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4)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4)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他对生活已完全丧失了信心,准备割腕自杀。临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记忆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理由,但他所能记起的都是些伤心事。绝望之时,他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件事:小学时的一次写生课上,他画了一棵树,绿色的枝干,绿色的树叶。老师从他身后走过,说了一句:“多么有创意啊!”正是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让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个人老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鄙夷中,往往会自甘平庸,甚至心理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而一句饱含爱心的善意的激励,则可能引导他走向人生正途。

  一句赞美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吝啬,不肯轻易吐露自己的赞美之言,却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第一个年轻人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或许就在于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样,多一份爱心,在别人沮丧失落之时,送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让他感到阳光的温暖,让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独的,一直有人在关注着他,与他同行,悲剧可能就会避免。

  记得狄更斯曾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能弥补一个破碎的心灵,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的。减轻别人的痛苦,分担他人的忧愁,让他或是她感动,我们便不是徒然地活着,生命的内容就不会苍白无色。正如汪国真诗中所提: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给予别人,感动别人也会感动自己。

  “施比受更有福。”——《圣经》

  三、一张纸就充满宇宙中的一切

  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他人进行社会行为的交换。通过交换,交换不同的金钱、时间、情爱、信息、服务等,我们逐步建立起与我们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交换中,我们可以选择合作,共同工作达到共同的目标;也可选择竞争,在相互斗争中努力使自己获益,让他人受损。

  那到底是什么在决定着人们究竟是选择合作,还是选择竞争呢?尤其在团队的内部,有以下五种因素在左右这种决定:

  1.我们对于形势的看法。可能常常看到的是一种非赢即输的形势,于是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竞争是惟一存在的选择。而实际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只要你拉大思考的角度,你就会发现双赢的方法一样能够存在。

  2.他人的行为。我们通常并不是按照“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这一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来待人接物的。相反,更常用的,更司空见惯的是,有恩报恩,有怨报怨。这一概念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易性。

  3.我们如何归因他人的行为。如果某人与我们合作,在世风的熏陶下我们更容易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合作成功,而是设法推测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我们将他的合作归因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很明显,我们的反应会与把他的合作归因为企图收买我们完全不同。

  4.涉及的人数。这是非常不幸的一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企业机构里的团队健康度的动向是,我们在一对一的关系时比在团队关系时更可能合作。事实上,我们的合作意向完全是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不过这也不足为奇,自古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

  5.我们的总体性格。有些人的天性就是比其他人更爱好竞争,当然,大部分人更愿意去合作。

  然而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要想在人生的战役中取得完全的胜利,最终取决于我们的人脉。所以布施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我们广结善缘,使人生充满幸福。西藏著名的心灵导师嘉瓦仁波切(注4)说:“我们在修道的路上所获得的一切悟解,都必须仰赖其他友情生命。”另一位智者格西(注5)朗日塘巴(注6)则说:“要施予众生利益和胜利。”在他们的论点中都认为,人一切卓越的品行与美好的幸福,都必须依靠众生而产生。嘉瓦仁波切还说:“要自己去承受所有的失败和损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