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解 脫(1)

  叁、解 脫(1)

  在緊張煩亂的都市生活中,人們的心情時常處于壓抑和空虛的狀態。神經衰弱、煩躁、憂郁症、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症,這些現代病症困擾著很多新加坡人,他們不得不求助于心理醫生。其實,如果他們能夠對佛法有所領悟,他們的心胸自然就會開闊起來。

  佛陀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曾發出震動天地的感歎:“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說,精神上的一切疾患都是由于心胸不開闊造成的。試想一個人的心胸如果只容得下一個小小的“我”,做任何事情總考慮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成敗,而世事無常,無法遂人所願,無法滿足“我”的要求,長期下去,身心俱疲,精神已近崩潰邊緣,卻依然爲一己之欲而掙紮,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用不著找心理醫生,一個修習佛法的人都明白,只有自救,別無他法。怎麼個自救呢?佛陀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釋迦牟尼成爲佛陀後,首先想對陳如等後來成爲他弟子的五個人講述真理。

  當這五個人一見他找他們來了,便說道:“喬達摩,你累了吧?”

  “今後你們不必稱呼我喬達摩,我已成爲佛陀,是一切衆生的父母。”

  陳如吃驚地說:“您幾時成爲佛陀的?修苦行都成不了佛陀,您停止苦行倒會得正覺,真是難以想象。”

  “陳如,你的那點小聰明,怎麼會明白我能不能獲得正覺呢?苦虐肉體反而擾亂心靈,身體舒適則會執著情愛。苦與樂都不是成就大道之本。只有抛棄苦樂,獲得中道,才能入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叫做八正道。倘若常修八正道,內心便能清寂安穩,脫離生老病死之患。我既已行中道,便獲得正覺。”

  “正如你們也熟知的,人生是四苦八苦之世,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此處再舉無盡無休。無論有形無形之物,還是無足、單足、二足、四足或多足之物,一切衆生都逃不脫這般諸苦。應盡知此苦。”

  五個人露出虔誠的神情,等著佛陀繼續講下去。

  “這般諸“苦”,都是以“我”爲本,以自己爲本。衆生如起我念,便要承受這般諸苦。貪欲、嗔恚、愚癡爲叁毒,也都是以我爲本,且這叁毒正是諸苦的原因。若活著的人有此叁毒,則苦海無盡,這便稱爲“集”,是應予鏟除的。倘若能滅除“我”念和貪、嗔、癡,諸苦自會消失,這稱爲“滅”。要修行此“滅”,除修行八正道之外,別無他途。”

  佛陀進一步說:“陳如,你們要用心理解。首先應知道苦,必須斬斷集,印證苦集可以滅除,並應修道。我就是在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後,才得無上道的。這苦、集、滅、道,稱爲四聖谛。不知道這四項事情,便無法解脫,只有真正懂得此理,才能解脫諸般痛苦。”

  因此,修習佛法,便能達到自救——自我解脫的效果。

  不管是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還是生活在最偏遠的牧區,災難降臨的幾率是一樣的,擺脫人生煩惱的願望也是一樣的。這就看誰能走出以自我爲中心的那種狹隘的意識了。

  我開始爲他們講經。

  在講經的過程中,他們漸漸明白了佛的真正含義。每次講完經,我都會告訴他們,佛會用很多方式來照顧衆生的,即使現在誰忽然面臨了災難,那也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已,轉眼之間又是一片光明,災難正是佛對我們的提醒:世事無常。

  不久,便有很多人皈依,要求做我的弟子。爲了使他們能夠領略佛法的精髓所在,我總是盡自己的所學所悟教授他們佛法的知識,以便讓他們在工作之余保持一個充滿快樂、感恩、施舍的心情。我從來沒有強求他們相信我或強求他們相信藏傳佛教,也從不使用過于誇張的神通或不合邏輯的言論引誘他們崇拜我、信任我,以至于相信我能使他們立刻得到解脫。

  因爲佛教不是迷信。

  在我的不斷開導、闡釋和舉證中,他們終于認識到,佛教不僅本身不是一種迷信,而且堅決反對盲目的迷信。

  佛教是以實證經驗爲基礎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在生活中培養美德、開發智源,用自己的智慧抉擇是非、辨別對錯。佛是注重實踐的。佛曾對弟子們說:“衆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煅、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而凡是迷信的東西都是不允許人們懷疑的,要求人們絕對地信從;生怕人們學習和掌握科學,用科學去研究其實質。因爲迷信是經不住研究和考察的,一經驗證便破綻百出。迷信要求人們愚昧,而越愚昧越趨于迷信。

  而佛經中的很多說法,在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已得到了證實。如元子論、相對論、事物緣起論、無常論等等。有的原理雖然用感性爲基礎的實驗方法解決不了,但卻依然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邏輯的證明。這也正是有人說“佛教是科學的宗教”的原因吧。

  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說:“任何宗教如果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確實如此。佛法與科學兩者所追求的目標都是要揭示這個世界的本質真理,只不過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所以二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法已經明確地闡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面目,即一切事物都是緣起而生,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失則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緣起而生的事物都沒有不變的自性;無自性而本來平等,無我性而原本清淨。而現代科學由于方法手段的局限性,還遠遠沒有達到其所追求的目標。因爲自然科學領域偏執于物質性的現象,社會科學領域偏執于精神現象,都未能深入現象後面的本質,不能如實地照見事物緣起無自性的實相。

  

✿ 继续阅读 ▪ 叁、解 脫(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