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有是,痛哉可傷」者,佛見深傷之。
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催滅衆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洹泥之道.
二正明佛降化德爲二:初叁句牒前悲哀,次「以威神」下滅惡就善。
于中「以威神力」等者,滅惡就善全是佛力,譬如其父威嚴,能使兒惡改易也。
「棄捐所思」,改前惡也。
「奉持經戒」者,此經五善之教也。
「受行道法」者,前所言「複聞無量壽佛聲」是也。
「終得度世」等者,謂得往生大益也。
《漢本》雲:「佛語阿逸菩薩等,若世有是,佛皆慈愍哀之,威神摧動,衆惡諸事皆消化之,令得去惡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莫不受奉施行經法,不敢違失度世無爲泥洹之道,快善極樂甚明無極。」(文)《吳本》亦同之。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
第二別顯有叁:一教令修善,二示威神力,叁兼哀滅後。初中亦叁:初總勸,次別勸,後比校。此總勸在滅諸天人民也。
「當熟思之」等正明佛教勸,謂當熟思其所聞教語,如教端正其心,離邪正行也。《漢本》雲:「佛言:若曹諸天帝王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熟思惟之,能自于其中端心正行。」《吳本》亦同,准解,「于其中」者,于佛經語也。
主上爲善.率化其下.轉相畓力.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當離叁途.無量憂畏.苦痛之道.
二別勸君子,以佛遺教囑累國王大臣,其義散在諸經。(《大集》、《光明》、《般若》、《涅槃》等)況此經鎮護國家寶典乎!是以別勸國王大臣以守佛教語也。
「率化其下」者,郭知玄雲:「率,導引之也。」(望西)「其下」,普天之下也。堯舜師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此之謂乎。
「轉相敕令」者,敕謂敕诏,令,命令。自天子及諸侯太夫士庶人,展轉教令共爲善,故雲「轉相」。
「各自端守」者,興雲:「匡邪守正故。」(文)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者,有說:尊聖謂主上也,主上聖明,深敬善道,且仁慈而博愛衆以令就善。或雲:聖者佛也雲雲。(《略箋》)有說:聖通佛僧,善謂世出世法,此則可尊敬叁寶也。(《會疏》)今謂:若爾,何不言叁寶耶?今不然,約世法教誨國王,「尊聖敬善」者,尊敬聖人賢善也;「仁慈博愛」者,博愛萬民,施慈仁也。《孝經》雲:「先之以博學,而民莫遺其親。」(文)
「佛語教誨」等,于上廢惡修善無違背。「虧」,音希,缺也。「負」,音附,背也。
「當求」等者,教令出世法也。
初叁句求泥洹之道斷截苦因,後叁句離苦果也,上所謂「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是也。《漢》、《吳》兩本此次有佛端守爲善之教示,可見。
汝等于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爲德立善.
叁比校以明二:一勸此土修善,二正比校顯勝。此初也:
「于是」者,于此娑婆五濁處也。
「廣植德本」等者,師說雲:「『廣植德本』即修習念佛也。『布恩』等者,如次施、戒、忍、進、禅、慧六行也。何以言之?《吳譯》上輩願文雲:『一心念(即今廣植德本)奉行六波羅蜜經等,奉行六波羅蜜而布恩施惠』等是也,此乃舉六度而攝諸善,此約上輩言之,理亦兼通中下輩,可知。」(已上)今亦可,「廣植德本」者總舉諸善,「布恩」已下別舉六度也。
「轉相教化,爲德立善」者,自行六度而能展轉相教,使他成德立善本也。
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爲自然.皆積衆善.無毛發之惡.
二正比校顯勝中亦叁:初對明西方,後對明他方,後結此土多惡。此初也:
此中初五句比校,「所以者何」下顯其所由。
《漢》、《吳》兩本雲:「如是經法,慈心專一,齋戒清淨等。」余文同今經。
今准解,次上明端六根六識,順此經法離邪端叁業名「正心正意」也。興雲:「能回向菩提爲『正心』,不希願諸有爲『正意』。」(文)
「齋戒清淨」者八齋戒也,言「一日一夜」故,此土八戒是少善,一日夜是少時也;彼土爲善是多善,百歲亦是多時也。少時修少善勝于多時修多善,故比校以勸于是爲善,如《思益經》。(望西、《會疏》引)興雲:「此修難成故,于一日勝西方國百年之善,而稱贊雲生彼國疾得無上菩提者,彼無時不修故,此修善時少故,不相違也。」(文)
「所以者」下次顯其所由,初一句征,「彼佛國」下正顯,謂彼國土是大乘善根之所成,所至所作悉是至德,不作而善成,不求而德至,雲「無爲自然」,故無毛發非善處;此土造惡多作善少處,故見聞覺知悉是惡因緣,是以在此勵端正心意,作善甚以難成,能行難修,故爲勝也。
《要解》雲:「彌陀土言『無爲自然』,諸佛土言『福德自然』;此彌陀土自受用土,故雲『無爲』,諸佛土福德莊嚴他受用,故雲『福德自然』。無爲自然積福德者無作無功用善,故彌陀土無爲兼福德,是自受用兼他受用也。諸佛土他受用兼自受用,如《觀經》土。」(文)
望西雲:「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願淨土?答:如《要集》雲,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非辦衆事;富貴舍千金,雖不可稱而能辦萬事。二界修行亦複如是,如《金剛般若經》雲:『佛世信解未足爲勝,滅後爲勝。』(已上)若欲速辦成佛利他衆事,專欣淨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文)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土爲善千歲.
二對明他方二:初比校顯勝。
《漢》、《吳》二本:「佛言:于是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得福勝于他方佛國中人民作善千歲。」(文)
《會疏》雲:「或疑言此土修行爲但勝西方,亦勝他方乎?故重顯勝。」(文)此爲通妨有此文矣。今謂:不必然,此文與叁輩章「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應,顯此界他方差別,可知。「于此」者亦指斯界也。前雲「一日一夜」,此雲「十日十夜」,前雲「百歲」,此雲「千歲」,「一」與「十」文绮互耳,其義無異,思之。
望西雲:「《寶積經》五十八(文殊師利授記會)雲:『若有衆生于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于諸衆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于彼,何況能于一日一夜住清淨心。』」(文)《會疏》更引《淨名經》、《不退轉*輪經》、《普超叁昧經》,可見。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爲善者多.爲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怱務.未嘗甯息.
二顯其所由,初舉他方善,「唯此」下示此方惡。
《漢本》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皆悉作善,作善者多,爲惡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間爲惡者多,爲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得也。(世,《吳》)人能自端製作善,至心求道,故能爾耳。是間無有自然,不能自給,當行求索,勤苦治生,轉相欺殆,調詐好惡,得其財物,歸給妻子,飲苦食毒(飲下四字《吳本》無),勞心苦身,如是至竟,心意不專,周(忽,《吳》)旋(恫,《吳》)不安,人能自安靜爲善,精進作(《吳》「作」字無)德,故能爾耳。」(文)
問:他方佛國爲是淨土,將爲穢土?若淨土者,次下既雲「爲惡者少」,設雖少分,淨土之中豈有造惡?若穢土者,既對娑婆論其勝劣,明知淨土。望西會有二義,初解雲:「此廣亘淨穢,娑婆國土好世純淨無穢,如《善生經》等所說。」又解:「只限淨土,例如次上但惡少者相對而說,謂穢土中惡多善少,對之且雲淨土之中善多惡少,其實淨土無造惡也。」(文)此二解中,貫思取初解,《略箋》依後解,今亦從後解,次文雲「無造惡之地」故,且對說耳。
「福德自然」等者,他方佛國皆是功德之感報,一切萬物皆自然得之,故不求而得,不行而成之,唯自得之故,無作惡之地,故雲「福德自然。」《吳譯》雲:「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文)可准解。
「唯此間惡」下示此土多惡,此界無有自然之物,必勤苦求索治生,是以心身困勞求之,轉相欺殆欲得之,故作惡多,于此中自端製作善,豈安耶!
「勤苦求欲」等者,此即勤苦求己所欲,自他互詐而欺诳之,此所以惡之由起也。「欺绐」者,《廣韻》雲:欺,詐也。《玉篇》:绐,徒恺反,疑也,欺也。師古雲:诳也。又與诒同。《增韻》:欺诒,诳詐也。又一本作「殆」,《吳本》亦作「殆」。興雲:「殆者危也,盡也。今此中意存其俗語,言欺之也。」(文)
「心勞形困」等者,義寂雲:「『心勞形困』者,謂心攀緣于六塵故勞,形馳走于四方故困。『飲苦食毒』者,謂既飲八苦水,複食叁毒味。」(已上)
「如是怱務」等者,怱,急遽也,甯,安也,息,止也,謂于如是求欲之事怱怱營務,暫時不休,依之未敢得甯心息形也。于如是中能自安靜製心意爲善,此乃成難爲,豈不勝乎!
《吳本》雲:「如是至竟,心意不專,惚恫不安,人能自安靜爲善精進德,故能爾耳。」
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器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
二示威神力有二:初由佛開導,二明由佛神德。此初也:
「吾哀」等,哀愍在世群類也。
「苦心誨喻,教令修善」者,如上重重校量勸修善者,此乃佛苦口殷勤教誨曉喻令修諸善也。
「隨器開導」等者,舊解雲:上中下根隨機說法開導,或大或小,或頓或漸,各各授與,則莫不承用者。依此,隨器開導而使衆生從意所欲,皆悉得道,所謂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此即應病與藥,得不愈乎!(《略箋》說,《會疏》從之)今謂:佛隨叁輩機開導授與經法也。
「經法」者,下經說:「要…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