需求與欲望的幻化,一旦認清想要與需要,就不會再“霧裏看花”,自製與情緒管理的定力也自然具足。
成熟的情緒管理與自製力,即是真正自由與自在,在任何環境和時間下都不會受到阻礙與影響。老子七十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心中的欲求與世間的和諧無有一絲違犯沖突,這是真自由;諸佛菩薩因其所願,能弘範叁界,度脫衆生,這是大自在。真自由與大自在皆由持戒清淨而來,戒律實乃爲解脫之因,自在是持戒之果,只有真的持戒才得收獲真的自在。
叁、以和爲貴——團隊管理中的戒律
從我1999年投身企業訓練這一行業以來,近七年的時間,先後爲七百多家企業,一萬多名學員進行過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團隊培訓。隨著從業的時間愈久,我發現無論企業的規模或大或小,從事的經營千千萬萬,員工的組成差別不一,但是所有的團隊都在面臨同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去做到真正的合作。
所謂團隊的概念,即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這些人具有互補的技能,對一個共同目的、績效目標及方法做出承諾並彼此負責。
而任何一個團隊的建成,必須具備一個絕對的基礎,這就是團隊的製度。當然,我們可以用許多相同意義的詞語來描述它,譬如,規章、條例、約定等等,諸如之類的意思很多,但是它們的中心思想旨在表示,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遊戲規則”。盡管因爲每個團隊的類型不同,所製定的規條也肯定是各有千秋,但是團隊的遊戲規則再複雜,你只要深究下去就會發現其實核心內容,不過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八個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很現實的理解,其實每家企業、每個團隊的規章或製度都是在保障這種精神在公司生命裏的延續。可是這個道理雖然非常的簡單,但是當人們聚集在一起共事的時候,往往做不到很好的執行。尤其是企業在危急關頭,需要人心的凝聚和力量的集結之時,目前社會之中上演更多的,常常是一幕“樹倒猢狲散”的悲劇;就算企業領袖能攜衆人之力,力挽狂瀾于危難中屹然不倒,然而在論功行賞之時,又會因爲分配不均,或覺得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而埋下人心盡失的伏筆。
所以一個團隊能否做到真正的合作並不是完全取決于團隊規模的大小、團隊運作的方式、團隊製度的完善等,當然這些因素也在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團隊的發展。但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任何一個團隊都是由人構成的,而每個人又會因爲性格、學曆、思想、價值觀、成長經驗的不同,産生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態度,因此又會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産生完全不同的表現。說得好聽一些,就是“每個人都有一幅獨特的心靈地圖在引導我們爲人處世”;說得俗氣一些,我們每個人都生存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之下;說得再難聽一些,其實彼此都在“心懷鬼胎”。所以一旦覺得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或沒有達到如願的體現,無論是“難”或是“福”,都不會再去同享、共擔,這樣的團隊勢必會面臨解體的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