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教谕示誨,卻瞋目怒譍。(譍,《增韻》:以言對問也。《集韻》或作噟,通作應)父母教谕令命不相和,違戾不從反逆之,喻如仇人以怨報之,嗟其如此逆子不如無也。
「取與無節,衆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者,已下欲貪中,初假貸無償,後縱奪自給。
《漢本》雲:「妄遍假貸,衆共患厭,尤無反複,無有報償之心。」(文)《吳本》亦同。
「報償」者,《琳音》十七(四右):「商亮反,《杜注左傳》雲:償猶報也。《廣雅》雲:亦複也。《說文》:還也。」(文)
望西雲:「此下明依酒無節,《禮記》雲:節法度也。」引《孝經》明大節雲雲。今所不取也。「取與無節」等,准異譯,妄遍假取他財物無法,亦反與其債利,亦無節量,故衆人皆患厭之也。假貸他物而無報償,故負恩違義也。
貧窮困乏.不能複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赈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文)
此後明串非理得財自給飲食無度。《漢》、《吳》大同。
「辜較縱奪」作「辜較諧聲」。「辜較」者,《應音》九(十四)雲:「古胡切,下又作攉同音角。辜,固也,較,專也,專略其利也,言官家大固取酒利也。」(文)「諧聲」者,《字典》雲:「又平論定其價也。」《後漢·宦者張讓傳》雲:「當之宦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文)
望西雲:「此下明依酒縱奪雲雲。」今不取也,「貧窮」等二句承「徙倚懈惰,不肯修業」之句來,不修産業,不受父母教悔,故貧窮困乏不能複得財,是以大固專略其利縱恣劫奪也,故雲「辜較縱奪」也。
「放恣遊散」等者明辜較縱奪相也。(義寂)謂放逸恣私欲,遊散四方,數串習非理而虛得他財自赈給也。《應音》雲:「串,古患反,習也。數,所觸反,頻也。」義寂雲:「赈,濟也,給,資也。」(文)
「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者,縱奪得財而不給父母等,不償假貸,唯以自給爲酒肴,又欲貪增上,故好耽酒色嗜美味,飲食無節度也。
「肆心蕩逸」者,肆,《廣韻》:恣也,放也。恣惡心曰「肆心」,放蕩縱逸無撿束也。
「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製」,此下明愚癡,此初,愚癡無慚也。
《漢本》雲:「魯扈牴突,不知人情,睢(壯,《吳》)眄(籲,《吳》)強製。」(文)
義寂雲:「魯者魯鈍,謂無所識知也。扈者跋扈,謂縱恣自大也。」(《應音》叁(十叁):按:虜扈,自大也,謂縱橫行也。《漢書》、《音義》:扈,跋扈也,謂縱恣也。)
「抵突」者,抵猶推拒也。《說文》:觸也。突,淩也,沖也。《止觀》雲:「魯扈抵突,不畏惡道。」《輔行》雲:「無慚不順之貌。」(文)
《會疏》人自有喜怒哀樂之情,不可抑製,今將抑製他善業強同己不善,故雲「強欲抑製」等。
「見人有善,憎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職當,不可谏曉」者,明無義無禮。《漢》、《吳》兩本雲:「見人有喜,憎嫉恚之」等。
望西雲:「《釋名》雲:義者宜也,裁製事物使合宜也。《禮記》雲:順人情故謂之禮。」(已上)
「難」者憚也。「職當」者,掌之貌也。《廣韻》雲:職,主也。《博雅》雲:業也。當,主也。
《切韻》:谏曉,以言說示人也。《周禮》雲:谏,以禮義正之也。(文)
「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此于父母、眷屬、師友無恩無義也。
「六親」者,《應音》一(六左)曰:「《漢書》:以奉六親。應邵曰:六親者,父、母、兄、弟、妻、子也。」(文)
「所資有無」者,六親所持資具必應有無相通赈給,今不憂念,又不思父母恩,不思師友義,實無恩無義甚也。
「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者,明叁業作罪也。《漢本》脫「身常行惡」之句,彼雲:「日不成就者,于善業叁業常不成就,此中曾無一善也。」
「不信先聖諸佛經法」等者,不信叁寶及因果叁世也。
《漢本》雲:「不信道德(是法),不信有賢明先聖(僧寶),不信作善爲道可得度世(因果),不信世間有佛(佛寶)。」《吳本》亦同。依《涅槃經》,不信叁寶及因果者是則趣一闡提也。
「欲殺真人,鬥亂僧衆,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文)明起逆罪之欲,皆是從愚癡不信起,應知。
《漢本》雲:「欲殺羅漢,鬥比丘僧,常欲殺人,欲殺父母、兄弟、妻子、宗親、朋友等。」《吳本》亦同。
「殺真人」者殺阿羅漢也,此中含出佛身血,「鬥亂衆僧」是破和合僧也,「欲害父母」即是殺父母也,此乃于五逆罪欲造而未至作,故雲「欲殺」、「欲害」。又言「不信」而未及誹謗正法,此是今經抑止門意耳。爲使五惡人得大利無上功德,就未造業說之,例如《觀經》下上品雲「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則下中、下下兩品必具謗法,而經文不明說具此重罪,但說言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也,此中說相亦可准知,然文軌以此文直爲五逆罪者未可也。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于其中.悕望僥幸.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
叁明造惡過中,初明意叁過失,次「慈心」下明不信教導。然舊解以此段爲現生痛苦,若然,何此中不說王法治罰耶?故望西問答引淨影雲:「痛中明其現有愚癡暗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爲痛,亦應有其王法治罪,文略不說。」(文)今謂:此會不應理,愚暗覆心非身痛苦,何立爲痛乎?又今經說相第五惡其過最重,何略王法治罰耶?是故以王法治罰不可爲痛苦,第五惡既然,余四惡亦准知之焉。
「如是世人」者指上不信叁寶因果人,故《漢》、《吳》兩本雲:「不信佛經語,不信人壽命終盡死後世複生。不信作善得善,不信作惡得惡,如是曹人男子女人心意俱然等。」(文)
心所發動爲「意」,意之所依爲「心」,心王心所俱爲不信闡提竟,故雲「俱然」。
「愚癡朦眛」等承向愚癡造惡明不信因果過。朦眛者,《苑音》二(十叁)曰:「蒙眛,《鄭注周禮》 曰:蒙,冒也。《蒼颉篇》曰:昧,冥也,言昏冒闇冥也。」《應音》二十四(廿八)曰:「蒙,《字體》作朦。《易》雲:蒙者懞也,謂蒙覆不明也。《廣雅》:昧者暗也,謂暗蔽無知也。《易》雲蒙眛幼老謂不我求是也。」
「自以智慧」等明愚眛相。《漢本》雲:「無所識知,自用快善,爲大智慧等。」(文)
「不知生」等,不知因果叁世,不知現生從過去業因來,不知死後由現生善惡業趣向善惡趣也。
「不仁不順,惡逆天」者,承前瞋恚惡,欲殺六親眷屬是無仁慈,瞋目怒譍違戾反逆父母是不順也,故異譯雲「不肯慈孝」,不仁不順故逆天地德也。
「于其中」等者,承前貪欲來,明非理欲不可得,「于其中」者,于天地自然之中也。
「悕望僥幸」者,《應音》四(叁左)曰:「又作徼徼,二形同,古堯切,下音幸,俗謂幸。爲僥幸,非其所當而得之。《小雅》:非分而得謂之幸,冀望得徼遇也,遇,幸得也。《楚辭》:願僥幸以待時,謂規求親遇也。」又十二(二十叁)曰:「謂皆非其所得而得之曰『僥幸』也。」(文)今逆天地而在其中悕望得幸,不可得也,悕望非分,幸求長生,豈可得乎!
「會當歸死」者,「會當」必也,因果之道必然。
「慈心教誨」下明善友哀之,慈心教誨,而心中閉塞不信受,苦心教語無益也。
苦,《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思。(文)殷勤教谕雲「苦心」。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
第四明後痛苦中二:初責其迷情,後「故有」下正明後苦。初中亦叁:初明臨終悔懼,此承向「曾無一善」來。
「大命將終」者,念念生滅爲小命終,一期相續爲大命也。
「交至」,孔安國雲:「交,非一之義也,謂命逼刹那,前路渺茫,獄火來現時,或悔生前造惡,或懼死罪受報,或悔前不作善,或懼獄火來逼,故悔懼非一,故雲『悔懼交至』也。」
「不豫」下正責過,事先修備來者雲「豫修」,生前既叁業曾無一善,而臨命窮後始正悔之,將何及乎!如臨渴鑿井。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窕.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替者.數之自然.應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舍.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次明因果無差,義寂雲:「天地之間(所依)五道(能依)生死因果分明,橫觀十方,恢廓而浩浩不得其邊際;豎望叁世,窈窕而茫茫難尋其端底。」(文)
「恢廓」,廣博貌。(《文選趙景真書》:恢廓宇宙。銑曰:恢,大也,廓,空也。)「窈窕」,幽深貌。(《天臺山賦》:幽邃窈窕。翰曰:窈窕,深極貌。)
「浩浩」,《尚書》:浩浩滔天。《孔注》曰:「盛大如漫天。」「茫茫」,幽遠貌。《應音》八(二十右)曰:「茫茫,遠貌也。」謂受報無邊,廣大業因幽邃難知也。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者,善報則應之以福,惡報則應之以禍,因果相承而毫無違也。
「身自當之,無誰代替」者,當者受也,善惡自作,禍福自受,無有他代之受者。
「數之自然,應其所行」者,數謂理數,因果理數法爾必然,從所行之善惡而禍福應之也。
「殃咎追命」等,追,逐也,罪咎逐業受無得舍。《箋》曰:「如此惡人即是隨冥司之命到彼殃咎之處,不得縱之不責舍之令去也雲雲。」恐鑿解耳。
「善人」等者明善因果。義寂雲:「『從樂入樂』者,善異熟相繼而生,『從明入明』者,謂善等流無間而起。」(已上)
「惡人」等者明惡因果,義寂苦之與冥配惡二果。(異熟果、等流果)《增一阿含》十八〈四意品〉說明暗四句,又第…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