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十一〈苦樂品〉說苦樂四句,如《會疏》引釋。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後責不信,誰能知者,獨佛知耳。義寂雲:「如是因果理趣幽邃,九十六術皆迷其端,唯我世尊獨知其原。」(文)不但九十六術迷之,等覺已還不能悉盡其理,況其余乎!故雲「獨佛知耳」。
「教語」已下正責不信,唯佛能知而開示其理,然理趣幽邃,故信用之者少,不信故生死惡道無休息也。
「如是」下結上也。
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後正明後苦。
是爲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叁結。
人能于中.一心製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五大善也.
第二明五大善中:初辨,後結也。
初辨中,望西雲:「『言行』此明叁業相應真實。」若准理者,上四段亦可有此文,以今顯上。副者,憬興雲:「助也,稱也。」(文)前四段雲「一心製意,端身正行」,而不言「言行」等,今具顯叁業相應,「一心製意」是意業也,「端身正念」者身業與心念相應也,「言行相副」者,口言與身行相稱,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也。「所作至誠」者,叁業所作皆真實也。「所語如語」等者,顯口業如實與心念相應,非心口各異也。在于此言叁業真實者示前四段亦可如是。
「獨作諸善」是善叁業,通世出世善。若約爲得大利人,則善叁業須阿彌陀國中真實心中作。
「不爲衆惡」是止善, 所謂不善叁業須真實心中舍,此乃非雜毒虛假之善,如來止作諸善大利無上功德是也,故結雲「五大善」也。
上善惡對明勸止惡修善中略辨廣說竟,此下後結說。今爲結說者,上來具明五惡,略示五善,自下之文承前五惡,敕令修善者尤祥,深哀及佛言者廣前略辨,是以爲結說,思之。今謂可言追說也。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衆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衆見之.身死隨行.入叁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然.
第叁結說分爲叁:一總明,二別顯,叁結勸。初中有二:一先明造惡過失,二正明佛降化德。初中亦叁:一造惡入惡道,二得出複造惡(「至其久後」下),叁偏歎其長苦(「身坐勞苦」下),此其初也:
《漢本》四(八左)、《吳本》下(廿叁左)意大同之。
淨影雲:「上來別論,下重複總辨,于中還初明其五惡(興雲:初明所離),『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下翻惡明善。惡下初先總明五惡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已下別以顯之。相生別中兩番,初明從惡生痛生燒,『身死隨』下明其從燒生惡生痛。前中,初言『但作衆惡,不修善本』明其惡也,『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明起燒也,『或其今世』等明起痛也。後中,『身死隨行』等是明其燒,『至其久』下從燒起惡雲雲。」憬興同之。望西、《略箋》依用之。
《會疏》:「四囑彌勒令教誡,初『佛語彌勒(止)相生』者牒前起後,『但作衆惡』下次正教誡二:初製五惡,二勸修五善(「佛語彌勒」已下)。初中叁:一明其惡痛燒相,(「但作衆」下)二明造業所由,(「至其久後」)叁結歎受報自然雲雲。(「天道施張」已下)」此不用淨影,別立一科,此亦一義也。
今按:第叁追說中有叁:初總明,二別顯;叁結勸。初總明亦二:初先舉造惡受報,後明佛化得益,初中,初「佛告」(至)「展轉相」牒前起後,是世五惡爲因而得勤苦果,即前五惡是,故結前雲「若此」。「展轉相生」者,從五惡生痛燒,亦展轉生後後報,由其報複受痛苦,故雲「展轉相」也。淨影、憬興等意從惡生痛燒、從燒生惡痛爲展轉相生,今不取也。
「但作衆惡」下正明中有叁:初明惡業感現後二報,二「至其久後」下明今世惡感後後報,叁偏歎其長苦(「身坐」下)。
「但作衆惡,不修善本」者,前五惡中,叁業常作惡,曾無一善,生涯之中不及一聲稱名也,由今世造惡而自然生後受痛燒報,故雲「皆悉」等。然有現惡直受生後報,或有現惡受現報、後報者,雖有不同,俱是今世造惡之所招是一也,爲顯此義雲「或」也。「其今世先被殃病」等者,明由前但作衆惡而現世招殃惡,而後身死受叁途痛燒,前五惡中此義未分明,至于此而追說也。舊解今世殃病爲五痛,今不取也,對前五燒名痛爲「或」。(望西)又前以王法牢獄而爲痛,今非特王法,現被殃病亦是痛也,故曰「或」矣。(《略箋》)並未詳也。
于當前故雲「先被」,現生報雲「今世」,「殃」謂殃罰,王法痛苦等,「病」謂疾病,諸業病也。死生業所系而不自在,故雲「求不得」。皆現報業所招,故雲「罪惡所招」也。造惡人之所不知也,現報衆人之所知,故示之衆人,現使見之。
「身死隨行」等者明後生報。「身死」對前現報言之,「隨行」者,「但作衆惡文」流此可然,謂隨衆惡行業自然入叁惡道,前「皆悉自然入諸惡趣」之文應焉。
「苦毒無量」等者明痛燒。燋然者,《琳音》叁十(十五)雲:「焦然,上精遙反。《考聲》雲:極乾也,傷火也。《鄭注禮記》雲:焦謂火殠也。《說文》:焦謂火所燒也,從火,焦省聲。經文從火作燋(音爵),甚乖經義也。」又五(十叁)雲:「按:燋者,灼龜之木也,非經義也。」(文)
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起.遂成大惡.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惠.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爭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二明感後後報。
淨影等雲明從燒起五惡,今謂:受叁惡苦毒燋然,久後複得出,而余報猶在,複造惡,此乃前但作衆惡之後後報也,何雲從燒起惡乎!上卷雲「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爲下賤」等文意大同之。
望西雲:「『至其』等者,後報無盡,故雲『久後』。殺由瞋究竟,故雲『怨結』也。從微至著,故雲『大惡』,是則生殺生惡也。『皆由』等者是起盜惡,盜由貪究竟,故雲『由貪』也。『癡欲』等者起邪淫惡,淫由貪究竟,故雲「欲所迫」。無明通與諸惑相應,故亦雲『癡』。又《律藏》中淫通七毒雲雲。已者休也。『厚己』等者,起妄語惡,語惡通由叁毒究竟,今且舉貪,故雲『诤利』。」
又解:言「厚己」者舉貪究竟,言「诤利」者舉瞋究竟,癡相應二,故有叁毒。
「省錄」者,《玉篇》雲:「省,視也,錄,具也。」義寂雲:「『無所省錄』者,謂于惡事無所省察,于善法中無所攝錄。」(已上)
「富貴」等者,起飲酒惡,飲酒醉酩富貴所致,若縱之時數,增瞋恚,懈怠善行。准理,此亦由貪究竟,若從加行,五惡皆悉由叁起也。
「威勢」等者,造作五惡,威勢未幾,四相遷變,遂歸磨滅。(文)全依淨影。
《會疏》亦依據爲前五惡由所起,如次配殺、盜、淫、妄、飲酒。今謂:局矣,此乃明後後報未盡,複由叁毒作惡業。
身坐勞苦.久後大劇.天道施張.自然糺舉.綱紀羅網.上下相應.茕茕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叁偏歎其長苦也。
《漢本》雲:「身坐勞苦,久後大劇,自然隨逐,無有解已。王法施張,自然糺舉,上下相應,羅網綱紀,焭焭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文)《吳本》亦同,但「焭」字作「茕」耳。
「身坐勞苦,久後大劇」者,由前造惡,後受叁途痛燒,苦畢出人間,猶在後後報,複造惡,由作惡,身坐叁惡勞苦,出叁途,久而後造惡,大受劇苦,展轉五道,無有出期。今乃明展轉相生,無有出期之相也。
淨影、望西等意明從前五惡受現在痛苦,今不取也。
嘉祥雲:「『久後大劇』明其叁報之苦」,此釋太得旨矣。
「天道施張」等者,明因果報應之道無毫差。嘉祥雲:「『天地施張』明諸天記閻羅又識也。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文)「施張」者,上賞是切,《周禮》:施,舍,《注》:施讀爲弛也。下中良切,《說文》:施,弓弦也,從弓,長聲。
「糺舉」者,《琳音》十六(八左):「糾舉,經酉反,《孔注尚書》:糾,正也。《鄭注周禮》:糾,察也。《杜注左傳》:糾亦舉也。」《應音》九(十六)曰:「糾,正也,糾察異貌也。(文)」言諸業道施設,張大糾察舉示無一宥恕也。
「綱紀」者,白虎通雲:「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爲綱,小者爲紀,所以強理上下,整齊人道也。《說文》:綱維,纮繩也。紀,《說文》:絲別也,從糸,已聲。《禮記》衆之紀,《注》:絲縷之數。又理也,《詩大雅》:綱紀四方傳理之爲紀。《疏》:紀者別理絲數。」(文)寂曰:「引業招其報主如綱紀也,滿業辨其苦樂猶羅綱也,隨因強弱,報有優劣,故雲『上下相應』。」(文)今謂:「綱紀」者,罪業條理別大小也。
「羅網」者,謂無漏脫者也。
「上下相應」者,淨影雲:「貴賤上下莫不從此名爲『上下相應』。」義寂:因強弱果優劣爲「上下」,《箋》從之。《會疏》:「上天下地各應其業,無纖毫差,故雲『上下相應』。」(文)今謂:張設業網于八方上下無所免也。
「茕茕」者,茕,一作「焭」亦同。《應音》一(四左)曰:「古文惸儝二形同,渠營切,無父曰『孤』,無子曰『獨』,無兄弟曰『茕』,茕,單也,茕茕,無所依也。字從 從營,省聲。《史記·孔子世家》:哀公诔曰:茕茕余在疚。」「忪忪」者,心動也,驚惶貌。淨影雲:「罪者歸之,無人伴送,故雲『茕忪』。」(憬興同之)望西、《略箋》約王法通苦者未詳也。
「當入其中」者,自作業身入天網中,茕獨驚怖,譬如蠶繭自縛…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