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P8

  ..续本文上一页或指道场树愿与得三法忍愿。(《略笺》、《要解》)今谓:「其佛本愿力文」岂指余愿,但是第十八愿,今文可准知。又净影、憬兴等诸师皆释此六句多就佛自德解之,今不然,由因愿果力,使从假入真,故就利他解之,谓「威神力」者,指正觉阿弥陀自在神力也;「本愿力」者,法藏菩萨大愿业力,此总,余四是别,本愿者即第十八愿,六八愿中心故,余愿为入此愿故,余四句释此本愿力也。「满足愿」者,令少功德者终得满足(满足二利,十一愿、二十二愿)功德大宝海,故称本愿力为满足愿也;「明了愿」者,令明了信知佛智乃至胜智,故本愿力称为明了愿也;(《渧记》一解同之)坚固愿者,能令证金刚坚固不坏之身体,故本愿力称为坚固愿也。(令众生信心坚固故(《记》))(坂注明了愿注云:「谓明也,悟也。」又坚固愿注云:「信之坚曰坚,心之固曰固,金刚之信心也。」《渧记》依此文别作一解,大同今解释。)究竟愿者,令究竟菩提故(此名第十一愿)本愿力称为究竟愿也。全此四为一本愿,此之力令少功德能入多功德,转化相令归真无量,具如是慈悲方便不可思议德,为显此义,故开一说为四句耳,如此约佛利他德释者,鸾师本偈意也。

  第二明宝树三:一泛明,二别道树,三音声殊妙有二:一相对显胜,二绝对最胜。此初:(更考:广列诸庄严中有四:一明宝树,二音声殊妙,三讲堂,四宝池。今第二明音声中有二:初约相对比校,二约绝对明最胜,此乃乐音为大科第二者,赞偈清净乐赞为二偈,初八重比对显胜,后一偈自然乐超十方,由之,则为大科第二为是。《会疏》亦大同,但相对绝待之异耳。)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

  《唐译》无此段,《汉》、《吴》两本并无道树文,故直七宝诸树次明出五音,云「甚妙无比」,就之明比校显胜同今文,如《会疏》引《吴本》。由此思之,今承前诸宝树「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及道树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于此比校,显其音声之胜也。

  净影:「明国土庄严中略举四事:一宝树,二伎乐,三讲堂宫殿等,四宝池。初宝树中三:初泛明诸树,二别明道场树,三总就之校量显胜。今此段其第三文也,次『万种伎乐文』分属大科四中第二科。」憬兴亦同之,望西、《略笺》、贯思、《梵响》皆一依之。

  《会疏》:「大科七门中第二明乐音殊妙二:初比校显胜,(今文)次正明。(次万种伎乐文)」此意树音上既说终,今此二段别明乐音殊妙,不属宝树文。《渧记》从之,故云:「前来既说诸树妙声及道树妙音,故不可重出,是以今此段乃属乐音殊妙,而为比校显胜文。然则今此一段为说次乐音殊妙,寄宝树音声比校显胜而已,非为正明宝树声也,是以今沿袭《会疏》尔。」(已上)

  今谓不尔,于前虽说宝树音,而未显乐音胜,于此显其乐音胜,诸宝树音声亦作伎乐故,于中初约相对门,万种天乐与一种树音比校显胜,何言非正明乎!二「亦有自然」下约绝待显最胜,上既比校显胜了,况彼国万种乐是自然清净乐,何可比人间天上乐乎!十方世界中第一也。乘万种乐音次明彼国清净乐第一,《和赞》云:「宝林宝树微妙音,自然清和伎乐而哀婉雅亮胜,归命清净乐。」由此思之,自然乐亦是宝树微妙音,故乘前万种乐明彼国万种乐也。世间帝王至第六天上音乐展转有八重,展转胜前千亿万倍。八重者,世帝、轮王、四王、忉利、夜摩、都率、乐变化、他化也。

  二绝待最胜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扬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前明天万种乐不如树音一种,今明彼国万种乐绝对。经曰:「彼佛国土常作天乐。」(天者,自然之义)又云:「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文)憬兴云:「于虚空不从树风而有,故云『自然』。」有云:明愿力令然也。又可,无鼓之者,唯自鸣也,简诸天作乐。又乐声无非法音者,简世间乐音。

  「妓乐」者,《苑音》云云。《南山业疏》曰:「妓通男女,即奏乐者,金石八音之所奏也,有本作『伎』,或作『技』。《说文》:伎,巧也。《广韵》:艺也。」《琳音》一(九左)曰:「下五角切,《说文》云:五声八音总名也。」《应音》七(六右)曰:「《世本》曰:黄帝世伶伦作乐。《礼记》云:比音而乐之,干戚羽毛谓之乐。郑玄曰:八音克谐谓之乐。」(文)

  「清扬」者,清,不浊也,扬,轻扬也,翻浊重云清扬也。

  「哀」者悲哀,闻者生悲心。「亮」者清朗,闻者发慧明。「和」者调和也。「雅」谓雅正也。《琳音》六十二(四右)曰:「《毛传》:雅,正也。」

  「十方世界音声中最第一」者示绝待,前天乐多树音一相待比校,今非但无天乐可比,十方世界中亦绝比待,故云「最第一」也。

  《渧记》云:「『无非法音』者,法性涅槃妙音,而前出八重比对者,抑是近言而已,惟夫世间音乐犹有和顺德,况于出世无漏无生宝国哉!本师化主、弥陀觉王,以至观音、势至、普贤、文殊,所有旧住、新往大士,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大快乐,或主或伴,或上地或下地,其次序不乱,历然位相全与究竟佛果无有少异,平等平等,其心固无隔别,互相和顺故,其和顺德之所发于音声,清扬哀亮,微妙和雅,超过于诸佛净土伎乐,故云『最为第一』,不亦乐乎!」

  第三明讲堂宫殿

  又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

  净影、嘉祥、憬兴并第三讲堂等、第四宝池分为二科故,望西、《略笺》、《会疏》、《梵响》等从之。贯思独不立讲堂为别科,属之宝池,而为宝池所在。《渧记》从之。

  今谓:「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文」连接前则可为所在,若然,则讲堂等就池因明,应非所用,若然,《汉》、《吴》两本别广说讲堂精舍等庄严,今经虽文略,而其相亦同,何违经说好异属宝池哉!故今不用也,《吴译》文如《会疏》引,《汉译》一(十七)亦同之。然诸家科释或云「明讲堂楼观」,(嘉祥)或云「明宫殿」,(憬兴、望西)或云明「宝楼庄严」,(《会疏》)皆不得经意。今科云「明讲堂宫殿」,何者?此中讲堂宫殿为要,讲堂是佛说法之处故,下亦有讲堂集会,举讲堂则精舍从之;宫殿是圣众所居之处故,其楼观付宫殿,故云「宫殿诸楼阁」。于讲堂傍有宫殿,今家为化土相,故今据《化土卷》(本二)引意,科云「明讲堂宫殿」也。《化土卷》「又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引至「味如甘露」,次又言「其胎生者所居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等,此引意甚深也。故何谓经中「浴池文」说分量(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宫殿楼观不说分量?上「宝树文」不说分量,道场树说分量,故为化土相。恢廓广大不可限极之处何有分量?既有分量,故为化土相也。今此中浴池有分量,而宫殿无分量,故引次有分量浴池,显宫殿有分量,其有分量宫殿相何?次引下卷文,此乃彰胎生者所处宫殿也,岂非化土相乎?又讲堂精舍是佛所开示悟入之处故,据此闻弘愿真实法,深自悔责,悟入一乘法,是故次长引下卷「胎生文」,有此义,讲堂合于道场树,为方便化身净土,其义深远,读者思之。

  如来说法之堂名「讲堂」。「精舍」者,《苑音》二(十四):「《艺文类聚》云:『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故谓之精舍。』」(文)总菩萨大众所居处也。

  「宫殿楼观」者,《略笺》云:「宫室,黄帝作以避风雨,《释名》: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隆然也。」殿,堂高大者,颜师古曰:「古者屋高严皆名为『殿』,不必宫中。」楼观者,楼,重屋也,《尔雅》:狭而修曲曰「楼」,《释名》:楼,瞜也,牖户诸射孔高明觌远楼楼然也。观,《释名》:观,观也,于上观望也。纪原《黄帝内传》曰:「帝置元始真容于高观之上。」「观」之言可以观望于其上也。

  「皆七宝」等者明其庄严。

  「自然化成」者,梵响云:「不用造作,故云『自然』,佛力化成,故云『化成』。《化土卷》假『化成』字成化土义。」(未详)《觉经》云:「亦无有作者,亦不知所从来,亦无有持来者,亦无所从去」等,此乃自然化成之义也。

  「真珠明月摩尼」者,三珠名也。《翻名义》三(三十九纸)曰:「钵摩罗伽,《大论》:此云赤真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或珠体名为赤珠。』《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蛇恼中。』《汉书》云:『珠蚌中阴精随月阴盈虚。』」(文)

  明月珠者,《邹伯谏书》:「明月之珠,夜光之璧。」《文选善注》曰:「明月珠蚌子珠为蚌所怀也。」又别有一种,《广州记》云:「鲸鲵目明月珠,注曰:鲸鱼死,其目化为明月珠。」(文)然望西以为真珠明月是一珠名者非也,真珠明月并有蚌之所怀之物,故以为一,而然其实非一也。

  「交露」者,兴云:「交露者,幔也,字林幔幕,泫泫似垂露故。」(文)如《会疏》引《补注》等。

  第四明宝池有三:初明宝池之相,后明水音说法。初中有四:一池量多少: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

  《唐译》云:「彼极乐界,其地无海,而有诸河,河之狭者满十由旬,水之浅者十二由旬,如是诸河深广之量,或二十、三十乃至百数,或有极深广者至千由旬。」(文)

  承上宝地、宝树明宝池,宝地、宝树虽精,若无池水,亦未为好,故说宝池也。《定善义》曰:「一为不空世界,二为庄严依报。」(文)宝池名为浴池者,宫殿等所居圣众之所沐浴灌注处,故名「浴池」,约流注之义名「池」。

  「内外左右有浴池」者,明池所依处,即是讲堂精舍宫…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