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
別明國土功德中有五:上標寶地總說竟,自下第二,舉土德顯示叁:一明光明無量有叁:初總歎,二別辨,叁結難。(「佛言我說」已下)初總歎者: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漢本》雲:「佛言:阿彌陀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不及也。」《吳本》亦同。
《唐譯》雲:「阿難!彼佛光明普照佛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文)
《會疏》科雲:「正明本願成就相中,第一攝法身中明光明壽命願成就雲雲。」此依淨影「自下別明所成中,初先明佛光相,後顯壽命雲雲。」正依之,《渧記》亦從此依正分明分科。《嘉祥疏》雲:「『無量壽佛威神光明』已下廣明果有二:一光明果,二壽命果,後『又其國土』下明淨土果。」諸家皆正報、依報次第明。
依今家意不然,《真佛土卷》引光壽無量因願成就明真佛土,故知光壽兩願爲真佛土之體,此乃經文于依報中間明光壽二願成就故,是以今科以光壽文屬國德,舉主德顯示國德,此意也。
初光明無量中,此文初,總歎也,無量壽是體,威神光明是相,無爲法身即壽也,真實智慧爲光明,全體而相,用在其中焉。「威神」之言顯示果上之義,對本願力故言「威神力故」。
問:諸佛所證平等是一,何雲「最尊第一」乎?
有說雲:因願別故果德不同,是以《覺經》雲雲。」(《會疏》)此全用望西。
有破雲:「此之二說爲他受用報,故未盡『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文意也。今私謂:『最尊第一』等者,彌陀圓佛光明色心不二,身智相即,是乃即法性法身之方便法身,自他本迹融即無礙,不可思議佛身故,實非諸佛他受用以下光明之所能及也。始分別二身,則法性法身當他家自受用,故約此邊,則以周遍法界之智(無量光智)證周遍法界之理,(無量壽理)理智冥合,是乃無量壽、無量光彌陀名義也;方便法身乃當他家他受用,故約此邊,則壽命、身光以叁世常住壽命、約十方遍照光明,利益叁世十方衆生,能使衆生得壽光無量之身,此乃無量光壽彌陀名義也。姑分別二身名義,雖如此,全法性法身即方便法身,全方便法身即法性法身故。光明亦如是,全周遍法界智光即遍照十方身光,色心不二光明故,稱『最尊第一』而已。若不然,則雖曰照恒沙佛刹,而必有限量也。諸佛他受用光照恒沙刹亦有限量,故次下文雲:『乃照東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文)今彌陀光明二受不分光明,故無有限量,其以色光之不可限量盡十方無礙,可知其即周遍法界智光而已。然則今此『最尊第一』等文亦足以證二受不分佛身雲雲。」(《渧記》)
今評雲:以二受不分解「最尊第一」文恐鑿矣,若如義者,對諸佛自受用光明則爲非所不能及乎?又對《華嚴》等二受相即圓佛,則最尊第一之義可不成,雖自設問答,而于義未詳也。
師說雲:「法性法身諸佛平等,而彌陀別成方便法身,此之二種相即妙法身諸佛之所不共,故曰『最尊第一』也。」(文)
今謂:了惠、峻公所言順經釋意,《覺經》文既以因願各別示最尊義,宗家所謂「以因願來求非無差別」等,是爲別意,諸佛果海平等,何诤勝劣,但以別願不共攝化無邊爲最尊第一,鸾師之無對光贊亦此意也。然《唐譯》前段略標依正,次明光壽兩成,其光明段亦略。《宋譯》但舉光明攝壽德,例知《論》意其光明亦至略也。今經特具說,故《真土卷》廣引,但略「諸佛有量文」耳,次但引《唐譯》「十二光文」,如《漢》、《吳》經,願後鄰次先明光明,次結世王聞願益,至下卷光壽並爲國德,其于光明亦具說之,故《真土卷》具引以助《魏譯》,是故可對考《漢》、《吳》兩譯而知經意也。
二別辨亦二:初比校顯勝,二廣明所歎。初中亦二:一舉諸佛有量光明:
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叁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于一佛刹土.
《唐譯》雲:「光照東方如恒沙等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唯除諸佛本願威神所加,悉皆照燭,是諸佛光或有加一尋者,或有加一由旬,乃至億那由他百千由旬光者,或普照佛刹者。」(有雲:初至「悉皆照燭」爲述今佛光明,「是諸佛」已下舉諸佛應身光,與今經不同。今謂不然,與今經同舉諸佛有量光明。何以言之?《真佛土卷》不引彼文,與今經諸佛有量光同故,其彌陀光明次上雲「彼佛光明普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故知「光照四方文」決定諸佛光明也。)
《吳譯》雲:「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有佛頂中(《漢本》作「項中」,下效之)光明照七丈,有佛頂中光明照一裏,乃至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佛言:諸八方上下無央數佛頂中光明所照皆如是也,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照千萬佛國。所以諸佛光明所照有近遠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爲菩薩時,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爲不豫計。」(文)《漢本》同之,唯「頂」作「項」耳。(《漢》、《吳》兩本爲頂中光明比校諸佛,今經、《唐譯》作總身光比較顯勝。)
《宋譯》雲:「複次,阿難!彼佛無量壽,若化圓光,或一由旬、二由旬、叁由旬,或百由旬,或千由旬、百千由旬,或俱胝那由他百千由旬,乃至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佛刹。」(此爲彌陀光明,不說諸佛光明。)諸譯雖不同,而比校顯勝是一也。
望西雲:「『照百』等者諸師不同。淨影意:從『諸佛光明』下至『刹土』舉諸佛劣,『是故』下顯彌陀勝。(法位同之)義寂意:從『或有』下至『如是』者,明彌陀佛圓光之勝,彌陀現身大小異,故置『或』言也,從『或有』下至『刹土』者,舉于余佛圓光之劣,『是故』下依光立名雲雲。今用淨影,經文標釋順《覺經》及《大阿》故。」(已下)諸家皆從淨影,用舉劣顯勝科。義寂初文爲彌陀圓光不同者未詳,彼爲彌陀應身故,然今不可從。
《義記》雲:「《真土卷》所引『乃至或有』等文,可知若論化身光則如寂,故于《真》不出等。」(文)此從義寂,爲彌陀化身圓光者非也,《真土卷》所略者,非化身故略之,諸佛有量光明故略而已。
《會疏》雲:「照百佛刹等報身佛量,照于七尺等應身佛量雲雲。」《渧記》從此。今謂不然,諸佛有量中有二,初「照百佛世界」等者現起光,亦名神通光,後「照于七尺」已下示常光,俱是應身光明也,何故舉彼應身對此報身耶?解雲:此近就人天所知以耳,例如第六天寶滅盡叁昧等,理實超踰十方諸佛,其義在「十二光文」明著,思而可解。
初現起光中,「照東方恒沙佛刹」等者,《大品經》雲:「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叁千大千世界,從叁千大千世界,遍照東方如恒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大論》七(廿叁)雲:「複次,是光明佛力故,通至十方,譬如強弓遣箭,隨所向至。問曰:何以先照東方,南西北後?答雲:以日出東方爲上故,佛隨衆生意,先照東方。複次有一難:若先照南方,當言何以不先照東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然。問雲:光明幾時當滅?答曰:佛用神力,欲住便住,舍神力便滅,佛光如燈,神力如脂,若佛不舍神力,光不滅也。」(文)神通光之相可以見矣。
後「或有照于七尺」等約常光,釋迦應身一丈光明名「常光」,十寸爲尺,七尺爲尋,今常光一尋,故七尺爲初。《大論》八初:「問曰:雲何爲常光?答雲:佛身四邊各一丈光明,菩薩生便有此,是卅二相之一,名爲丈光相。問曰:佛何以故常光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諸佛常光無量,常照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無量,乃至但于五濁世,爲衆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衆生薄福鈍根,目不堪見其明等。」(文)
《吳譯》自七丈至二百萬佛國倍增廣說,又依《宋譯》「或照一由旬」等,皆亦爲彌陀圓光。今按:彌陀有真化二身,約其化身可准知諸佛,其真報身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如《魏》、《唐》文。
二顯彌陀無量光有二:初列德號,二歎德用。初德號者:
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唐譯》列十五光雲:「阿難!以是義故,無量壽佛複有異名,謂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無礙光、光照王、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思議光、無等光、不可稱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掩奪日月光。」(《真土卷》所引。)
師說雲:「無著光當《魏》不斷光,《魏經》雲『贊歎彼佛無著無礙』,《唐譯》雲『無礙無斷故』;炎王光、光照王、端嚴光當清淨光,端嚴是清淨義故;愛光、喜光當歡喜光,歡喜愛樂義故;可觀光當智慧光,智慧可觀義故;不可思議光即難思光也;無等光當無對光;不可稱量即無稱光也;映蔽、掩奪叁即當超日月光,映蔽、掩奪皆超過義故。」(全同梵響配釋)
《宋譯》說十叁光:「今此光明名無量光(一)、無礙光(叁)、常照光(九,不斷)、不空光(二,無邊)、利益光、愛樂光(六,清淨)、安穩光(七,歡喜)、解脫光(八,智慧)、無等光(四,無對)、不思議光(十,難思)、過日月光(十二)、奪一切世間光(五,炎王)、無垢清淨光(十一,無稱)。」(文)
《唐》、《宋》雖有此不同,而不過十二光,《漢》、《吳》兩本不別立光號,唯以多句贊歎耳。
《吳本》雲:「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阿彌陀佛光明極善,善中明好,甚快無比,絕殊無極也,阿彌陀佛光明清潔,無瑕穢無缺減也,阿彌陀佛光明殊好,勝于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諸佛光明中極明也,光明中之極好也,光明中之極雄傑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光明中之最…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