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P8

  ..續本文上一頁或指道場樹願與得叁法忍願。(《略箋》、《要解》)今謂:「其佛本願力文」豈指余願,但是第十八願,今文可准知。又淨影、憬興等諸師皆釋此六句多就佛自德解之,今不然,由因願果力,使從假入真,故就利他解之,謂「威神力」者,指正覺阿彌陀自在神力也;「本願力」者,法藏菩薩大願業力,此總,余四是別,本願者即第十八願,六八願中心故,余願爲入此願故,余四句釋此本願力也。「滿足願」者,令少功德者終得滿足(滿足二利,十一願、二十二願)功德大寶海,故稱本願力爲滿足願也;「明了願」者,令明了信知佛智乃至勝智,故本願力稱爲明了願也;(《渧記》一解同之)堅固願者,能令證金剛堅固不壞之身體,故本願力稱爲堅固願也。(令衆生信心堅固故(《記》))(坂注明了願注雲:「謂明也,悟也。」又堅固願注雲:「信之堅曰堅,心之固曰固,金剛之信心也。」《渧記》依此文別作一解,大同今解釋。)究竟願者,令究竟菩提故(此名第十一願)本願力稱爲究竟願也。全此四爲一本願,此之力令少功德能入多功德,轉化相令歸真無量,具如是慈悲方便不可思議德,爲顯此義,故開一說爲四句耳,如此約佛利他德釋者,鸾師本偈意也。

  第二明寶樹叁:一泛明,二別道樹,叁音聲殊妙有二:一相對顯勝,二絕對最勝。此初:(更考:廣列諸莊嚴中有四:一明寶樹,二音聲殊妙,叁講堂,四寶池。今第二明音聲中有二:初約相對比校,二約絕對明最勝,此乃樂音爲大科第二者,贊偈清淨樂贊爲二偈,初八重比對顯勝,後一偈自然樂超十方,由之,則爲大科第二爲是。《會疏》亦大同,但相對絕待之異耳。)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

  《唐譯》無此段,《漢》、《吳》兩本並無道樹文,故直七寶諸樹次明出五音,雲「甚妙無比」,就之明比校顯勝同今文,如《會疏》引《吳本》。由此思之,今承前諸寶樹「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及道樹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于此比校,顯其音聲之勝也。

  淨影:「明國土莊嚴中略舉四事:一寶樹,二伎樂,叁講堂宮殿等,四寶池。初寶樹中叁:初泛明諸樹,二別明道場樹,叁總就之校量顯勝。今此段其第叁文也,次『萬種伎樂文』分屬大科四中第二科。」憬興亦同之,望西、《略箋》、貫思、《梵響》皆一依之。

  《會疏》:「大科七門中第二明樂音殊妙二:初比校顯勝,(今文)次正明。(次萬種伎樂文)」此意樹音上既說終,今此二段別明樂音殊妙,不屬寶樹文。《渧記》從之,故雲:「前來既說諸樹妙聲及道樹妙音,故不可重出,是以今此段乃屬樂音殊妙,而爲比校顯勝文。然則今此一段爲說次樂音殊妙,寄寶樹音聲比校顯勝而已,非爲正明寶樹聲也,是以今沿襲《會疏》爾。」(已上)

  今謂不爾,于前雖說寶樹音,而未顯樂音勝,于此顯其樂音勝,諸寶樹音聲亦作伎樂故,于中初約相對門,萬種天樂與一種樹音比校顯勝,何言非正明乎!二「亦有自然」下約絕待顯最勝,上既比校顯勝了,況彼國萬種樂是自然清淨樂,何可比人間天上樂乎!十方世界中第一也。乘萬種樂音次明彼國清淨樂第一,《和贊》雲:「寶林寶樹微妙音,自然清和伎樂而哀婉雅亮勝,歸命清淨樂。」由此思之,自然樂亦是寶樹微妙音,故乘前萬種樂明彼國萬種樂也。世間帝王至第六天上音樂展轉有八重,展轉勝前千億萬倍。八重者,世帝、輪王、四王、忉利、夜摩、都率、樂變化、他化也。

  二絕待最勝

  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揚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爲第一.

  前明天萬種樂不如樹音一種,今明彼國萬種樂絕對。經曰:「彼佛國土常作天樂。」(天者,自然之義)又雲:「鹹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文)憬興雲:「于虛空不從樹風而有,故雲『自然』。」有雲:明願力令然也。又可,無鼓之者,唯自鳴也,簡諸天作樂。又樂聲無非法音者,簡世間樂音。

  「妓樂」者,《苑音》雲雲。《南山業疏》曰:「妓通男女,即奏樂者,金石八音之所奏也,有本作『伎』,或作『技』。《說文》:伎,巧也。《廣韻》:藝也。」《琳音》一(九左)曰:「下五角切,《說文》雲:五聲八音總名也。」《應音》七(六右)曰:「《世本》曰:黃帝世伶倫作樂。《禮記》雲:比音而樂之,幹戚羽毛謂之樂。鄭玄曰:八音克諧謂之樂。」(文)

  「清揚」者,清,不濁也,揚,輕揚也,翻濁重雲清揚也。

  「哀」者悲哀,聞者生悲心。「亮」者清朗,聞者發慧明。「和」者調和也。「雅」謂雅正也。《琳音》六十二(四右)曰:「《毛傳》:雅,正也。」

  「十方世界音聲中最第一」者示絕待,前天樂多樹音一相待比校,今非但無天樂可比,十方世界中亦絕比待,故雲「最第一」也。

  《渧記》雲:「『無非法音』者,法性涅槃妙音,而前出八重比對者,抑是近言而已,惟夫世間音樂猶有和順德,況于出世無漏無生寶國哉!本師化主、彌陀覺王,以至觀音、勢至、普賢、文殊,所有舊住、新往大士,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大快樂,或主或伴,或上地或下地,其次序不亂,曆然位相全與究竟佛果無有少異,平等平等,其心固無隔別,互相和順故,其和順德之所發于音聲,清揚哀亮,微妙和雅,超過于諸佛淨土伎樂,故雲『最爲第一』,不亦樂乎!」

  第叁明講堂宮殿

  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複以真珠.明月.摩尼衆寶以爲交露.覆蓋其上.

  淨影、嘉祥、憬興並第叁講堂等、第四寶池分爲二科故,望西、《略箋》、《會疏》、《梵響》等從之。貫思獨不立講堂爲別科,屬之寶池,而爲寶池所在。《渧記》從之。

  今謂:「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文」連接前則可爲所在,若然,則講堂等就池因明,應非所用,若然,《漢》、《吳》兩本別廣說講堂精舍等莊嚴,今經雖文略,而其相亦同,何違經說好異屬寶池哉!故今不用也,《吳譯》文如《會疏》引,《漢譯》一(十七)亦同之。然諸家科釋或雲「明講堂樓觀」,(嘉祥)或雲「明宮殿」,(憬興、望西)或雲明「寶樓莊嚴」,(《會疏》)皆不得經意。今科雲「明講堂宮殿」,何者?此中講堂宮殿爲要,講堂是佛說法之處故,下亦有講堂集會,舉講堂則精舍從之;宮殿是聖衆所居之處故,其樓觀付宮殿,故雲「宮殿諸樓閣」。于講堂傍有宮殿,今家爲化土相,故今據《化土卷》(本二)引意,科雲「明講堂宮殿」也。《化土卷》「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引至「味如甘露」,次又言「其胎生者所居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等,此引意甚深也。故何謂經中「浴池文」說分量(或十由旬,或二十、叁十乃至百千由旬)宮殿樓觀不說分量?上「寶樹文」不說分量,道場樹說分量,故爲化土相。恢廓廣大不可限極之處何有分量?既有分量,故爲化土相也。今此中浴池有分量,而宮殿無分量,故引次有分量浴池,顯宮殿有分量,其有分量宮殿相何?次引下卷文,此乃彰胎生者所處宮殿也,豈非化土相乎?又講堂精舍是佛所開示悟入之處故,據此聞弘願真實法,深自悔責,悟入一乘法,是故次長引下卷「胎生文」,有此義,講堂合于道場樹,爲方便化身淨土,其義深遠,讀者思之。

  如來說法之堂名「講堂」。「精舍」者,《苑音》二(十四):「《藝文類聚》雲:『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爲精舍,由其精練行者之所居,故謂之精舍。』」(文)總菩薩大衆所居處也。

  「宮殿樓觀」者,《略箋》雲:「宮室,黃帝作以避風雨,《釋名》:宮,穹也,屋見于垣上,穹,隆然也。」殿,堂高大者,顔師古曰:「古者屋高嚴皆名爲『殿』,不必宮中。」樓觀者,樓,重屋也,《爾雅》:狹而修曲曰「樓」,《釋名》:樓,瞜也,牖戶諸射孔高明觌遠樓樓然也。觀,《釋名》:觀,觀也,于上觀望也。紀原《黃帝內傳》曰:「帝置元始真容于高觀之上。」「觀」之言可以觀望于其上也。

  「皆七寶」等者明其莊嚴。

  「自然化成」者,梵響雲:「不用造作,故雲『自然』,佛力化成,故雲『化成』。《化土卷》假『化成』字成化土義。」(未詳)《覺經》雲:「亦無有作者,亦不知所從來,亦無有持來者,亦無所從去」等,此乃自然化成之義也。

  「真珠明月摩尼」者,叁珠名也。《翻名義》叁(叁十九紙)曰:「缽摩羅伽,《大論》:此雲赤真珠。《佛地論》雲:『赤蟲所出,或珠體名爲赤珠。』《智論》雲:『真珠出魚腹中、蛇惱中。』《漢書》雲:『珠蚌中陰精隨月陰盈虛。』」(文)

  明月珠者,《鄒伯谏書》:「明月之珠,夜光之璧。」《文選善注》曰:「明月珠蚌子珠爲蚌所懷也。」又別有一種,《廣州記》雲:「鯨鲵目明月珠,注曰:鯨魚死,其目化爲明月珠。」(文)然望西以爲真珠明月是一珠名者非也,真珠明月並有蚌之所懷之物,故以爲一,而然其實非一也。

  「交露」者,興雲:「交露者,幔也,字林幔幕,泫泫似垂露故。」(文)如《會疏》引《補注》等。

  第四明寶池有叁:初明寶池之相,後明水音說法。初中有四:一池量多少:

  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叁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

  《唐譯》雲:「彼極樂界,其地無海,而有諸河,河之狹者滿十由旬,水之淺者十二由旬,如是諸河深廣之量,或二十、叁十乃至百數,或有極深廣者至千由旬。」(文)

  承上寶地、寶樹明寶池,寶地、寶樹雖精,若無池水,亦未爲好,故說寶池也。《定善義》曰:「一爲不空世界,二爲莊嚴依報。」(文)寶池名爲浴池者,宮殿等所居聖衆之所沐浴灌注處,故名「浴池」,約流注之義名「池」。

  「內外左右有浴池」者,明池所依處,即是講堂精舍宮…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