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繁華背後的虛空(1)

  二、繁華背後的虛空(1)

  終于理解了那些華人勸我來新加坡的一番好意。

  新加坡的繁榮程度世人皆知,是一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天都在爲創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不斷地努力著。初次來到新加坡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生活水准已經這麼高了,可新加坡人爲什麼還要這樣你追我趕地拼命奔忙呢?他們這麼做到底是爲了什麼呢?

  如果在新加坡住過一段時間,和很多當地人熟悉了,他們就會告訴你,他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緊張的生活節奏。假如從某一天開始,他們忽然放慢了腳步,或完全停滯不前,那一定是另有原因的:或者是病了,或者是老了,或者是實在無力與他人競爭。

  他們還會告訴你:表面上看,這裏的人生活得是很富足,可你一旦不繼續努力,你的生活質量就會一落千丈。雖說這裏福利待遇很高,可總不能全都靠著福利活著吧?更何況大家都不努力工作的話,怎麼會創建出那些福利呢?

  這些話說得很有道理,這種生活態度看起來也很積極,可問題也恰好出在這種看似積極的生活態度中。

  什麼問題呢?壓力。社會的壓力、時間的壓力、競爭的壓力……所有欲望導致的壓力。

  但如果一切生活壓力在某一段時間內全部都解除了,然後慶幸終于不用再爲生活勞碌了,有花不完的錢,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以往的欲望都已得到滿足,這種時候,人們也就真的閑下來了。日久天長,他們便會想:我這一生所追求的都達到了,唉,也不過如此,沒啥太大的意思。

  然後呢?然後只有兩個字:空虛。

  有人會問:空虛?空虛怎麼了,佛家不也強調“空”嗎?

  這就是很多人對佛家的誤解。

  普通人的那種空虛感,是一種失去或放棄了目標和方向,沒有了精神支柱的虛無主義的“空虛”。“活著有什麼意思,遲早還不是個死?能享受的都享受夠了,到時候兩眼一閉,啥都完了。”這種“空虛”便是沒有信仰的空虛。

  而佛教中所講的“空”,與普通人那種“空虛”完全是兩回事。很多人因爲不理解佛教中“空”的含義,便指責佛教是虛無主義的宗教。

  從字面上理解大乘佛教的“空”字,是很容易令人産生誤解的,甚至很多小乘修習者也不理解“空”的真正意義,就連學術界的一些人士也因爲不理解這個“空”字而認爲佛教是虛無主義。

  大乘佛教的“空”,確實極爲深奧。沒有一定的慧根和悟性的人,經常對“空”的含義産生誤解或曲解,這就致使這些人墮入頑空,並否定佛教的因果業根及善惡和叁寶的作用,從而反造惡墮之業。

  所以,佛教對“空”這個字相當慎重,對慧根和悟性一般或低下的人,不允許講“空”,對那些思想不成熟的人也嚴禁講“空”,如果不加選擇地說“空”,就屬于違反了菩薩戒。

  那麼大乘佛教所講的“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爲性、相兩個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現象。現象就是世俗智能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自性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佛教中世俗智能所認識到的事物,稱爲俗谛;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爲理谛或勝義谛。

  世俗智承認一切“相”,在世俗谛中也無法否定“自性”、“自我”。如果不承認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這是佛教最反對的。

  事物的“自性”分爲兩種,一種是世俗習慣上所說的“自性”,如人、動物、山水、草木、房屋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正是因爲有了這種“物自性”,才不至于互相混淆,才有各不相同的形象和作用,佛教從不否定這類“物自性”;另一種是指“特殊自性”,“特殊自性”是指不依賴任何別的事物的單一、獨立、自在的物我自性。“空”,便是指一種特殊自性的“空”。而這種“特殊自性”觀念是一種無明形成的虛妄的觀念,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

  佛教認爲,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和合形成的現象,即“緣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怎麼會有不依賴衆緣的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沒有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那麼,這“自性”不就是“空”嗎?——這就是從思辨的方法認識的“緣起性空”之理。

  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並不是理谛“真空”,理谛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佛教中的“空”有它特定的含義,絕不能將它與漢語字典的釋義相混同——把佛教的“空”理解成“無”。如果這麼理解了,在佛教中就會被稱爲“斷見”、“頑空”。佛教認爲在學習佛理中誤入斷見、執著頑空,比一般人沒有學習佛理而執著實有的危害更大。因此佛常常說:“甯執有見如須彌(須彌是古印度傳說中最高大的山),不執無見如芥子(芥子即很微小的草籽)。”

  總之,佛教的“空”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因緣和合,或簡單地說就是“緣起”。因爲諸法“性空”,所以說“緣起”。

  “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空虛”、“虛無主義”,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爲一體的直覺經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