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万种喜爱之声。」(文)
《宋译》云:「又于水中出种种声。」(文)
净影云:「下明出声,于中有四:初『演无量自然妙声』正明出声,二『随以所应』下善应物种种异闻,于中初总,次别后结。」(文)(望西、《略笺》依之)「演无量」者有异本欤?又取波扬之意而牒乎?
然《会疏》云:「其波澜相长短高下种种不同,故云『波扬无量』。愿力所致,非七处触突发声之类,故云『自然』。」(文)此解「波扬」而为波澜激扬。「无量」者,谓波扬之相种种也,此亦一义,而今不取之。宗家依此文,云「波扬实相音」(文),依此意,「扬」字被自然妙声而取义。净影亦同此义,故以「演」字换「扬」。今据此义,无量妙声者,下所列诸声是也。
「随其所应」等者,随其所欲,皆能闻也。
二列诸声
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及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
《唐译》云:「所谓佛法僧声、止息之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边寂静声、极寂静声、大慈大悲声、无生法忍声、灌顶受位声。」(文)此中无生无灭即大涅槃声,与今经不起灭声同,「寂静」等三句重累彰大涅槃声也。
《宋译》云:「佛声、法声、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力声、无畏声、通达声、无行声、无生声、无灭声、寂灭声、大慈声、大悲声、喜舍灌顶声、出如是种种微妙音声。」(文)
《会疏》云:「初三句标三宝,『或寂』以下别列,谓初四句(寂、空、慈、波罗蜜)是法声,『或十力』等二句是佛声,『诸通慧』以下是僧声。」(文)但是三宝总别而已,说皆说念佛念法念僧,故亦是一义。
师说曰:「此解局矣。今释:初三宝声,次真谛声,(寂静无我)以『大慈悲、波罗蜜』是菩萨声,『十力』等是佛地声,『诸通慧』等三乘声,次『无生忍』已下十地声也。」(文)
有说:「配属三宝如《会疏》亦得矣,但寂静乃三昧也,无所作乃二乘果所作已办声也,不起灭乃菩萨所证不生不灭涅槃声也,无生忍乃初地无生忍,从第二地至第九地略之,故云『乃至』,甘露乃第十地而已。」(《渧记》)
各据一义,取舍随情。
「或寂静声」者,《会疏》云「法性寂灭义」,《略笺》云「寂静谓无为」,《梵响》云「奢摩他寂静三昧声也。」(文)今谓:寂静者,《唐》、《宋》两译「止息之声」同之,止息者,禅定静虑之义,即第一义禅也,如《弘决》四之一(五十三)引《宝箧经》。若为寂静无为者,与后不起灭涅槃寂灭声何有差别,故知为寂灭无为者未稳也。
「空无我声」者,《唐译》云「无性声」,人法无自性,空无我之义故。(此二真谛)
「大慈悲声」者,《唐译》次寂静声明大慈大悲,此乃约果上。《宋译》云「大慈声、大悲声、喜舍声」,此乃约菩萨四摄,今此中亦似约菩萨慈悲。《略笺》云:「天台曰: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又云: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分段苦、变易苦,故云『悲能拔苦』。」(文)此约佛果。
「波罗蜜声」者,即是六度也,波罗蜜,此云「到彼岸」,乘此六法,从二种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此二是菩萨声,乃是自利利他也。
「十力无为不共法声」者,唯佛果所得也。《梵响》云:「于是处非处等如实知力也,其数有十,故云十力。(一知是处不是处力,二知诸业力,三知诸定力,四知诸根力,五知诸欲力,六知诸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处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也。如《大论》二十四等。)智力内充,于大众中无所恐畏,四无所畏、(一正知一切法,二尽漏及习,三说障道法,四说尽苦道。如《论二十五等。)十力无畏广略异耳,十力内充,无畏外现,不二乘菩萨共有,故云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论》二十六等。)
「诸通慧声」者,《会疏》:「已下具举三乘德,通谓神通,慧谓智慧,通有六通,慧有三智,三乘所得各自不同,故云『诸』。」(文)《略笺》同之。《梵响》云:「诸通慧声,通名慧性,天然慧性通达无碍,故云『通慧』。此与无所作、不起灭通声闻菩萨声也。」(文)
「无所作」等,《会疏》:「无所作等菩萨十地也,初地无所作,二地不起灭法,越隔中间七地,故云『乃至』。甘露灌顶即十地也等。」(文)阙无生忍声,释可谓疏矣。
《略笺》:「无所作、不起灭、无生之三并为第八地,无所作八地已上无功用之行,不起灭者,八地所证之涅槃理也,无生忍乃能证之智也,『乃至』者,越隔第九地,甘露灌顶第十地。」
有《记》意无所作乃二乘果,所作已办故,不起灭乃菩萨所证,不生不灭涅槃声也,无生忍即初地,从二地至第九地略,故云「乃至」也。
今谓:无生无作声者连于前通慧而显其德。《维摩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文)不起灭声即《唐译》云「无生无灭声」,即大涅槃声,何以知然者?如《净名疏》一(四十九)云:「若论无生者,寂灭之异名也。《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故文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寂灭义,寂灭即是无生,何所疑也!」(文)然则菩萨所证之理也。「无生忍声」者,菩萨初地无漏真智,忍可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冥合,名「无生忍」,故从第二地至第九地云「乃至」,第十地名菩萨灌顶位,十方诸佛以智水灌菩萨顶,是名受职灌顶位也,如《理趣疏》上(二十三)明,(《音义》)《略笺》引《华严》〈十地品〉,可见。
三闻益
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唐译》云:「得闻如是种种声已,获得广大爱乐欢悦,而与观察相应、(总句)厌离相应(苦)、灭坏相应(无常)、寂灭相应、寂静相应、边寂静相应、极寂静相应、义味相应、(六句念法)佛法僧相应、力无畏相应、(二句念佛)神通相应、止息相应、菩提相应、声闻相应、涅槃相应。(五句念僧)」
初三句结前生后,「称其所声」等者,水音说法各称宜,获得广大爱乐欢喜也。「随顺」下明其得益。
随应者,《唐译》云「与观察相应」,故知随顺是相应义,心境相应,故曰「随顺」。观察相应者,境智相应也。
净影云:「『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顺涅槃也,『随顺三宝』等,顺菩提也,此前顺果,『随顺通慧』等,随顺其因。」(文)憬兴依之。
今按:《小经》鸟音说七科道品,彼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义准此中,初「清净」等句彰法声益,次「三宝」等句彰前佛地声,以佛为宗故,后「通慧」等句彰前僧声益。
问:若然者,应是佛法僧次第,何故先念法耶?
答:《贤首三宝章》云:「若约起化次第,先佛次法后僧,若约入证之次第,先法次佛后僧,谓法是诸佛所师故,能生佛故,先明也。」(文)据此等说,义不必一准,今就水音说法,且分其相,故念法居先,可知。
《梵响》云:「『随顺清净』等,清净离欲应上寂静空无我声,寂灭实相理体应上无所作、不起灭等声。『随顺三宝』等,佛具三宝,于佛法中说总三宝。『力无畏』等应上十力等,『随顺通慧』应上诸通慧声等。」(文)
《渧记》:「清净者谓清净句,即无为法身法性清净义也。离欲者离善法欲也。」引《涅槃》、《华严》、《安乐集》云:「此乃菩萨如量智前有可求菩提,有可化众生,是以不可舍善法欲也,如理智前一切众生旧来成佛无可配菩萨,无可化众生,谓之大寂灭,此时离善法欲。然今此文说寂灭真实之义,故云『离欲』,此乃随顺如理智所照之境故也。『真实之义』者,谓真如实相之义,即第一义也,证入此第一义,及解此第一义,并云『随顺』而已云云。」
「随顺通慧」等者,三乘之行也,一乘世界何说三乘所行耶?解云:《行卷》引《涅槃经》云:「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云。」若约真土,一切人天悉一乘,言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其于一乘中分三乘者,是化土相也。今此池水说法,从假入真之处,岂不说三乘行耶!
上来明宝池竟。第三广列诸庄严之科尽于此焉。
第四结显国名
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唐》(下二)《宋》(中一)两文如《会疏》引。净影属之宝池出声中第四科,憬兴亦属宝池科,望西、《略笺》、《梵响》并依用影科,《会疏》亦宝池庄严六科中此文为第六因解处名,皆非也。独《贯思义》不属宝池科,为器世间总结,可谓详矣。《渧记》从之。
今谓:安乐之国名何局宝池耶?总结上「其佛国土七宝为地」已下,《唐》、《宋》两译亦不局宝池,可见。
「无有三途苦难之名」者,结上「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等。三恶趣名「难」,是八难之名,苦谓苦受,不苦不乐,受名皆无有故,名尚无,况有实乎,名体俱无,故云「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此乃无三恶趣愿、不闻恶名愿之报也。
「但有自然快乐之音」者,结上宝树、宝池等音声说法。
「是故其国名曰安乐」者,承上「名曰安乐文」,总结宝地已来国土庄严。经曰:「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文)须呵摩提,又须摩提,又须摩题,此云「妙乐」,亦曰「安乐」。下文云:「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文)「安乐」之名出于此,若通化土言之,则义寂云:「身无危崄(三途苦难)曰『安』,心无忧恼曰『乐』。(但受诸乐)」
上来土德有五中明前四段竟,已下第五约人显土。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