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二:布施,用生命來影響生命(6)
西藏有一位活佛,當他靜坐的時候,面前總是放著兩盒石子,一盒黑色的,一盒白色的。每當他心中的善念閃過時,他就取一粒白石子放進左邊的盒子;每當有惡念閃過時,就取一粒黑石子放進右邊的盒子。起初盒子裏的黑石子總是比白石子多。但是當他苦修佛法多年以後,善念在他的心裏遍地開花,盒子裏的白石子終于超過了黑石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求每個人都像活佛一樣,終生行善積德,但是,如果人人都能在心中開一朵善良的花,這個世界就會處處都有春天。平日裏,多一分微笑,少一分仇恨,多一分幫助,少一分冷漠,在你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盡管你給予他們的力量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也能給他們增加幾分戰勝苦難生活與命運的勇氣。
每天在你的心裏開一朵善良的花,用愛心的泉水去澆灌,終有一天,荒漠也會擁有四季春天。
用生命來影響生命。因爲就生命的本質而言,我們都是一樣的偉大!
注1:佛教辭書。南###江(治所在今江蘇蘇州)景德寺僧法雲編。7卷,64篇。系將散見于各經論中的梵文名字分類解釋、編集而成,另有別行本在《閱藏知津》中作14卷,明代藏經作20卷。該書共收音譯梵文2040余條。各篇開頭爲總論,敘述本篇大意。對音譯梵文,一一舉出異譯、出處並進行解釋。所據資料,除經論外,還旁采音義、注疏及其他佛教著述,對世書經史之類也有所引用。共引用書400余種,作者百余人。對比較重要的名相,詳加論釋,但以天臺宗的觀點爲主。
注2:《金剛經宗通》爲明萬曆間著名文士魯鳳儀所著。其精研佛學,著有《金剛經宗通》七卷、《楞伽經宗通》八卷等。
注3:《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梵語,智慧意,波羅蜜,梵語,到彼岸意,以金剛比喻智慧,銳利、頑強、堅固,能斷一切煩惱,故名。1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經典,後秦鸠摩羅什譯。本經采用對話體形式,宣稱一切世間事物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主張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間的追求、執著,以般若慧契證空性。破除一切名相,從而達到不執著任何一物而體認般若實相的境地,《金剛經》是中國禅宗南宗的立宗典據。
注4:“仁波切”、“仁寶哲”及“甯波車”其實都是同一個藏文字Rinqoche譯言音。“仁波切”的意思是“人中珍寶”,漢地常常稱爲“活佛”。這種稱號並不一定用作稱呼人物,有些物也稱作“仁波切”,西藏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像也被稱爲“覺沃仁波切”(Jowo Ringche)。“仁波切”在被用作稱呼人物時,是一種尊稱,並不是那個人的名字。爲了禮貌及尊敬,西藏人很少直接稱呼其所尊敬的人之名字。“仁波切”被用作對轉世者之尊稱,也用作尊稱方丈、退休方丈及有地位的人物。所以,被尊稱爲“仁波切”者不一定全是轉世者。
嘉瓦仁波切是西藏偉大的聖哲,被尊稱爲觀世音菩薩的轉世,在藏傳佛教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注5:格西是藏傳佛教中的學位性僧職,學位性僧職職稱在藏傳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因爲這一僧職稱謂是極少數僧侶經過長期的清苦修學而獲得的一種宗教學位,它能夠顯示得到學位之僧人在佛學知識領域具有極高的專業水准和身份。這一宗教學位在藏傳中總稱之爲“格西”(漢文意思叫“善知識”)。
注6:朗日塘巴尊者(公元1054-1123),是藏傳佛教中噶當派的高僧,其所造的《修心八頌》曆來都受到高僧大德們的重視和推崇,是大乘菩薩行的縮影,更被很多佛學院列爲必修課程之一。
注7:一行禅師,當今國際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僧人之一,更是越戰期間“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團”的主席。以禅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于世。1926年生于越南中部,十六歲出家,爲越南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1969年訪美,後來到歐洲,現定居法國。1967年,他被小馬丁
路德
金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路德
金博士說:“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溫良的越南僧人更堪當諾貝爾和平獎。”他用越南語、英語和法語寫過八十多本書。他的著作由于關注人類的心靈苦難和療救,加上他對佛法詩意的表達,被譯成叁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在歐美暢銷書排行榜兩度進入前十名,長期暢銷不衰。
一行禅師以教導“正念禅”而聞名歐美,受到當地人的青睐。日前居住在法國西南部的禅修中心“梅園”,同時也奔走世界各地領導“正念生活的藝術”的禅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