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3)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3)

  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中,身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常有这样的经验:

  “还是睡过头!”房里已摆了两个闹钟,上班或开会还是迟到;

  “怎么又吃得太饱!”其实不怎么饿,为了两三样喜欢的菜,只得整晚撑着肚子等它消化,直到腹部的赘肉变得惨不忍睹,再开始自虐式的减肥;

  “总是聊得太久!”方便的手机或网络聊天室,让人天南地北地聊着,直到离线才惊觉耽误了不少正事,到了月底看见账单更是悔不当初。

  我们往往是知道“应该”做什么却没做到,明白应当怎么做却不那样做,甚至始终分不清“需要”与“想要”的差别。或许多数人觉得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这层出不穷的小差池,所呈现的其实是纷扰烦躁的生活,以及不协调的身心。于是伴随着当代文明的进步与物资的丰饶,忧郁症与自杀人数比例也节节高升。

  从佛法的角度来探讨身心失调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容易对外境产生反应,各种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执著于美好的色、声、香、味、触等等感受。既然有渴望的“美好”,相对必有“丑恶”的存在,相应的事物总是生灭无常:今年流行的,明年肯定淘汰,今天称作新奇的,明天便已经过时,尤其是网络世界的变化更在转瞬弹指之间,同样滋生出各种病毒的蔓延。当我们的心思随顺身体感受,忙于应付对外在事物加以分别、取舍时,我们原本灵明妙觉的念心开始失去自主能力,成为身体的奴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自心意识与身口言行的失调,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能当家作主的结果。

  心若能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不仅身心能够调和,更是进一步开创成功事业与圆满人生的资本。古往今来不论是东方、西洋,或是任何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能表里合一地做到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身口言行,如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再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说明其成就的根本,就是自幼起毕生奉行的守则,包括“节制饮食”、“俭朴”、“诚挚”、“正直”等;又如印度圣雄甘地,终其一生坚持素食、非暴力,甚至力行禁欲,他为印度争取到了国家独立自主权与人民的自由。一个能自在作主的念心,不但可以管理我们的身口意,更能让这有限的色身,利益无数的有情众生。要让念心当家作主是可以练习的,受持五戒就是令念心作主的“特训方案”之一。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佛陀传授在家弟子的根本戒法。

  但就内容而言,五戒与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有其相似之处,可是五戒延伸的范围更广,戒行也更细微。持戒,目的在于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我们念心的作主能力。

  以不杀生戒为例,过去可能对蚊蝇虫蚁、老鼠蟑螂这类生命既厌恶又畏惧;学佛受戒后,起初可能强忍心中厌畏的情绪,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杀害他(它)们只是横结恶缘;然而这些众生无所不在,为了坚持戒行,逐渐懂得思考这些众生存在的原因,于是开始学会保持环境的整洁,无形中创造了清净的环境。而持戒过程中对佛法的深入思维则能增长智慧,正如《佛遗教经》(注3)所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每坚持一次戒行,便能增进一分定力与智慧,同时也增强了念心的作主能力,戒行因此能由粗入细,这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以此而言,受持五戒是启动提升高尚人格的正向循环机制。

  我们从出生以来被各种因缘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好的作习是否能在漫漫人生路中一直保持,谁也不能肯定,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凡是不好的习惯,肯定非一朝半夕就可以铲除干净。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持戒改变的过程中也一定会经历许多障碍、困难,但是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不适都是为了除去偏差的糟粕。生活中的经历让我们体悟长痛永远不如短痛,当你能坦然面对各种习气并且不烦恼、不气馁时,身心就能调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于世间实践出完美的理想生活与自在圆满的人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