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萬種喜愛之聲。」(文)

  《宋譯》雲:「又于水中出種種聲。」(文)

  淨影雲:「下明出聲,于中有四:初『演無量自然妙聲』正明出聲,二『隨以所應』下善應物種種異聞,于中初總,次別後結。」(文)(望西、《略箋》依之)「演無量」者有異本欤?又取波揚之意而牒乎?

  然《會疏》雲:「其波瀾相長短高下種種不同,故雲『波揚無量』。願力所致,非七處觸突發聲之類,故雲『自然』。」(文)此解「波揚」而爲波瀾激揚。「無量」者,謂波揚之相種種也,此亦一義,而今不取之。宗家依此文,雲「波揚實相音」(文),依此意,「揚」字被自然妙聲而取義。淨影亦同此義,故以「演」字換「揚」。今據此義,無量妙聲者,下所列諸聲是也。

  「隨其所應」等者,隨其所欲,皆能聞也。

  二列諸聲

  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及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

  《唐譯》雲:「所謂佛法僧聲、止息之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所畏聲、神通聲、無作聲、無生無滅聲、寂靜聲、邊寂靜聲、極寂靜聲、大慈大悲聲、無生法忍聲、灌頂受位聲。」(文)此中無生無滅即大涅槃聲,與今經不起滅聲同,「寂靜」等叁句重累彰大涅槃聲也。

  《宋譯》雲:「佛聲、法聲、僧聲、止息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力聲、無畏聲、通達聲、無行聲、無生聲、無滅聲、寂滅聲、大慈聲、大悲聲、喜舍灌頂聲、出如是種種微妙音聲。」(文)

  《會疏》雲:「初叁句標叁寶,『或寂』以下別列,謂初四句(寂、空、慈、波羅蜜)是法聲,『或十力』等二句是佛聲,『諸通慧』以下是僧聲。」(文)但是叁寶總別而已,說皆說念佛念法念僧,故亦是一義。

  師說曰:「此解局矣。今釋:初叁寶聲,次真谛聲,(寂靜無我)以『大慈悲、波羅蜜』是菩薩聲,『十力』等是佛地聲,『諸通慧』等叁乘聲,次『無生忍』已下十地聲也。」(文)

  有說:「配屬叁寶如《會疏》亦得矣,但寂靜乃叁昧也,無所作乃二乘果所作已辦聲也,不起滅乃菩薩所證不生不滅涅槃聲也,無生忍乃初地無生忍,從第二地至第九地略之,故雲『乃至』,甘露乃第十地而已。」(《渧記》)

  各據一義,取舍隨情。

  「或寂靜聲」者,《會疏》雲「法性寂滅義」,《略箋》雲「寂靜謂無爲」,《梵響》雲「奢摩他寂靜叁昧聲也。」(文)今謂:寂靜者,《唐》、《宋》兩譯「止息之聲」同之,止息者,禅定靜慮之義,即第一義禅也,如《弘決》四之一(五十叁)引《寶箧經》。若爲寂靜無爲者,與後不起滅涅槃寂滅聲何有差別,故知爲寂滅無爲者未穩也。

  「空無我聲」者,《唐譯》雲「無性聲」,人法無自性,空無我之義故。(此二真谛)

  「大慈悲聲」者,《唐譯》次寂靜聲明大慈大悲,此乃約果上。《宋譯》雲「大慈聲、大悲聲、喜舍聲」,此乃約菩薩四攝,今此中亦似約菩薩慈悲。《略箋》雲:「天臺曰: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衆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雲『慈能與樂』。又雲: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衆生世間苦、分段苦、變易苦,故雲『悲能拔苦』。」(文)此約佛果。

  「波羅蜜聲」者,即是六度也,波羅蜜,此雲「到彼岸」,乘此六法,從二種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此二是菩薩聲,乃是自利利他也。

  「十力無爲不共法聲」者,唯佛果所得也。《梵響》雲:「于是處非處等如實知力也,其數有十,故雲十力。(一知是處不是處力,二知諸業力,叁知諸定力,四知諸根力,五知諸欲力,六知諸性力,七知一切道至處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也。如《大論》二十四等。)智力內充,于大衆中無所恐畏,四無所畏、(一正知一切法,二盡漏及習,叁說障道法,四說盡苦道。如《論二十五等。)十力無畏廣略異耳,十力內充,無畏外現,不二乘菩薩共有,故雲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論》二十六等。)

  「諸通慧聲」者,《會疏》:「已下具舉叁乘德,通謂神通,慧謂智慧,通有六通,慧有叁智,叁乘所得各自不同,故雲『諸』。」(文)《略箋》同之。《梵響》雲:「諸通慧聲,通名慧性,天然慧性通達無礙,故雲『通慧』。此與無所作、不起滅通聲聞菩薩聲也。」(文)

  「無所作」等,《會疏》:「無所作等菩薩十地也,初地無所作,二地不起滅法,越隔中間七地,故雲『乃至』。甘露灌頂即十地也等。」(文)阙無生忍聲,釋可謂疏矣。

  《略箋》:「無所作、不起滅、無生之叁並爲第八地,無所作八地已上無功用之行,不起滅者,八地所證之涅槃理也,無生忍乃能證之智也,『乃至』者,越隔第九地,甘露灌頂第十地。」

  有《記》意無所作乃二乘果,所作已辦故,不起滅乃菩薩所證,不生不滅涅槃聲也,無生忍即初地,從二地至第九地略,故雲「乃至」也。

  今謂:無生無作聲者連于前通慧而顯其德。《維摩經》雲:「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文)不起滅聲即《唐譯》雲「無生無滅聲」,即大涅槃聲,何以知然者?如《淨名疏》一(四十九)雲:「若論無生者,寂滅之異名也。《大經》雲:『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故文雲『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義,寂滅即是無生,何所疑也!」(文)然則菩薩所證之理也。「無生忍聲」者,菩薩初地無漏真智,忍可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冥合,名「無生忍」,故從第二地至第九地雲「乃至」,第十地名菩薩灌頂位,十方諸佛以智水灌菩薩頂,是名受職灌頂位也,如《理趣疏》上(二十叁)明,(《音義》)《略箋》引《華嚴》〈十地品〉,可見。

  叁聞益

  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叁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

  《唐譯》雲:「得聞如是種種聲已,獲得廣大愛樂歡悅,而與觀察相應、(總句)厭離相應(苦)、滅壞相應(無常)、寂滅相應、寂靜相應、邊寂靜相應、極寂靜相應、義味相應、(六句念法)佛法僧相應、力無畏相應、(二句念佛)神通相應、止息相應、菩提相應、聲聞相應、涅槃相應。(五句念僧)」

  初叁句結前生後,「稱其所聲」等者,水音說法各稱宜,獲得廣大愛樂歡喜也。「隨順」下明其得益。

  隨應者,《唐譯》雲「與觀察相應」,故知隨順是相應義,心境相應,故曰「隨順」。觀察相應者,境智相應也。

  淨影雲:「『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順涅槃也,『隨順叁寶』等,順菩提也,此前順果,『隨順通慧』等,隨順其因。」(文)憬興依之。

  今按:《小經》鳥音說七科道品,彼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義准此中,初「清淨」等句彰法聲益,次「叁寶」等句彰前佛地聲,以佛爲宗故,後「通慧」等句彰前僧聲益。

  問:若然者,應是佛法僧次第,何故先念法耶?

  答:《賢首叁寶章》雲:「若約起化次第,先佛次法後僧,若約入證之次第,先法次佛後僧,謂法是諸佛所師故,能生佛故,先明也。」(文)據此等說,義不必一准,今就水音說法,且分其相,故念法居先,可知。

  《梵響》雲:「『隨順清淨』等,清淨離欲應上寂靜空無我聲,寂滅實相理體應上無所作、不起滅等聲。『隨順叁寶』等,佛具叁寶,于佛法中說總叁寶。『力無畏』等應上十力等,『隨順通慧』應上諸通慧聲等。」(文)

  《渧記》:「清淨者謂清淨句,即無爲法身法性清淨義也。離欲者離善法欲也。」引《涅槃》、《華嚴》、《安樂集》雲:「此乃菩薩如量智前有可求菩提,有可化衆生,是以不可舍善法欲也,如理智前一切衆生舊來成佛無可配菩薩,無可化衆生,謂之大寂滅,此時離善法欲。然今此文說寂滅真實之義,故雲『離欲』,此乃隨順如理智所照之境故也。『真實之義』者,謂真如實相之義,即第一義也,證入此第一義,及解此第一義,並雲『隨順』而已雲雲。」

  「隨順通慧」等者,叁乘之行也,一乘世界何說叁乘所行耶?解雲:《行卷》引《涅槃經》雲:「雲何爲一?一切衆生悉一乘故,雲何非一?說叁乘故,雲何非一、非非一?無數法故雲雲。」若約真土,一切人天悉一乘,言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其于一乘中分叁乘者,是化土相也。今此池水說法,從假入真之處,豈不說叁乘行耶!

  上來明寶池竟。第叁廣列諸莊嚴之科盡于此焉。

  第四結顯國名

  無有叁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唐》(下二)《宋》(中一)兩文如《會疏》引。淨影屬之寶池出聲中第四科,憬興亦屬寶池科,望西、《略箋》、《梵響》並依用影科,《會疏》亦寶池莊嚴六科中此文爲第六因解處名,皆非也。獨《貫思義》不屬寶池科,爲器世間總結,可謂詳矣。《渧記》從之。

  今謂:安樂之國名何局寶池耶?總結上「其佛國土七寶爲地」已下,《唐》、《宋》兩譯亦不局寶池,可見。

  「無有叁途苦難之名」者,結上「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等。叁惡趣名「難」,是八難之名,苦謂苦受,不苦不樂,受名皆無有故,名尚無,況有實乎,名體俱無,故雲「尚無叁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此乃無叁惡趣願、不聞惡名願之報也。

  「但有自然快樂之音」者,結上寶樹、寶池等音聲說法。

  「是故其國名曰安樂」者,承上「名曰安樂文」,總結寶地已來國土莊嚴。經曰:「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文)須呵摩提,又須摩提,又須摩題,此雲「妙樂」,亦曰「安樂」。下文雲:「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文)「安樂」之名出于此,若通化土言之,則義寂雲:「身無危崄(叁途苦難)曰『安』,心無憂惱曰『樂』。(但受諸樂)」

  上來土德有五中明前四段竟,已下第五約人顯土。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