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七▪P8

  ..续本文上一页二十一〈苦乐品〉说苦乐四句,如《会疏》引释。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

  后责不信,谁能知者,独佛知耳。义寂云:「如是因果理趣幽邃,九十六术皆迷其端,唯我世尊独知其原。」(文)不但九十六术迷之,等觉已还不能悉尽其理,况其余乎!故云「独佛知耳」。

  「教语」已下正责不信,唯佛能知而开示其理,然理趣幽邃,故信用之者少,不信故生死恶道无休息也。

  「如是」下结上也。

  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后正明后苦。

  

  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三结。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第二明五大善中:初辨,后结也。

  初辨中,望西云:「『言行』此明三业相应真实。」若准理者,上四段亦可有此文,以今显上。副者,憬兴云:「助也,称也。」(文)前四段云「一心制意,端身正行」,而不言「言行」等,今具显三业相应,「一心制意」是意业也,「端身正念」者身业与心念相应也,「言行相副」者,口言与身行相称,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也。「所作至诚」者,三业所作皆真实也。「所语如语」等者,显口业如实与心念相应,非心口各异也。在于此言三业真实者示前四段亦可如是。

  「独作诸善」是善三业,通世出世善。若约为得大利人,则善三业须阿弥陀国中真实心中作。

  「不为众恶」是止善, 所谓不善三业须真实心中舍,此乃非杂毒虚假之善,如来止作诸善大利无上功德是也,故结云「五大善」也。

  上善恶对明劝止恶修善中略辨广说竟,此下后结说。今为结说者,上来具明五恶,略示五善,自下之文承前五恶,敕令修善者尤祥,深哀及佛言者广前略辨,是以为结说,思之。今谓可言追说也。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

  第三结说分为三:一总明,二别显,三结劝。初中有二:一先明造恶过失,二正明佛降化德。初中亦三:一造恶入恶道,二得出复造恶(「至其久后」下),三偏叹其长苦(「身坐劳苦」下),此其初也:

  《汉本》四(八左)、《吴本》下(廿三左)意大同之。

  净影云:「上来别论,下重复总辨,于中还初明其五恶(兴云:初明所离),『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下翻恶明善。恶下初先总明五恶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已下别以显之。相生别中两番,初明从恶生痛生烧,『身死随』下明其从烧生恶生痛。前中,初言『但作众恶,不修善本』明其恶也,『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明起烧也,『或其今世』等明起痛也。后中,『身死随行』等是明其烧,『至其久』下从烧起恶云云。」憬兴同之。望西、《略笺》依用之。

  《会疏》:「四嘱弥勒令教诫,初『佛语弥勒(止)相生』者牒前起后,『但作众恶』下次正教诫二:初制五恶,二劝修五善(「佛语弥勒」已下)。初中三:一明其恶痛烧相,(「但作众」下)二明造业所由,(「至其久后」)三结叹受报自然云云。(「天道施张」已下)」此不用净影,别立一科,此亦一义也。

  今按:第三追说中有三:初总明,二别显;三结劝。初总明亦二:初先举造恶受报,后明佛化得益,初中,初「佛告」(至)「展转相」牒前起后,是世五恶为因而得勤苦果,即前五恶是,故结前云「若此」。「展转相生」者,从五恶生痛烧,亦展转生后后报,由其报复受痛苦,故云「展转相」也。净影、憬兴等意从恶生痛烧、从烧生恶痛为展转相生,今不取也。

  「但作众恶」下正明中有三:初明恶业感现后二报,二「至其久后」下明今世恶感后后报,三偏叹其长苦(「身坐」下)。

  「但作众恶,不修善本」者,前五恶中,三业常作恶,曾无一善,生涯之中不及一声称名也,由今世造恶而自然生后受痛烧报,故云「皆悉」等。然有现恶直受生后报,或有现恶受现报、后报者,虽有不同,俱是今世造恶之所招是一也,为显此义云「或」也。「其今世先被殃病」等者,明由前但作众恶而现世招殃恶,而后身死受三途痛烧,前五恶中此义未分明,至于此而追说也。旧解今世殃病为五痛,今不取也,对前五烧名痛为「或」。(望西)又前以王法牢狱而为痛,今非特王法,现被殃病亦是痛也,故曰「或」矣。(《略笺》)并未详也。

  于当前故云「先被」,现生报云「今世」,「殃」谓殃罚,王法痛苦等,「病」谓疾病,诸业病也。死生业所系而不自在,故云「求不得」。皆现报业所招,故云「罪恶所招」也。造恶人之所不知也,现报众人之所知,故示之众人,现使见之。

  「身死随行」等者明后生报。「身死」对前现报言之,「随行」者,「但作众恶文」流此可然,谓随众恶行业自然入三恶道,前「皆悉自然入诸恶趣」之文应焉。

  「苦毒无量」等者明痛烧。燋然者,《琳音》三十(十五)云:「焦然,上精遥反。《考声》云:极乾也,伤火也。《郑注礼记》云:焦谓火殠也。《说文》:焦谓火所烧也,从火,焦省声。经文从火作燋(音爵),甚乖经义也。」又五(十三)云:「按:燋者,灼龟之木也,非经义也。」(文)

  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争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二明感后后报。

  净影等云明从烧起五恶,今谓:受三恶苦毒燋然,久后复得出,而余报犹在,复造恶,此乃前但作众恶之后后报也,何云从烧起恶乎!上卷云「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等文意大同之。

  望西云:「『至其』等者,后报无尽,故云『久后』。杀由瞋究竟,故云『怨结』也。从微至著,故云『大恶』,是则生杀生恶也。『皆由』等者是起盗恶,盗由贪究竟,故云『由贪』也。『痴欲』等者起邪淫恶,淫由贪究竟,故云「欲所迫」。无明通与诸惑相应,故亦云『痴』。又《律藏》中淫通七毒云云。已者休也。『厚己』等者,起妄语恶,语恶通由三毒究竟,今且举贪,故云『诤利』。」

  又解:言「厚己」者举贪究竟,言「诤利」者举瞋究竟,痴相应二,故有三毒。

  「省录」者,《玉篇》云:「省,视也,录,具也。」义寂云:「『无所省录』者,谓于恶事无所省察,于善法中无所摄录。」(已上)

  「富贵」等者,起饮酒恶,饮酒醉酩富贵所致,若纵之时数,增瞋恚,懈怠善行。准理,此亦由贪究竟,若从加行,五恶皆悉由三起也。

  「威势」等者,造作五恶,威势未几,四相迁变,遂归磨灭。(文)全依净影。

  《会疏》亦依据为前五恶由所起,如次配杀、盗、淫、妄、饮酒。今谓:局矣,此乃明后后报未尽,复由三毒作恶业。

  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糺举.纲纪罗网.上下相应.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三偏叹其长苦也。

  《汉本》云:「身坐劳苦,久后大剧,自然随逐,无有解已。王法施张,自然糺举,上下相应,罗网纲纪,焭焭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文)《吴本》亦同,但「焭」字作「茕」耳。

  「身坐劳苦,久后大剧」者,由前造恶,后受三途痛烧,苦毕出人间,犹在后后报,复造恶,由作恶,身坐三恶劳苦,出三途,久而后造恶,大受剧苦,展转五道,无有出期。今乃明展转相生,无有出期之相也。

  净影、望西等意明从前五恶受现在痛苦,今不取也。

  嘉祥云:「『久后大剧』明其三报之苦」,此释太得旨矣。

  「天道施张」等者,明因果报应之道无毫差。嘉祥云:「『天地施张』明诸天记阎罗又识也。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文)「施张」者,上赏是切,《周礼》:施,舍,《注》:施读为弛也。下中良切,《说文》:施,弓弦也,从弓,长声。

  「糺举」者,《琳音》十六(八左):「纠举,经酉反,《孔注尚书》:纠,正也。《郑注周礼》:纠,察也。《杜注左传》:纠亦举也。」《应音》九(十六)曰:「纠,正也,纠察异貌也。(文)」言诸业道施设,张大纠察举示无一宥恕也。

  「纲纪」者,白虎通云:「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强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说文》:纲维,纮绳也。纪,《说文》:丝别也,从糸,已声。《礼记》众之纪,《注》:丝缕之数。又理也,《诗大雅》:纲纪四方传理之为纪。《疏》:纪者别理丝数。」(文)寂曰:「引业招其报主如纲纪也,满业辨其苦乐犹罗纲也,随因强弱,报有优劣,故云『上下相应』。」(文)今谓:「纲纪」者,罪业条理别大小也。

  「罗网」者,谓无漏脱者也。

  「上下相应」者,净影云:「贵贱上下莫不从此名为『上下相应』。」义寂:因强弱果优劣为「上下」,《笺》从之。《会疏》:「上天下地各应其业,无纤毫差,故云『上下相应』。」(文)今谓:张设业网于八方上下无所免也。

  「茕茕」者,茕,一作「焭」亦同。《应音》一(四左)曰:「古文惸儝二形同,渠营切,无父曰『孤』,无子曰『独』,无兄弟曰『茕』,茕,单也,茕茕,无所依也。字从 从营,省声。《史记·孔子世家》:哀公诔曰:茕茕余在疚。」「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净影云:「罪者归之,无人伴送,故云『茕忪』。」(憬兴同之)望西、《略笺》约王法通苦者未详也。

  「当入其中」者,自作业身入天网中,茕独惊怖,譬如蚕茧自缚…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