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P7

  ..續本文上一頁故雲「微妙奇麗」也,此乃無量光明土相也。然《觀經》分地上、地下莊嚴,今經不說地下莊嚴,此彰無表裏隱顯也。

  「清淨莊嚴,超踰十方」者,于二百一十億諸佛國中,選擇其善妙莊嚴,故超過諸佛國也。

  「一切世界衆寶中精」者,小補謂會凡物之純至曰「精」,于衆寶中最精美者,雲「超諸佛刹最爲精」者,此之謂乎。

  「其寶猶如第六天寶」者,既超踰十方諸佛國,豈類同于他化自在天寶乎!近示一切樂事自然現前而已,故《吳譯》雲「欲有所得,即自然在前,所不用者,即自然去,比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文)

  

  二明離穢之相中叁:初明無高下,次明無苦難,後明無四時。初無高下者:

  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現.

  諸山之高上,海谷之深下,皆是穢土高下之感報,彼土佛心平等所感,故無此高下穢相,寶地平等之相也。

  《唐譯》雲(一初):「複次阿難!彼極樂界無諸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妙高山等。」(此文在于寶樹之後)

  《漢本》雲:「其國中無有須彌山,其日月星辰、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在虛空中,其國土無有大海水,亦無小海水,無江河恒水也,亦無山林溪谷,無有幽冥之處。」(文)《吳譯》同之。

  《宋譯》中雲:「複次阿難!彼佛國土,清淨嚴飾,寬廣平正,無有丘陵、坈坎、荊棘、沙礫、土石等山,黑山、雪山、寶山、須彌山、鐵圍山,唯以黃金爲地。」(在于寶樹樹後)

  「須彌山」者,如《略箋》引《俱舍》等。

  「金剛鐵圍」者,《箋》:「七金山(持雙等)名『金剛』,金所成故。九大山外有輪圍,名『鐵圍山』。金剛、鐵圍是二大山也。」《會疏》亦同之。有說下卷「金剛圍山」即鐵圍山也,或稱金剛山,或稱輪圍。

  《應音》二十四(十一)曰:「輪圍,梵言『柘迦羅』,此雲『輪山』,舊雲『鐵圍』,圍即輪義,本無『鐵』名,譯人義立耳。」

  《苑音》二(十八)曰:「斫迦羅山,正雲『拘羯羅』,此曰『輪圍山』也。」

  《長阿含》曰:「八方天下外複有大海,海外複有大金剛山,山外複有山,亦名『金剛』,二山中間日月神天威光並不照。」

  《起世經》雲:「諸余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高六百八十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此鐵圍山外複有一重大鐵圍山,兩山之間極大黑暗,無有光明。」

  《華嚴》四曰:「蓮華藏莊嚴世界海邊有金剛圍山,周匝圍繞。」古今分金剛、鐵圍爲二者不允。(已上《叁經音義》)此說大好矣。

  「大海小海」者如《箋》。

  「溪渠」者,《琳音》十一(八右)曰:啓奚反,《廣雅》:谿,谷也,《說文》水澍川也,或作溪。渠,《說文》:水所居也,從水巨聲。《廣韻》:溝渠。

  井者,以瓶甕汲水曰「井」。《釋名》:清也,泉清潔者,易傳通也。谷,《麟音》七(十叁):古鹿切,《玉篇》:山谷也。

  「佛神力故」等者,望西雲:「問:叁十一願長時照見十方淨穢,彼穢土中有須彌等,何故今雲『欲見則現』?答:彼則影現,譬如鏡像,今是體現,譬如化鳥,機欲異故聖應亦別,不可混亂。」(文)

  《義記》雲:「望西妄會差異,不可,謂是彼國土淨華藏法界宛然顯現此則處處即現,隨意即名具之無盡者哉,何言以影及體現乎!此土既觀一色一香皆現叁千,淨國妙土豈不現乎!」(文)

  上卅一願及今文並是直顯現其體,而非有體影別,彼亦隨順凡情而言,則穢土隨望而現焉,是乃與今文「欲見則現」同而已,望西答釋未詳也。若約佛德,則淨穢差別全是蓮華藏界,故無時不現,何論欲不之差乎!《義記》唯約佛德之一邊故,不順「欲見則現」文相,亦不穩也。

  《要解》雲:「淨土無須彌山者表果海平等,欲見則現者,明性具惡也,淨具穢之證,不具何現。」(文)今謂:此顯淨具穢之義,淨穢之性常相即故,欲見則即淨而現穢,佛神力故見之,此句在于此,貫下。

  次明無苦難:

  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

  《唐譯》雲:「無有地獄、畜生及琰魔王界。」(成佛久近之後)

  《漢本》雲:「其國七寶地皆平正,無有泥犁、禽獸、餓鬼、蜎飛蠕動之類,無阿須倫諸龍鬼神也。」《吳本》亦同之。

  《宋譯》聖衆無量次說雲:「又彼佛國土,大富無量,唯受快樂,無有衆苦,無地獄、餓鬼、畜生、焰魔羅界及八難之報,唯有清淨菩薩及聲聞之衆。」(文)

  上明無依報之穢相,今明無正報之穢惡,其穢惡報即八難處也。今諸難者八難處是也,無叁惡、諸難者總別並舉也。《會疏》八難處有二說,初說好,後說則別途之義也。「佛神力故欲見則現」句通此,可見。如觀音光中現五道,淨土聖衆大悲心常緣苦之衆生故。

  後明無四時:

  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漢本》一(十六)雲:「終無有大(天,《吳》)雨時,亦無春夏秋冬也,亦無有大寒,亦不大熱,常和調中適,甚快善無比。」(文)《吳譯》同之。《唐》、《宋》兩譯無此段,但《唐》下(五)「亦無日月晝夜之像」、《宋》中(十一)「彼佛國佛土無其黑暗,無其星曜,無其月,無其晝夜」等,與今文相似。又《覺經》叁(初)「無日月年劫文」亦與此相似,如《會疏》引。

  彼國菩薩智慧清淨業之所成,大慈善根之所建,而非陰陽和合之處,故無四時轉變,無四時故無有寒熱,無寒熱故心常溫和調柔適悅,好稱人心,故雲「常和調適」。然欲冷則冷到,欲暖則暖到,「欲見則現文」亦貫之。如《會疏》:上離穢相叁段中,初地相平等爲本,後二文乘「無須彌山」來。

  叁問答重顯有五:一阿難問,二佛反質,叁阿難答,四如來准說,五顯問意。一阿難問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唐譯》下(初明無諸山之次文)雲:「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四天王天、叁十叁天既無諸山,依何而住?」(文)

  《漢本》叁(四明二大士作佛文次)雲:「阿難長跪叉手問佛言:佛說(《吳本》無)無量清淨佛(阿彌陀,《吳本》)國中無有須彌山者,其第一四天王天、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何等住止乎?願欲聞之。」(文)《吳》同之。

  《宋譯》中(九):「爾時,阿難聞是語(無諸山語)已,白世尊言:四天王天、忉利天依須彌山王住,夜摩天等當依何住?」(文)

  《會疏》明建立淨土相有叁問答:一定時處,二定成道久近,叁定所依。叁重問答安立淨土義趣炳然可見。《渧記》從之,更言:「順文連接屬略明佛土相之科,亦得矣。而今推求經意,今此問答非唯明四王、忉利二天所依,克實則總問答淨土所依,而若不爾者,上來不說有四王、忉利等,何由阿難孤然起此問乎!雲雲」

  今謂:文承接不然,此問寶地總說文,言無須彌山,不說無四王、忉利天,因此阿難發此問,以顯安樂國土不可思議德也。此問意四王、忉利二天地居而住妙高半腹(四王)及頂,(叁十叁天)若無須彌,則此二天依何而得住也,斯乃准此土凡情,爲將來發此問也。上文不說無天,說有地,有地則必有天,淨土既有地,豈無天乎,故有此問也。四天王、忉利者如《音義》及《略箋》。

  

  二佛反質:

  佛語阿難.第叁焰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唐譯》雲:「佛告阿難:于汝意雲何?妙高已上有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及色界諸天等依何而住?」(文)

  《漢本》叁(四)雲:「佛告阿難:若有疑意于佛所耶?乃至佛智慧終不可鬥量盡也。阿難聞佛言,則大恐怖,衣毛皆起。阿難白佛言:我不敢有疑意于佛所,所以問佛者,他方佛國皆有須彌山,其第一四王天、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之住止,我恐佛般泥日(洹,《吳》)後,傥有諸天人民四部弟子來問我,無量清淨佛(阿彌陀,《吳》)國何以獨無須彌山,其第一四王天、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何等依止乎?我當應答之,今我不問佛者,佛去後我當持何等語答報之乎?獨佛自知之耳,(爾,《吳》)其余人無有能爲解之者,以是故問佛耳。佛言:阿難!若言是也(《吳本》四字無)第(《吳本》「第」上有「是」字)叁焰天、第四兜率天,上至第七梵天,皆依因何等住止乎?」(文)《吳譯》同之。

  《宋譯》雲:「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皆依空界而住。」(文)

  阿難由地居天問依何住,佛就空居天反質雲第叁天已上皆依何住,意謂若以無須彌,四王、忉利可無所依者,第叁天已上皆是不依須彌,將何依而住耶,此乃佛轉爲顯行業不可思議,假有此反質,非謂實彼土有焰天等。諸師依此等文以爲叁界所攝,如嘉祥《玄論》第五、《迦才論》上卷等。《群疑論》雲:「假安立說爲淨居天等,非實即是欲色界也。」(文)炎天、色究竟天如《略箋》及《音義》。

  叁阿難答:

  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唐譯》雲:「阿難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業力所致。」(文)

  《漢本》雲:「阿難言:是諸天皆自然在虛空中住止,無所依因也。」(文)

  《吳本》雲:「乃至(爾前同《漢》)佛(《漢本》「佛」上有「佛言」二字)威神甚重,自然所欲作爲,意欲有所作,爲不豫計,是諸天尚在虛空中住止,何況佛威神尊重,欲有所作爲耶。」(文)

  《宋譯》雲:「阿難白言:空界無礙,雲何依住,業因果報不可思議。」謂依所修之業因,而能感空居之果報,所謂業力不可思議也。

  神智釋炎天已上雲:「良由因修定力,故使果報居空,欲界尚爾,況色界乎!」(《略箋》)《大集經》曰:「衆生之行不可思議,衆生境界(所依境)不可思議。」(文)異熟業因能感異熟果報,叁賢十聖其理不可測,故業與報不可思議。

  四如來正決其問:

  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衆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唐譯》雲:「佛語阿難:不可思議業汝可知耶?答言:不也。」(不也者,業力不可思議我不可知也)

  《宋譯》雲:「佛告阿難:汝身果報亦不可思議,衆生業報亦不可思議,諸佛聖力不可思議。」(文)《漢》、《吳》兩本此段難解。

  此乃如來准阿難之答顯實義,此土行業果報尚不可思議,況諸佛世界行業果報豈可思議耶!此文通約諸佛,別標彌陀國土不可思議,故《論注》曰:「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乃至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此不可思議等。」凡叁界安立不可思議由衆生業力果報不可思議,安養國土不可思議亦如是,由法藏菩薩大願業力(行業不可思議)及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果報不可思議)十七種國土功德悉成不可思議力,分二力者全本此。

  「其諸衆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者,行業之地,「地」猶言處,謂彼佛國是法藏菩薩曠劫所修行業所感之處,其能居衆生亦莫不由彼佛大願業力,故雲以功德善力住其處。

  「故能爾耳」者,法喜願力不思議,能令諸衆生住彌陀果報之處,故爾耳。

  《觀念法門》(十七右)雲:「又此經上卷雲:若有衆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生行業之地也)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爲增上緣。(功德善力)即爲證也,亦攝生增上緣。」(文)正彌此經而證攝生增上緣,明知衆生功德善力生行業之地者,由彌陀大願業力爲增上緣。淨祖「乘阿彌陀業力爲增上緣」之職而依此文。

  五阿難顯問意:

  阿難白佛.我不疑此法.但爲將來衆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阿難元是還相出門菩薩,豈有斯疑耶!但爲未來凡夫預排其疑關,爲未來世之典于此爲證,學者思之。

  上來國土功德有五中,總說寶地叁段文畢。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