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二:布施,用生命來影響生命(4)

  模塊二:布施,用生命來影響生命(4)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一個年輕人,他對生活已完全喪失了信心,准備割腕自殺。臨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記憶想找一個能讓自己活下來的理由,但他所能記起的都是些傷心事。絕望之時,他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一件事:小學時的一次寫生課上,他畫了一棵樹,綠色的枝幹,綠色的樹葉。老師從他身後走過,說了一句:“多麼有創意啊!”正是這一句模棱兩可的話讓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個人老是生活在別人的指責、輕視、鄙夷中,往往會自甘平庸,甚至心理變態,仇視他人和社會。而一句飽含愛心的善意的激勵,則可能引導他走向人生正途。

  一句贊美的話也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只可惜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過于吝啬,不肯輕易吐露自己的贊美之言,卻容易在不經意間傷害別人。第一個年輕人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或許就在于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樣,多一份愛心,在別人沮喪失落之時,送一句鼓勵或贊美的話,讓他感到陽光的溫暖,讓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獨的,一直有人在關注著他,與他同行,悲劇可能就會避免。

  記得狄更斯曾這樣描述生命的意義:如果我能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我便不是徒然活著;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傷,或是令一只離巢的小鳥回到巢裏,我便不是徒然活著的。減輕別人的痛苦,分擔他人的憂愁,讓他或是她感動,我們便不是徒然地活著,生命的內容就不會蒼白無色。正如汪國真詩中所提:獲得是一種滿足,給予是一種快樂。給予別人,感動別人也會感動自己。

  “施比受更有福。”——《聖經》

  叁、一張紙就充滿宇宙中的一切

  我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與他人進行社會行爲的交換。通過交換,交換不同的金錢、時間、情愛、信息、服務等,我們逐步建立起與我們周圍的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些交換中,我們可以選擇合作,共同工作達到共同的目標;也可選擇競爭,在相互鬥爭中努力使自己獲益,讓他人受損。

  那到底是什麼在決定著人們究竟是選擇合作,還是選擇競爭呢?尤其在團隊的內部,有以下五種因素在左右這種決定:

  1.我們對于形勢的看法。可能常常看到的是一種非贏即輸的形勢,于是我們習慣性地認爲競爭是惟一存在的選擇。而實際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只要你拉大思考的角度,你就會發現雙贏的方法一樣能夠存在。

  2.他人的行爲。我們通常並不是按照“己所不爲,勿施于人”這一爲人處事的黃金法則來待人接物的。相反,更常用的,更司空見慣的是,有恩報恩,有怨報怨。這一概念叫做人際交往的互易性。

  3.我們如何歸因他人的行爲。如果某人與我們合作,在世風的熏陶下我們更容易考慮的不是如何去合作成功,而是設法推測其行爲背後的原因,是不是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我們將他的合作歸因爲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好人,很明顯,我們的反應會與把他的合作歸因爲企圖收買我們完全不同。

  4.涉及的人數。這是非常不幸的一點,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企業機構裏的團隊健康度的動向是,我們在一對一的關系時比在團隊關系時更可能合作。事實上,我們的合作意向完全是隨著團隊規模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不過這也不足爲奇,自古就是叁個和尚沒水吃。

  5.我們的總體性格。有些人的天性就是比其他人更愛好競爭,當然,大部分人更願意去合作。

  然而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要想在人生的戰役中取得完全的勝利,最終取決于我們的人脈。所以布施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我們廣結善緣,使人生充滿幸福。西藏著名的心靈導師嘉瓦仁波切(注4)說:“我們在修道的路上所獲得的一切悟解,都必須仰賴其他友情生命。”另一位智者格西(注5)朗日塘巴(注6)則說:“要施予衆生利益和勝利。”在他們的論點中都認爲,人一切卓越的品行與美好的幸福,都必須依靠衆生而産生。嘉瓦仁波切還說:“要自己去承受所有的失敗和損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