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我的基金會(1)
在我的經曆中,曾見過很多弱勢群體,貧窮、疾病和無常的厄運降臨到他們的頭上時,他們沒有任何抗擊的能力。同時,另一些人卻揮金如土,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漸漸地,我開始提醒自己:絕不能一味地沈湎于都市的榮華之中,既然自己的使命早已確定,你就應該集中全部精力想方設法地去爲他人解決一些急于解決的困難。
歐·亨利在《最後一片綠葉》中爲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一位飽受疾病煎熬的少女,癡癡地望著常青藤上的最後一片葉子:如果經過一夜的急風暴雨,綠葉還繼續存在的話,她就活著,否則她將死去。第二天,她驚喜地看到那片綠葉居然還在那裏。其實那是善良的老畫家以生命作代價,用油畫顔料畫上去的。
生命如此脆弱,如果自己能夠給他人帶來生的希望,那才是最值得做的事情。我真想做一個給人一片綠葉的人。
我不僅要爲人們提供精神財富,我也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爲人們提供一些物質方面的幫助。決心一下,我便完全遠離了那種逍遙自在、高高在上的生活,變得異常勤奮。不管我爲此經曆了多少事情,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我認爲都是值得的。
我是一個寺院的領導者,是一個以幫助他人爲己任的轉世活佛,我的喇嘛們需要我,我的衆多弟子們需要我,我必須爲身邊的人盡力做些什麼,我也必須牢牢記住世上還有那麼多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我也許不會有很多錢或很雄大的勢力,可我心中那個信念卻從來未曾動搖過:爲一切需要我的人而奮鬥。
在我和衆多弟子們的不懈努力下,我擁有了自己的基金,並成立了基金會,那時我剛剛22歲。
那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歲月,從中我體會到,堅定的信念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有了堅定不移的信念,才會腳踏實地,不畏艱難,不怕別人說叁道四,直奔自己的目標。
在那段歲月中,我雖失去了生活中的很多樂趣,但卻擁有了更加強烈的進取心。人的一生總會有得有失,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在得到的同時也將嘗到失去的滋味,在失去的同時也意味著另一種獲得。只有在二者之間不停地體驗,才會品嘗出生活的真正滋味。生活本身蘊含著無窮的智慧,無形之中,生活教會了我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對待別人、關愛別人。
基金會的順利成立,讓我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力量去幫助那些應該獲得幫助的人們;基金會的成立,使很多貧困者成爲了最直接的受益者。這也正是我成立基金會的目的。
我從小就是個喜歡施舍的孩子,我的這種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也沒有改變,而且我從施舍中更多地發現了人們的那種善良、純樸和真誠。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幫助嗎?
布施不但能使他人獲得幫助,更能使自己的內心産生快樂,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我想所有樂善好施的人都有這種體悟吧?
佛教中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天,有位女人到園精舍拜見佛陀,說:“我是舍衛城的毗舍,倘蒙不棄,我願請您的弟子們到敝處供食。”
佛陀應允後,毗舍非常高興地回去了。
晚上下起雨來,第二天雨仍未停。佛陀應邀吃過齋飯時,毗舍走近佛陀,坐下來說道:“世尊,我有八項請求,不知您肯答應麼?”
“毗舍啊,如來在不知所求爲何事時,是不能允諾的。”
“可我的請求並非壞事,望您垂聽。”
“既然不是壞事,我願聽。那你就說說吧。”
“望您一定應允。”
“這可難說。”
毗舍知道對方身份,不敢戲言。
“那我就說了。首先,我想布施比丘們下雨時穿的可終生受用的大氅。其次,想爲新入教的比丘布施食物。而且我還要爲雲遊的比丘布施食物,爲患病、治療的比丘布施食物,爲治病的比丘布施藥品,平時要爲僧院供養米粥,還要爲比丘尼布施浴衣。不知您肯否應允?”
“你是怎樣想到這些的呢?”
“是這樣,今天早晨,我打發女傭去通知齋飯已經備好。可是,這女傭沒過多久就回來報告說,沒有見到比丘們。我覺得很奇怪,再一問才知道,比丘們都脫光衣服站在雨中,她以爲比丘們赤身露體,一定是在沐雨淋浴,便嚇得趕緊跑了回來。世尊啊,多虧我又再次派人前去,這實在讓人感到窘迫羞愧。我覺得赤裸身體總不大雅觀,所以才想起向僧院布施下雨時所穿的特殊衣服。
“我的第二個願望,是因爲新入教的比丘不知道應去何處,或去何處才能得到乞食,所以許多人四處奔波,疲累不堪,半路上就走不動了。因此,我願向新入教的比丘們布施食物。
“第叁,世尊啊,因爲我想到出門雲遊的比丘,爲尋求布施要花費過多時間,往往直到很晚才能找到。
“第四,世尊啊,因爲我想到患病的人,若得不到適當的食物,對身體更不利。
“第五,世尊啊,因爲我想到需要治療的病人,倘若自己再出門化緣,一定吃不消,而且還要爲此花費時間,對病人也不利。
“第六,世尊啊,因爲我想到不能讓患病的比丘因得不到藥物而使疾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