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2)

  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2)

  一提到戒律這個詞,許多崇敬自由的新新人類肯定覺得有種被捆綁束縛的難過,會認爲沒有必要限製那麼多,根本就像拿繩索綁縛自己的手腳,讓自己活動不方便,自找麻煩。

  印度的梵文中,“戒”這個字音譯爲“波羅提木叉”,它原來的意思可以翻譯成“別別解脫”,也可以翻成“保解脫”。“別別”是個別個別的意思,所以“別別解脫”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守一條戒,就能解脫某一類的心病、痛苦,得到意想不到的自由自在。如果我們每一條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脫心病痛苦,過著快樂清淨的生活,和我們原本的佛性完全相應,就可以將佛性中本來的福報、本來的智慧,圓滿發揮出來,使我們內心安樂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應該是保護衆生,讓衆生能得解脫自在的原則。這也是它另一個翻譯叫做“保解脫”的緣由。意義在于如果我們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證能解脫,未來不會再受痛苦的束縛。因而戒律是用來保護衆生,讓衆生得到解脫自在的原則,並不是要將人綁住的條文。

  像戒律這種解脫自在的原則,應該是最適合想要自由的現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應該遵守人生戒律的原則,若不去遵守,最向往自由的心反而會被種

  ##〔啤⑶質矗歡ú換崦靼資裁詞親雜煽炖值謀糾醋濤丁

  /p>

  許多對佛教存在種種迷信觀念的人,往往把戒律看得很恐怖,覺得一旦持戒會受到許多的製約,萬一不小心犯了戒,就會被打下十八層地獄。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是對佛教戒律最大的誤解。

  簡單理解,戒律就是一個人的生活規範,或者是一個團體的共同守則、運作標准、規章程序。戒律相當于國家的法律,不同之處在于,持戒屬于自發性的行爲,法律則是強製性的行爲,若不遵守戒律,應當忏悔,若不遵守法律,就會受到製裁。

  戒律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消極的止惡,也就是不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做。不應該做的事有兩種,其一是社會風俗、習慣、法律所不許可的事不做;其二是有害于人的事,不論是物質、名譽,或精神的損失,縱然法律、風俗、習慣沒有規定,也不應該做。第二層是積極的行善,凡是于人有益的事,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責任,都應該盡力而爲,特別是在團隊中合作,如果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態度行事,可能會得到片刻的所謂“潇灑”,不過因此你也沒有必要再去妒忌他人的成功與發展,畢竟機會總是青睐于時刻精心准備並且一直在努力付出的人。

  持戒,就是培養正確善良的觀念、行爲和心態;與其相反的念頭,就必須去除。“莫以惡小而爲之”,諸葛亮的名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持戒,表面上看好像是處處受限,實際上卻是在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免造更多惡業,受更多苦報。若是肆無忌憚地做想做的事,最後終需承擔一切後果,因爲“因果”是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理,並不會因爲你不相信它就不存在。

  二、自由心靈的“特訓方案”

  人畢竟要在群體中生活,一旦與群體發生互動時,相對地,就會衍生出責任和義務的關系。比如父母對子女要盡慈愛教養的責任,子女對父母要盡尊敬孝順的義務,夫妻之間更要共同承擔相濡以沫、相伴終生的責任,師生、同事都是如此。每一個人同時對許多相關聯的人,都必須去盡自己的本分。有可能是迫于生活的壓力,抑或是天性使然,我們多少都有點逃避責任的習氣,久而久之就迷失了自己的本分。所以,心中若有持戒的念頭在,並且將它作爲人生中爲人處事的規範與原則,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就不至于被有意或無意地遺忘掉。

  認識戒律,便會發現諸佛如來的大慈大悲。透過持守佛陀的教誡,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一般人在心境轉換的當下,總以爲是自己在作抉擇:看見溫暖的顔色,情緒轉向柔軟;聞到怡人的香味,嘴角不經意泛起微笑。而只要發現,環境中看不見柔美的色彩,情緒便無法緩和;生活中聽不到激昂的音樂,心情無法振奮;沒有好聽的鼓勵與贊揚,人生便失去鬥志──此時在赫然警覺中才發現:感官在刺激的溫床中,早已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好比溫水煮青蛙,水溫是在逐步升高的,而你受不了沸水的煎熬時,早已喪失掉跳躍出陷阱的能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