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如說修行。」准此,「經法」即威神功德名號也。
「莫不承用」下明得其大益也。
《漢本》雲:「佛言:我皆哀若曹及諸天帝王人民,皆教令作諸善,不爲衆惡,隨其所能辄授與道,教戒開導悉奉行之。」《吳本》亦同之。
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二明由佛神德:
初叁句總標佛道化之普,「天下和順」下別示佛神德利益。
初中,「國邑丘聚」標所遊履之處,其中衆生悉普蒙佛化道,故雲「靡不蒙化。」遊曆履踐曰「遊履」。
「國邑」等者,《周禮》:大曰「邦」,小曰「國」。(《疏》雲:大小通也。)邦,國通稱。邑,《應音》九(六右)曰:「《周禮》:四井爲邑。鄭玄曰:方二裏也。《廣雅》:五裏爲邑,十邑爲鄉。《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邑。」(文)
「丘聚」者,《釋名》:四邑爲丘,丘,聚也。《應音》七(十四):「《說文》: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亦曰『丘』也。」又(七右)雲:「《廣雅》:聚,落居也,按:聚,衆也,謂人所聚居也。」(文)《善見律》十七雲:「有市名『聚落』,無名『村』,有城名『國』。」(文)
「天下和順」等別明其國邑蒙佛神德利益,《吳譯》如《會疏》引。「天下和順」者總明四海安和,四夷善順不背也,受佛化道而叁綱(君臣、父子、夫婦)有禮儀,故國治民安。如《覺經》雲:「奉行道禁,言令令正,臣孝其君,忠直受令,不敢違負,父子言令,孝順承受,兄弟、夫婦、宗親、朋友上下相令,順言和理,尊卑大小轉相敬事,如禮如義,不相違負。」(文)
「日月清明」等明國無諸難。《藥師經》說七難雲:「人衆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文)「日月清明」者,無第五難故,「風雨以時」者,無第六七難故,「災厲不起」者,無第一難故,「兵戈無用」者,無第二叁難故。
又《仁王經》說七難:一者日月失度難,二者星宿失度難,叁者災火難,四者雨水變異難,五者惡風難,六者亢陽難,七者惡賊難也。此中,「日月清明」者無第一難,「風雨以時」者無第四、六難也,「災厲不起」者無第二難也,「兵戈無用」者無第七難也。
「災厲」者,《應音》二十五(九右)曰:「《籀文》作災,又作烖 ,二形同,則才切,災,傷也。按:凡言傷人者皆曰災。又天反時曰災,亦病也。」(文)厲,興雲:「厲,力製反,疫厲也。人病相注也。《釋名》雲:病氣流行中人也。《左傳》:厲,惡氣也。」
「兵戈無用」者,兵,戎器也,《應音》一(十六)曰:「軍旅之事曰『兵』。」《琳音》六(八右):「《世本》雲:蚩尤作兵(炎帝臣也)。《呂氏春秋》雲:蚩尤利其器械。《說文》:兵,械也。從廾(音拱),持斤刃,下果禾反。《鄭注周禮》雲:勾,矛戟也。《方言》雲:吳揚之間謂戟爲戈,《說文》:平頭戟也。」
「禮讓」者,禮謂禮學,讓謂謙讓。《論語注》:先人後己謂之讓。
「崇德興仁」言帝道殷富,「務修禮讓」言四民笃實。《箋》曰:「崇德而正身,以仁而惠人,老乎老,長乎長,耕者讓畔,行者讓路,以務禮讓也,若其如此,則堯舜無爲之化亦可以庶幾焉雲雲。」今謂:此雖約佛在世,而以義言之,則此經所在即是佛所遊履之處,何者?此經所至即名號流布,名號所流布處即釋迦諸佛皆護念,觀音、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隨逐影護,諸天善神皆亦從之,以此義故,名號所流布處善神護其國,惡神懼去故,其國除災難無作礙,國泰民安,實鎮護國家之寶典也。宜哉!山家大師曾以名號爲七難消滅之頌文,又吾朝侍講之創獨在斯經典,有謂哉!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間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爲之安.
叁兼哀佛後二:初先明大悲甚重,後正悲哀滅後。此其初也:
《漢本》雲:「佛言:我哀子曹,(若曹子,《吳》)欲度脫之劇父母念子,今八方上下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得佛經戒,奉行佛道,皆得明慧,心悉開解,莫不得過度(解,《吳本》有)脫憂苦者,今我作佛,在于五惡五痛五燒之中,降化五惡,消盡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去毒苦(令得五道,《吳》有),令(得,《吳本》有)五善明好燒惡不起。」(文)《吳本》大同之。
初四句示佛大悲深重。
「哀愍甚于父母念子」者,下雲「我以慈悲哀愍」,序雲「無蓋大悲」等,今其相以父母較量,世間慈愛無加乎父母,而佛悲甚于父母。父母唯一世愛,佛悲于無量劫。父母慈哀增五惡,不能滅五痛五燒;佛哀愍能除惡痛燒,永拔生死苦,令得無爲安樂,豈可等于父母乎!故雲「甚于」。
「今我于此」下明佛慈過父母之所以也。
「我于此世間作佛」者,于此五濁五惡痛之中作佛實甚難,除滅惡痛燒,以五善改五惡,豈父母所及乎!改惡之「改」一本及《漢》、《吳》兩本作「攻」,攻,治也,以五善治五惡,以拔生死苦果,令獲五大善德,升無爲安樂之果,豈世父母所及乎!佛慈悲實深遠,可以知矣。
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谄僞.複爲衆惡.五痛五燒.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爲汝略言之耳.
後正述滅後悲哀:
上文雲「及後世人」,至此更明哀佛後,意謂:吾在世間,我以威力摧滅衆惡以就善,我若去世,誰複顧念者,是以複造惡如佛未出之時也,其悲滅後者如是,豈不感泣乎!
《漢本》雲:「我般泥洹去後,經道稍稍斷絕,人民谀谄淳,(稍複,《吳》)爲衆惡不複作善,五燒複起,五痛劇苦,複如前法,自然還複,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爲若曹小道之耳。」(文)《吳本》亦同。
「經道漸滅」者非謂滅盡,《異譯》「稍滅」。望西雲:「正法尚以不如在世,何況像末,故雲『漸滅』。如《俱舍》雲:『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如至喉,是諸煩惱力增時,應求解脫勿放逸』。」(文)佛滅後漸漸經法就衰,人民稍谄曲詐僞增上,複爲惡痛燒,還複如前所說。久後至末法時,造惡轉劇不可說盡。
「我但爲汝略言之」者,佛正哀法滅衆生,故言之,此乃爲特留此經張本耳。
佛語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追說叁中別顯終上,已下第叁結勸中二:一結上正囑:
《漢本》雲:「佛告阿逸菩薩等,若曹各思持之,展轉相教戒如佛經法,無敢(違,《吳》)犯也。」(文)《吳本》亦同之。
「汝等」者,佛在世人天等也。
「各善思之」者,各聞佛所教誡能思念持之也。
「轉相教誡」等,令傳在世未聞者,又令流後五百歲也,其所教誡如佛教誡無敢違犯也。
于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說甚苦.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愍.悉令度脫.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二明彌勒領受:
「甚苦」者,佛所說苦口愍勤教誡,世人造惡實如佛所說無有違,此乃領上來所說也。又准異譯,「甚苦」者指所說苦痛。《漢本》雲:「佛所說甚苦痛,世人爲惡甚劇如是等。」
「普慈」者謂平等大悲也。
「受佛重誨」等,奉行次上轉相教誡等示誨。《漢本》雲:「受佛重教,展轉相承,不敢犯也。」(文)可准知矣。「重誨」者,舊解雲:上來重疊垂教故,又教誨嚴重故。(《會疏》)又尊重教誨。(《略箋》)今謂:佛殷重教誨曰「重誨」也。
上來善惡對明勸修善竟,釋迦勸導終于此文焉。然明此土穢惡已下《唐》、《宋》兩譯缺略之,《漢》、《吳》兩本與《魏本》同,但文句有少異耳。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