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七▪P9

  ..续本文上一页

  「古今有是,痛哉可伤」者,佛见深伤之。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催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洹泥之道.

  二正明佛降化德为二:初三句牒前悲哀,次「以威神」下灭恶就善。

  于中「以威神力」等者,灭恶就善全是佛力,譬如其父威严,能使儿恶改易也。

  「弃捐所思」,改前恶也。

  「奉持经戒」者,此经五善之教也。

  「受行道法」者,前所言「复闻无量寿佛声」是也。

  「终得度世」等者,谓得往生大益也。

  《汉本》云:「佛语阿逸菩萨等,若世有是,佛皆慈愍哀之,威神摧动,众恶诸事皆消化之,令得去恶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莫不受奉施行经法,不敢违失度世无为泥洹之道,快善极乐甚明无极。」(文)《吴本》亦同之。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

  第二别显有三:一教令修善,二示威神力,三兼哀灭后。初中亦三:初总劝,次别劝,后比校。此总劝在灭诸天人民也。

  「当熟思之」等正明佛教劝,谓当熟思其所闻教语,如教端正其心,离邪正行也。《汉本》云:「佛言:若曹诸天帝王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熟思惟之,能自于其中端心正行。」《吴本》亦同,准解,「于其中」者,于佛经语也。

  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畓力.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无量忧畏.苦痛之道.

  二别劝君子,以佛遗教嘱累国王大臣,其义散在诸经。(《大集》、《光明》、《般若》、《涅槃》等)况此经镇护国家宝典乎!是以别劝国王大臣以守佛教语也。

  「率化其下」者,郭知玄云:「率,导引之也。」(望西)「其下」,普天之下也。尧舜师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此之谓乎。

  「转相敕令」者,敕谓敕诏,令,命令。自天子及诸侯太夫士庶人,展转教令共为善,故云「转相」。

  「各自端守」者,兴云:「匡邪守正故。」(文)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者,有说:尊圣谓主上也,主上圣明,深敬善道,且仁慈而博爱众以令就善。或云:圣者佛也云云。(《略笺》)有说:圣通佛僧,善谓世出世法,此则可尊敬三宝也。(《会疏》)今谓:若尔,何不言三宝耶?今不然,约世法教诲国王,「尊圣敬善」者,尊敬圣人贤善也;「仁慈博爱」者,博爱万民,施慈仁也。《孝经》云:「先之以博学,而民莫遗其亲。」(文)

  「佛语教诲」等,于上废恶修善无违背。「亏」,音希,缺也。「负」,音附,背也。

  「当求」等者,教令出世法也。

  初三句求泥洹之道断截苦因,后三句离苦果也,上所谓「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是也。《汉》、《吴》两本此次有佛端守为善之教示,可见。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

  三比校以明二:一劝此土修善,二正比校显胜。此初也:

  「于是」者,于此娑婆五浊处也。

  「广植德本」等者,师说云:「『广植德本』即修习念佛也。『布恩』等者,如次施、戒、忍、进、禅、慧六行也。何以言之?《吴译》上辈愿文云:『一心念(即今广植德本)奉行六波罗蜜经等,奉行六波罗蜜而布恩施惠』等是也,此乃举六度而摄诸善,此约上辈言之,理亦兼通中下辈,可知。」(已上)今亦可,「广植德本」者总举诸善,「布恩」已下别举六度也。

  「转相教化,为德立善」者,自行六度而能展转相教,使他成德立善本也。

  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

  二正比校显胜中亦三:初对明西方,后对明他方,后结此土多恶。此初也:

  此中初五句比校,「所以者何」下显其所由。

  《汉》、《吴》两本云:「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等。」余文同今经。

  今准解,次上明端六根六识,顺此经法离邪端三业名「正心正意」也。兴云:「能回向菩提为『正心』,不希愿诸有为『正意』。」(文)

  「斋戒清净」者八斋戒也,言「一日一夜」故,此土八戒是少善,一日夜是少时也;彼土为善是多善,百岁亦是多时也。少时修少善胜于多时修多善,故比校以劝于是为善,如《思益经》。(望西、《会疏》引)兴云:「此修难成故,于一日胜西方国百年之善,而称赞云生彼国疾得无上菩提者,彼无时不修故,此修善时少故,不相违也。」(文)

  「所以者」下次显其所由,初一句征,「彼佛国」下正显,谓彼国土是大乘善根之所成,所至所作悉是至德,不作而善成,不求而德至,云「无为自然」,故无毛发非善处;此土造恶多作善少处,故见闻觉知悉是恶因缘,是以在此励端正心意,作善甚以难成,能行难修,故为胜也。

  《要解》云:「弥陀土言『无为自然』,诸佛土言『福德自然』;此弥陀土自受用土,故云『无为』,诸佛土福德庄严他受用,故云『福德自然』。无为自然积福德者无作无功用善,故弥陀土无为兼福德,是自受用兼他受用也。诸佛土他受用兼自受用,如《观经》土。」(文)

  望西云:「问:秽土修行若殊胜者在此可修,何愿净土?答:如《要集》云,此经但显修行难易,非显善根胜劣。譬如贫贱施一钱,虽可称美而非办众事;富贵舍千金,虽不可称而能办万事。二界修行亦复如是,如《金刚般若经》云:『佛世信解未足为胜,灭后为胜。』(已上)若欲速办成佛利他众事,专欣净土,何留秽土不办佛道。」(文)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土为善千岁.

  二对明他方二:初比校显胜。

  《汉》、《吴》二本:「佛言:于是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得福胜于他方佛国中人民作善千岁。」(文)

  《会疏》云:「或疑言此土修行为但胜西方,亦胜他方乎?故重显胜。」(文)此为通妨有此文矣。今谓:不必然,此文与三辈章「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应,显此界他方差别,可知。「于此」者亦指斯界也。前云「一日一夜」,此云「十日十夜」,前云「百岁」,此云「千岁」,「一」与「十」文绮互耳,其义无异,思之。

  望西云:「《宝积经》五十八(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文)《会疏》更引《净名经》、《不退转*轮经》、《普超三昧经》,可见。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怱务.未尝宁息.

  二显其所由,初举他方善,「唯此」下示此方恶。

  《汉本》云:「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皆悉作善,作善者多,为恶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间为恶者多,为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得也。(世,《吴》)人能自端制作善,至心求道,故能尔耳。是间无有自然,不能自给,当行求索,勤苦治生,转相欺殆,调诈好恶,得其财物,归给妻子,饮苦食毒(饮下四字《吴本》无),劳心苦身,如是至竟,心意不专,周(忽,《吴》)旋(恫,《吴》)不安,人能自安静为善,精进作(《吴》「作」字无)德,故能尔耳。」(文)

  问:他方佛国为是净土,将为秽土?若净土者,次下既云「为恶者少」,设虽少分,净土之中岂有造恶?若秽土者,既对娑婆论其胜劣,明知净土。望西会有二义,初解云:「此广亘净秽,娑婆国土好世纯净无秽,如《善生经》等所说。」又解:「只限净土,例如次上但恶少者相对而说,谓秽土中恶多善少,对之且云净土之中善多恶少,其实净土无造恶也。」(文)此二解中,贯思取初解,《略笺》依后解,今亦从后解,次文云「无造恶之地」故,且对说耳。

  「福德自然」等者,他方佛国皆是功德之感报,一切万物皆自然得之,故不求而得,不行而成之,唯自得之故,无作恶之地,故云「福德自然。」《吴译》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文)可准解。

  「唯此间恶」下示此土多恶,此界无有自然之物,必勤苦求索治生,是以心身困劳求之,转相欺殆欲得之,故作恶多,于此中自端制作善,岂安耶!

  「勤苦求欲」等者,此即勤苦求己所欲,自他互诈而欺诳之,此所以恶之由起也。「欺绐」者,《广韵》云:欺,诈也。《玉篇》:绐,徒恺反,疑也,欺也。师古云:诳也。又与诒同。《增韵》:欺诒,诳诈也。又一本作「殆」,《吴本》亦作「殆」。兴云:「殆者危也,尽也。今此中意存其俗语,言欺之也。」(文)

  「心劳形困」等者,义寂云:「『心劳形困』者,谓心攀缘于六尘故劳,形驰走于四方故困。『饮苦食毒』者,谓既饮八苦水,复食三毒味。」(已上)

  「如是怱务」等者,怱,急遽也,宁,安也,息,止也,谓于如是求欲之事怱怱营务,暂时不休,依之未敢得宁心息形也。于如是中能自安静制心意为善,此乃成难为,岂不胜乎!

  《吴本》云:「如是至竟,心意不专,惚恫不安,人能自安静为善精进德,故能尔耳。」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

  二示威神力有二:初由佛开导,二明由佛神德。此初也:

  「吾哀」等,哀愍在世群类也。

  「苦心诲喻,教令修善」者,如上重重校量劝修善者,此乃佛苦口殷勤教诲晓喻令修诸善也。

  「随器开导」等者,旧解云:上中下根随机说法开导,或大或小,或顿或渐,各各授与,则莫不承用者。依此,随器开导而使众生从意所欲,皆悉得道,所谓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此即应病与药,得不愈乎!(《略笺》说,《会疏》从之)今谓:佛随三辈机开导授与经法也。

  「经法」者,下经说:「要…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