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二:布施,用生命來影響生命(1)
一、勿以善小而不爲
在佛教的各項稱謂中,有一個很特殊的音譯詞——檀那:意譯爲布施,即給予、施舍之意。在《翻譯名義集》(注1)卷一中記敘:檀那又稱爲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貪,是爲檀那。後來的信徒對一些爲佛教的發展作出諸多貢獻的施主皆恭敬地稱之爲檀越。
檀那一詞,源自于巴利文Dana。除了被譯爲布施之外,還有慷慨、慈善或大方等更深一步的含意,它是佛法中叁大主題(布施、持戒、修禅)之一,由此可見布施在佛法中的重要性。而且布施,也是六度之中惟一需要直接對他人有所作爲的法門。
一個佛教徒應該注意時時培養優良的布施精神,這是邁向滅止貪、嗔、驕、愚、嫉等各種煩惱的第一步。每一項布施的舉動,都能反映出無貪、無嗔及無癡,在布施的進行時,我們心理應該充滿慈和悲。因此,在那個時刻,任何的無明煩惱都不能呈現。
在佛學理論中,所謂“布施”的基本含意爲:布,普也。施,舍也。在《金剛經宗通》(注2)中提到“布施”有叁層不同的意義——資生施、無畏施、法施,其內涵爲:
1.資生施:施予財物,資給衆生生存的條件。一個人要能行“資生施”,須先去除悭吝之心,將原本屬于自己的財物施舍出去,透過反複的實踐熟習,自身的貪愛、執著會逐漸消除,慈悲之心將會不斷增長。它相當于佛理“六度”中的“布施”度。
2.無畏施:慈愛衆生,讓所有的衆生不畏恐懼。要能對衆生行“無畏施”,修行者首先要能行六度中的持戒與忍辱,因爲無畏,所以任何惡魔苦難都不能破壞他的戒體;因爲無畏,一切淩辱皆能忍受。無畏的修行,才能産生慈悲的願力,以大無畏的精神救苦救難,度化悲苦的衆生使其免于恐懼。
3.法施:先以般若智慧觀察聽法大衆不同的根性,然後再應機說法。要能行“法施”,修行者首先要能行六度中的精進、禅定、般若,因地修行,在所有的善業裏精進不懈。說法之前要先入禅定,再以般若智慧觀察聽法大衆的根性,然後應機說法,是爲法施。
由此觀之“布施”可以視爲六度之首,佛法的修行與實踐可說是從“布施”立足,其意義與價值從此可以見出。佛門中的重要佛典《金剛經》(注3)中談到“布施”的意義、方法和功德,深究其內涵極爲深刻,從下述摘錄的有關經文中可見一斑:
須菩提問釋迦摩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曰:“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須菩提:“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誦讀,爲人解說?”
從上述的經文中,不難看出佛陀孕育其中的叁個核心思想:
1.能行布施的人,可以通過布施來降伏自身的妄念,並以此來增長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