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3)

  模塊叁:做正確的事情爲自己負責(3)

  繁忙緊張的都市生活中,身爲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常有這樣的經驗:

  “還是睡過頭!”房裏已擺了兩個鬧鍾,上班或開會還是遲到;

  “怎麼又吃得太飽!”其實不怎麼餓,爲了兩叁樣喜歡的菜,只得整晚撐著肚子等它消化,直到腹部的贅肉變得慘不忍睹,再開始自虐式的減肥;

  “總是聊得太久!”方便的手機或網絡聊天室,讓人天南地北地聊著,直到離線才驚覺耽誤了不少正事,到了月底看見賬單更是悔不當初。

  我們往往是知道“應該”做什麼卻沒做到,明白應當怎麼做卻不那樣做,甚至始終分不清“需要”與“想要”的差別。或許多數人覺得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這層出不窮的小差池,所呈現的其實是紛擾煩躁的生活,以及不協調的身心。于是伴隨著當代文明的進步與物資的豐饒,憂郁症與自殺人數比例也節節高升。

  從佛法的角度來探討身心失調的原因,我們可以理解爲:人的身體容易對外境産生反應,各種感官如眼、耳、鼻、舌、身執著于美好的色、聲、香、味、觸等等感受。既然有渴望的“美好”,相對必有“醜惡”的存在,相應的事物總是生滅無常:今年流行的,明年肯定淘汰,今天稱作新奇的,明天便已經過時,尤其是網絡世界的變化更在轉瞬彈指之間,同樣滋生出各種病毒的蔓延。當我們的心思隨順身體感受,忙于應付對外在事物加以分別、取舍時,我們原本靈明妙覺的念心開始失去自主能力,成爲身體的奴役。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自心意識與身口言行的失調,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能當家作主的結果。

  心若能真正成爲自身的主人,不僅身心能夠調和,更是進一步開創成功事業與圓滿人生的資本。古往今來不論是東方、西洋,或是任何領域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能表裏合一地做到恰如其分地控製自己的身口言行,如孔子說:“克己複禮爲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再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說明其成就的根本,就是自幼起畢生奉行的守則,包括“節製飲食”、“儉樸”、“誠摯”、“正直”等;又如印度聖雄甘地,終其一生堅持素食、非暴力,甚至力行禁欲,他爲印度爭取到了國家獨立自主權與人民的自由。一個能自在作主的念心,不但可以管理我們的身口意,更能讓這有限的色身,利益無數的有情衆生。要讓念心當家作主是可以練習的,受持五戒就是令念心作主的“特訓方案”之一。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佛陀傳授在家弟子的根本戒法。

  但就內容而言,五戒與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有其相似之處,可是五戒延伸的範圍更廣,戒行也更細微。持戒,目的在于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我們念心的作主能力。

  以不殺生戒爲例,過去可能對蚊蠅蟲蟻、老鼠蟑螂這類生命既厭惡又畏懼;學佛受戒後,起初可能強忍心中厭畏的情緒,知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殺害他(它)們只是橫結惡緣;然而這些衆生無所不在,爲了堅持戒行,逐漸懂得思考這些衆生存在的原因,于是開始學會保持環境的整潔,無形中創造了清淨的環境。而持戒過程中對佛法的深入思維則能增長智慧,正如《佛遺教經》(注3)所說:“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每堅持一次戒行,便能增進一分定力與智慧,同時也增強了念心的作主能力,戒行因此能由粗入細,這是互爲因果、相輔相成的,以此而言,受持五戒是啓動提升高尚人格的正向循環機製。

  我們從出生以來被各種因緣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好有壞,有利有弊。好的作習是否能在漫漫人生路中一直保持,誰也不能肯定,但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凡是不好的習慣,肯定非一朝半夕就可以鏟除幹淨。古人雲“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

  在持戒改變的過程中也一定會經曆許多障礙、困難,但是過程中的種種痛苦不適都是爲了除去偏差的糟粕。生活中的經曆讓我們體悟長痛永遠不如短痛,當你能坦然面對各種習氣並且不煩惱、不氣餒時,身心就能調和,心無挂礙,無有恐怖,才能于世間實踐出完美的理想生活與自在圓滿的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