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二:布施,用生命來影響生命(3)

  模塊二:布施,用生命來影響生命(3)

  我們在團隊中的生活更是如此,誰也不能真正的做到天馬行空,遊離于世;同樣誰也不能離開互相照料及關心,只要有能力,我們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其實布施的方法有很多種,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更可以通過文雅、緩和的語言布施仁慈,不說嚴厲及忿怒的語言。這樣可爲聽者帶來愉悅和歡樂的心情。在南傳佛教中,有一首詩如此描述

  忠言數句值千金

  在人生旅途的斜坡上

  使弱者,厭倦者

  更堅強,勇敢地奮鬥

  因此,在往上的生命旅途中

  讓我們散布四方

  仁慈的語言

  就像黑暗中,陰天裏

  普照的陽光

  當我們把快樂帶進別人的生活中時,我們就是正在進行一項相當有意義的布施。這就是超越物質布施的概念。

  而一無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不要求任何回報的。如果企望有所回報,就不是布施而是交易了。一個人布施後,而滋生出控製受施者或受施團體的念頭,就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爲。布施,不要企望別人的感激,人類是善忘的,不過他們也一定會感激你的布施。真正的布施,是不企望任何物質的回報,布施者和受施者,同樣的不需要爲布施而負責並承擔任何義務。

  佛教的布施,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意義:布施讓人接受和理解慷慨的真正意義。有些人布施是爲了宗教的理由或信條,這種不正確的動機,不是真正的布施。

  佛教的布施是抑製個人物質的貪著,從而獲得心的進長。一個人如果想獲得心靈上的進長,就必須無我的布施;如果他有強烈的回報欲望,就無法生起正念,導致他更加的貪婪。一個人應該經常伸出援手,協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令他們獲得利益,令他們快樂。

  當一個人在布施時,不僅僅是“身”的行動,“心”和“意”也一起行動,因此帶來的是真正的快樂。慷慨和布施將使一個人獲得精神和品質上的提升。一個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他就是在布施。當一個人在布施時,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足夠控製自己的自私和貪著。布施能生起智慧,也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因而也稱爲第一波羅蜜;是佛陀在許多過去世中,尋求圓滿覺悟的重要法門。一個人常做布施行善,能獲得自我的提升和心靈的成長。

  人類可以用來布施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對饑餓者施予食物,對貧困者施予金錢、衣物、知識、技術、時間、精力,對悲傷者施予關懷、同情、安慰、包容……一切能利益他人的,都是可以布施的。我們可以做一個專心聆聽和學會祝福的朋友;我們可以盡量不隨便殘害弱小的生命,同時對那些生命垂危的衆生伸出援手;我們可以將死亡之後的身體的部分器官施予那些有需要者,如血液、眼角膜、腎髒等等;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作爲布施。在佛陀覺悟前的許多過去世中,他不但布施部分的身體,有時連生命也布施出去,這些都顯現出佛陀的慷慨和慈悲。

  佛陀布施給人類真正的無價之寶,便是他那大慈大悲的佛法,佛法讓衆生得樂。佛陀最大的布施是佛法上的布施(法施),法施足以改變一代甚至好幾代人的生命。當一個人以純淨的心接受佛法、實踐真理,他就不再有所改變;他的“心”與“意”獲得無比的幸福、甯靜和歡愉。實踐佛法,令殘酷者生起慈悲心,令貪婪者變成慷慨,令嗔恚者懂得寬恕,令愚癡者獲得智慧。實踐佛法不僅于今世獲得幸福,在證悟涅槃後,將獲得更大的幸福與歡樂。

  黑格爾在《生命的哲學》裏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被執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場時,圍觀人群中有一個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頭發多麼漂亮迷人!”那個即將告別人世的青年聞聽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著淚大聲說:“如果周圍多一些像您這樣的人,我也許不會有今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