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即身成佛(12)

  叁、即身成佛(12)

  所以佛學院要求我們這些活佛不但要掌握和領悟佛經,還要具備闡述佛經的能力,以便日後能夠更有效地弘揚佛法。

  我在講經的時候,除了對經典的闡釋以外,還常常把佛教的一些原理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啓發人們的生活智慧,又能彰顯佛教的人情味。

  有一次我剛講完經,四位從一個地方結伴來的華人便很急切地跑到我面前:“仁波切,你下一次講經是哪一天?”

  我告訴了他們具體日期和我的時間安排。他們只是“啊,啊”地點頭,一個個互相看著,都是一臉若有所思的樣子。

  我問:“怎麼了?有什麼問題嗎?”

  他們紛紛說:“沒什麼,沒什麼……”

  然後他們就走了,一邊走一邊低聲地商量著什麼,我想他們一定是有什麼事情不便和我說。我想喊住他們,但一想,算了,他們和我能有什麼難言之隱呢?這事也就過去了。

  直到我的經課告一段落,那幾個人來向我辭行,我才知道,原來他們爲了聽我講經,竟然推遲了返程日期,打亂了原來的計劃。

  我知道他們都是企業家或商人,他們的時間意味著經濟效益和種種商機,意味著親人們對他們的等待和他們對自己事業的規劃,對此我不知說什麼好。他們喜歡聽我講經,當然令我高興,而最令我感佩的是他們對佛教的那份誠意。

  還有一件事,也是在我講經的時候發生的。

  那是我剛開始講經不久,不是第叁次就是第四次,在間歇時,有人很有禮貌地說:“以前我們學過“緣起論”,但如果要是按您的方式來講,肯定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啓示。”

  我明白他這是要我按照我的體會、用我的方式講一講“緣起論”。

  我一看時間還夠用,我就將我要講的經文與“緣起論”聯系起來一起講。其實它們都是有內在聯系的,所以講起來更加充實。我依然按照現實生活與佛教經典相結合的方式講,當我講到“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佛對“緣起”的解釋)時,便將“緣起”的互存關系與現實生活中的夫妻關系、朋友關系、母子關系等等聯系在了一起。大家全神貫注地聽著,不時地點頭應和。

  我越講越興奮,無意間發現那位五十開外的王太太一個勁地抹眼睛。

  我邊講邊看著她,我以爲她是太疲勞了,可當她發現我在注視著她時,竟用雙手捧住了臉,忍不住抽泣起來。我看到這種情形,趕緊停住。

  我是不是哪句話說到了她的痛處,或哪句話傷害了她呢?我走到她面前,小心翼翼地問:“王太太,我說錯了什麼嗎?”

  她急忙擦著眼淚說:“不是的,不是的,仁波切你沒有說錯什麼,是我聽得太投入了,是……是……太感人了……”

  她的丈夫一是怕我誤了講經,再可能就是見我沒法應付眼前這種局面,馬上站起來,一臉歉意地說:“真對不起,耽誤講經了,她這人容易被感動,沒事沒事。”

  這對華人夫婦是我剛剛認識的,他們也是第一次來聽我講經。

  其實,王太太當時那種反應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在我日後四處弘揚佛法的過程中,這種信心對我的幫助是巨大的。不管遇到什麼難題或挫折,一想到那個情景,我便信心倍增地對自己說:“我行,我肯定能走出困境的!”

  在我成長的路程上,我覺得再也沒有比給別人信心更重要的禮物了。

  《華嚴經》上說:“信爲道元功德母,能養一切諸善法。”

  信心是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是一個人最爲可靠的精神支柱。

  中國唐朝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寫道: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要想進入佛境,使自己的人生獲得圓滿,沒有“不二”的信心,是不行的。

  王太太被感動得哭了,從一方面看,是她接受了我對佛經的講解方式,是她接受了佛的感化。而從另一角度來看,她的行爲本身就是一件送給我的最好的禮物,這種禮物便是信心。

  這就是互相給予,互相接受,而彼此之間誰也沒想到要得到回報。這種給予,在佛法上也叫布施。

  佛法中常講“布施結緣”、“施比受更有福”,但佛法上所說的布施,並不局限于金錢等物質財富,布施同樣也包含著將精神財富不求回報地給予他人。而給予一個人的信心,不正是最可貴的一種精神財富嗎?

  所以我很感激王太太這份厚禮,它比什麼都重要。

  後來我和這對華人夫婦慢慢熟悉了,他們就更容易向我吐露心聲了。有一次,提起王太太哭的那個情景,王先生說:“嘿,不只是她那樣,我也同樣被感動了。回到住處我還和她說,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剛一見盛噶仁波切我就有些激動,聽他講經就更激動了。可我還不至于像她那麼沒控製力。”

  王太太白了他一眼:“哭就沒控製力了?真是的,好像就你有控製力似的。”她一說完,我們忍不住都笑了起來。

  “我們倆商量好了,想要認你做幹兒子,同不同意呀?”有一天,他們二老將我約出來,王太太首先說出了他們的想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