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無極也。」(《真土卷》所引。)《漢譯》同之,梵本文廣,譯人意樂,互存具略耳。
釋家中,淨影以當相歎德(初叁清淨、歡喜、智慧、不斷)、寄對顯勝(無對、炎王、難思、無稱、超日月光)二門釋此十二句。憬興別作一解,如《真佛土卷》引,望西《贊彌陀偈》爲本辨諸家同異,可往見。今家《真佛土卷》引鸾師偈意,爲十二光正釋,《十二光和贊》專用《贊偈》。《會疏》由此全引《贊偈》,而不舉諸師異解,恐近于祖意乎。
今略釋十二光名義,初無量光者,《法華》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全此根本智而所顯現故。又可,聚諸佛無量智慧之光明故。
無邊光者,中道一實之光,離有無二邊故。
無礙光者,從佛凡不二之正覺而顯現故,又是色心無礙故。前二橫豎光體,此施德用于橫豎,此之叁光是十二願成就光明也。
無對光者,絕對待故,雲「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故,《吳譯》雲「光明中之極尊」是也。
炎王光者,最尊第一故稱王,《吳譯》雲「諸佛光中之王」是也。此之二光卻彰無邊光,故《真佛土卷》(二十七丁):「言真佛者,《大經》言『無邊光佛、無礙光佛』,又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文)
清淨光者,一道清淨之光,故偈雲「道光明朗」,自清淨亦使他清淨,故雲「罪垢除」也。
歡喜光者,佛心者大慈悲所起之光,故偈雲「慈光遐被施安樂」。
智慧光者,破無明惑而開慧眼故,此二卻彰無礙光悲智二德也。
不斷光者,叁世常恒之光故,此彰無量光。
難思光者,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之光故。
無稱光者,離心緣名字之相故,此之二光顯初叁光體德不可思議,唯諸佛所歎。
超日月光者,能照衆生內暗故,超過日月不能照內暗,此總歎前諸光也。
《真佛土卷》引鸾師本偈,傍引憬興,今按《和贊》雲:「無礙光佛光者,清淨歡喜智慧光」等,此且據憬興叁善根所起之叁光,顯叁垢消滅之義,與鸾師意不同故,與前《贊偈》、《和贊》勿混同矣。此之十二互攝互具,謂之不可思議,又總括一切諸佛光明,名不可思議,具如十二光義。諸佛無十二光,故爲劣,彌陀有此十二光,爲最尊第一,是所以舉劣顯勝,於于此極矣。
望西問:此十二光爲是常光,將現起光?
答:應是常光,以對余佛常光故,第十二願成就故。
二明德用中二:初明人天蒙利,二明叁途獲益。(「若在」已下)此初:
其有衆生.遇斯光者.叁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諸家皆依淨影科雲:「初轉惡成善益,次脫苦與樂益。」今不用,此光益蒙人天叁途爲經意,故改雲「人天蒙利、叁途獲益」也。
望西雲:「次歎光益中亦有二:初明現益,次『壽終』下明當益。初現益中,『其有衆生』等先利人天,次『若在』下利叁途也。」此依《禮贊》引此文而合「攝取不舍」之文,顯現當兩益意,科爲「現當益」。今謂:「皆蒙解脫文」《吳譯》文雲「解脫憂苦」,不可偏屬往生益,故今屬叁途獲益之文也。
初人天蒙利中,《吳譯》雲:「焰照諸無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所有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莫不見阿彌陀佛光明也,見者莫不慈心歡喜者,世間諸有淫泆、瞋怒、愚癡者,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作善也。」(文)《唐》、《宋》兩本僅明德益,如《會疏》引。
「其有衆生」者,與下第十八願成就文「諸有衆生」通,雖含凡聖,而約立願本意,則指叁毒具足之愚人、展轉五道之凡夫,或在人天,或在叁途,次文雲「叁垢」,此彰叁毒具足分齊也。
「遇斯光」者,「遇」字與《論》「遇無空過者」之「遇」同,今家釋言:「遇者,信本願力也。」(《一多證文》)「斯光」者,指前十二光也,遇斯十二光者,即蒙攝取光益,曰「遇斯光」,何以言之者,《禮贊》引此文而合「攝取不舍」之文故。然《會疏》、《貫思》、《義記》約信前光明者非文正意,又違祖釋而已。
「叁垢消滅」等者,第叁十叁願成就。「叁垢」者,《漢》、《吳》雲「淫泆、怒、癡」,即叁毒也。
《要解》雲:「天臺《淨名疏》爲叁國垢,謂同居、方便、實報叁土垢,如次見思、塵沙、無明爲叁垢,彼文約佛明叁垢消滅,今亦准例,非但叁毒。」(文)望西:叁毒漸薄名爲「滅」,非斷惑。《梵響》亦約機邊煩惱微薄,並未詳。
《略箋》引「光明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暗」,是叁垢消滅之義也。此約佛德冥益,次引「彼土光明文」,未可也。
《渧記》雲:「他力信心行者,現爲光明之所攝取,此時佛力冥益,消滅見思、塵沙、無明叁惑,故雲『叁垢消滅』也。佛力冥益既如此矣,是以行者機邊亦分得身意柔軟,聞此深法,念此佛慈,歡喜踴躍,隨分善心生焉。如此解者爲文正意,此乃先師『已能雖破無明暗』解釋,今以霖師意合之,而設此釋而已。」(已上)
今謂:若論其遠,到彼永拔生死根本,此何足疑!今明斯光偏被極惡凡夫,所言「叁垢消滅」者,聞其名號時至,正覺嘉號印現極惡凡夫心想中,垢穢不能穢,楚毒不能毒,故名爲「消滅」。
「身意柔軟」者,明信心歡喜之相也。《漢》、《吳》雲「莫不慈心歡喜」,慈謂慈愛,即愛樂也。
「善心生焉」者,《漢》、《吳》雲「莫不作善」。(文)了惠雲:「稱念已後,叁毒有微薄分,故叁善漸生,心行即增,雲『善心生』也。」今謂機策耳。
《會疏》雲:「言善心者,若約諸行,定散諸善也;若約本願,則真實信心也。」今文明佛光攝取利益,何關定散諸善也?
《義記》雲:「善心者如來善心,即信心也」者,亦未詳,此由信前光明激發念佛之心,信心生焉,故作此解,未知信後相續也。
《渧記》雲:「善心生焉者,法德之所令然,念佛行者隨分有之,故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心自然得生,此乃佛光冥益能消叁垢之所令然,而于行者機邊亦隨分見乎其端而已。今家《末燈抄》、《禦消息》等對信後機之教誡,及蓮師《法語》,並示此旨而已。」(文)
今評雲:約信後者可然,用憬興叁善根者不然。若用憬興者,「遇斯光」唯局清淨、歡喜、智慧叁光,應不通十二光,經文何承前十二光言「遇斯光者」,況彼與鸾師偈異,如上所辨。今謂:善心生又雲作善,明信後念念相續之義,此之行者念念不舍即佛之念念不舍,此說「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其念佛衆生何等衆生?謂廣通九品,而別指下品極惡機,故念佛衆生至下叁品而極矣,亦與此中意同矣,其攝取念佛者正在此文,故善心生者念念不舍之相,可見。
二明叁途獲益
若在叁途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吳本》雲:「諸在泥犁、禽獸、薛荔、拷掠勤苦之處,見阿彌陀佛光明至,皆休止不複治,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漢本》同之,《唐》、《宋》略此文。
「叁途」者如《音義》,「勤苦」謂勤勞痛苦也。在叁途處見此光者,其苦惱可鹹得休息,如《觀經》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大哉見光益!
問:人間猶見光希,叁途衆生豈辄得見乎?
答:古人引《心地觀經》成其義,是本黑谷引彼經,次引此「若在叁途文」,而勸追修念佛巨益,不論叁途人視與不視。(《和語燈》七之四十叁)
望西雲:「但待機熟有此益耳,然叁途見光,若蒙總願之光益者,只在余緣如道如法;若蒙別願之光益者,必由稱名名義相即,見光益今正在稱名,此以現見爲見之義。」
《會疏》雲「因緣會遇,則雖在阿鼻獄中聞見了然」者未詳,佛與衆生因緣會遇無過于叁緣勝益,何由不見攝取光明也!聞見了然義不成也。
《梵響》雲:「見此光明,或有緣現見,或得信被攝,共名見光,叁途所見甚希,若有宿善者,得願力強緣時或適得見聞。」此亦似以眼見爲文正意。
《渧記》會《覺經》「一切人民皆悉睹見佛光」之文雲:「『見』字義多,不但謂眼視,《新婆沙》四十九雲:『問:何故名見?答:以四事故名見,一徹視故,二推度故,叁堅執故,四深入所緣故。乃至雖邪顛倒,而性是慧。』(文)由之,今所謂『見』者,深入所緣之義,而諸有人民心緣彌陀大悲光益雲『見』也耳。今此中『見此光明』者非眼視義,叁途衆生心緣念大悲光益而生歸命信心也,與前《覺經》見光之文同矣。雖叁途衆生有可眼見機,則佛德令亦得見,雖然,非一切皆然,希之又希者也,其視與不視佛意所作,非行者之所測度也。此機中有一類,或平生、或臨終見佛光,此乃佛智之所令然,宜眼見之機故爾而已,實不可論其由如何也。于人間亦有一類,偶平生感佛光者有之,其如終時見光則不爲鮮矣。然此『見此光明文』眼見爲傍義,深入所緣爲見者可爲文正意雲雲。」
今按:冥顯由機不同,蒙光觸爲見光,與前「遇斯光者」同故,贊偈雲:「佛光照曜最第一,佛又號光炎王,叁途黑暗蒙光啓。」其見不見唯佛知之,除佛莫能測,豈其凡知之境耶!
「無複苦惱」者,由見光力,叁途苦惱至壽終止息,非轉苦報故。《吳譯》雲:「皆休止不得複治。」有說雲「轉重輕受」,或其然乎。
「壽終之後皆蒙解脫」者,望西依淨影科,通上人天叁途爲當益故,人天及叁途壽終後皆得往生雲「皆解脫」,今屬「叁途獲益」之科。《漢》、《吳》兩本雲「死後解脫憂苦故」。《略箋》雲:「既其休息苦惱,則雖可得解脫,惡趣之報身尚在,故不言解脫。壽終之後,離叁途之報身謂之解脫等。」(文)
解脫有淺深不同,依《漢》、《吳》兩本,轉叁途憂苦報身生人天曰「解脫」。又《真佛土卷》引此文,次引《涅槃經》「真解脫文」,由此見之,則不但解脫憂苦,到安養證無上涅槃曰「皆蒙解脫」也。
問:此爲出叁途順次生彼土耶?爲隔生果遂耶?
解雲:佛意多含,不可一概,依《漢》、《吳》兩本,多是果遂義,叁途愚蔽,《天臺文句》判爲不堪受法,尋而知之,然間有戒緩乘急者,見光不思議,何直出叁途不往生…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