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

  别明国土功德中有五:上标宝地总说竟,自下第二,举土德显示三:一明光明无量有三:初总叹,二别辨,三结难。(「佛言我说」已下)初总叹者: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汉本》云:「佛言:阿弥陀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不及也。」《吴本》亦同。

  《唐译》云:「阿难!彼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文)

  《会疏》科云:「正明本愿成就相中,第一摄法身中明光明寿命愿成就云云。」此依净影「自下别明所成中,初先明佛光相,后显寿命云云。」正依之,《渧记》亦从此依正分明分科。《嘉祥疏》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已下广明果有二:一光明果,二寿命果,后『又其国土』下明净土果。」诸家皆正报、依报次第明。

  依今家意不然,《真佛土卷》引光寿无量因愿成就明真佛土,故知光寿两愿为真佛土之体,此乃经文于依报中间明光寿二愿成就故,是以今科以光寿文属国德,举主德显示国德,此意也。

  初光明无量中,此文初,总叹也,无量寿是体,威神光明是相,无为法身即寿也,真实智慧为光明,全体而相,用在其中焉。「威神」之言显示果上之义,对本愿力故言「威神力故」。

  问:诸佛所证平等是一,何云「最尊第一」乎?

  有说云:因愿别故果德不同,是以《觉经》云云。」(《会疏》)此全用望西。

  有破云:「此之二说为他受用报,故未尽『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文意也。今私谓:『最尊第一』等者,弥陀圆佛光明色心不二,身智相即,是乃即法性法身之方便法身,自他本迹融即无碍,不可思议佛身故,实非诸佛他受用以下光明之所能及也。始分别二身,则法性法身当他家自受用,故约此边,则以周遍法界之智(无量光智)证周遍法界之理,(无量寿理)理智冥合,是乃无量寿、无量光弥陀名义也;方便法身乃当他家他受用,故约此边,则寿命、身光以三世常住寿命、约十方遍照光明,利益三世十方众生,能使众生得寿光无量之身,此乃无量光寿弥陀名义也。姑分别二身名义,虽如此,全法性法身即方便法身,全方便法身即法性法身故。光明亦如是,全周遍法界智光即遍照十方身光,色心不二光明故,称『最尊第一』而已。若不然,则虽曰照恒沙佛刹,而必有限量也。诸佛他受用光照恒沙刹亦有限量,故次下文云:『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文)今弥陀光明二受不分光明,故无有限量,其以色光之不可限量尽十方无碍,可知其即周遍法界智光而已。然则今此『最尊第一』等文亦足以证二受不分佛身云云。」(《渧记》)

  今评云:以二受不分解「最尊第一」文恐凿矣,若如义者,对诸佛自受用光明则为非所不能及乎?又对《华严》等二受相即圆佛,则最尊第一之义可不成,虽自设问答,而于义未详也。

  师说云:「法性法身诸佛平等,而弥陀别成方便法身,此之二种相即妙法身诸佛之所不共,故曰『最尊第一』也。」(文)

  今谓:了惠、峻公所言顺经释意,《觉经》文既以因愿各别示最尊义,宗家所谓「以因愿来求非无差别」等,是为别意,诸佛果海平等,何诤胜劣,但以别愿不共摄化无边为最尊第一,鸾师之无对光赞亦此意也。然《唐译》前段略标依正,次明光寿两成,其光明段亦略。《宋译》但举光明摄寿德,例知《论》意其光明亦至略也。今经特具说,故《真土卷》广引,但略「诸佛有量文」耳,次但引《唐译》「十二光文」,如《汉》、《吴》经,愿后邻次先明光明,次结世王闻愿益,至下卷光寿并为国德,其于光明亦具说之,故《真土卷》具引以助《魏译》,是故可对考《汉》、《吴》两译而知经意也。

  二别辨亦二:初比校显胜,二广明所叹。初中亦二:一举诸佛有量光明:

  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于一佛刹土.

  《唐译》云:「光照东方如恒沙等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唯除诸佛本愿威神所加,悉皆照烛,是诸佛光或有加一寻者,或有加一由旬,乃至亿那由他百千由旬光者,或普照佛刹者。」(有云:初至「悉皆照烛」为述今佛光明,「是诸佛」已下举诸佛应身光,与今经不同。今谓不然,与今经同举诸佛有量光明。何以言之?《真佛土卷》不引彼文,与今经诸佛有量光同故,其弥陀光明次上云「彼佛光明普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故知「光照四方文」决定诸佛光明也。)

  《吴译》云:「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中,有佛顶中(《汉本》作「项中」,下效之)光明照七丈,有佛顶中光明照一里,乃至有佛顶中光明照二百万佛国,佛言:诸八方上下无央数佛顶中光明所照皆如是也,阿弥陀佛顶中光明所照千万佛国。所以诸佛光明所照有近远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为菩萨时,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后作佛时,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为不豫计。」(文)《汉本》同之,唯「顶」作「项」耳。(《汉》、《吴》两本为顶中光明比校诸佛,今经、《唐译》作总身光比较显胜。)

  《宋译》云:「复次,阿难!彼佛无量寿,若化圆光,或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或百由旬,或千由旬、百千由旬,或俱胝那由他百千由旬,乃至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佛刹。」(此为弥陀光明,不说诸佛光明。)诸译虽不同,而比校显胜是一也。

  望西云:「『照百』等者诸师不同。净影意:从『诸佛光明』下至『刹土』举诸佛劣,『是故』下显弥陀胜。(法位同之)义寂意:从『或有』下至『如是』者,明弥陀佛圆光之胜,弥陀现身大小异,故置『或』言也,从『或有』下至『刹土』者,举于余佛圆光之劣,『是故』下依光立名云云。今用净影,经文标释顺《觉经》及《大阿》故。」(已下)诸家皆从净影,用举劣显胜科。义寂初文为弥陀圆光不同者未详,彼为弥陀应身故,然今不可从。

  《义记》云:「《真土卷》所引『乃至或有』等文,可知若论化身光则如寂,故于《真》不出等。」(文)此从义寂,为弥陀化身圆光者非也,《真土卷》所略者,非化身故略之,诸佛有量光明故略而已。

  《会疏》云:「照百佛刹等报身佛量,照于七尺等应身佛量云云。」《渧记》从此。今谓不然,诸佛有量中有二,初「照百佛世界」等者现起光,亦名神通光,后「照于七尺」已下示常光,俱是应身光明也,何故举彼应身对此报身耶?解云:此近就人天所知以耳,例如第六天宝灭尽三昧等,理实超踰十方诸佛,其义在「十二光文」明著,思而可解。

  初现起光中,「照东方恒沙佛刹」等者,《大品经》云:「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从三千大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大论》七(廿三)云:「复次,是光明佛力故,通至十方,譬如强弓遣箭,随所向至。问曰:何以先照东方,南西北后?答云:以日出东方为上故,佛随众生意,先照东方。复次有一难:若先照南方,当言何以不先照东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然。问云:光明几时当灭?答曰:佛用神力,欲住便住,舍神力便灭,佛光如灯,神力如脂,若佛不舍神力,光不灭也。」(文)神通光之相可以见矣。

  后「或有照于七尺」等约常光,释迦应身一丈光明名「常光」,十寸为尺,七尺为寻,今常光一寻,故七尺为初。《大论》八初:「问曰:云何为常光?答云: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卅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问曰:佛何以故常光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乃至但于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见其明等。」(文)

  《吴译》自七丈至二百万佛国倍增广说,又依《宋译》「或照一由旬」等,皆亦为弥陀圆光。今按:弥陀有真化二身,约其化身可准知诸佛,其真报身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如《魏》、《唐》文。

  二显弥陀无量光有二:初列德号,二叹德用。初德号者: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唐译》列十五光云:「阿难!以是义故,无量寿佛复有异名,谓无量光、无边光、无著光、无碍光、光照王、端严光、爱光、喜光、可观光、不思议光、无等光、不可称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掩夺日月光。」(《真土卷》所引。)

  师说云:「无著光当《魏》不断光,《魏经》云『赞叹彼佛无著无碍』,《唐译》云『无碍无断故』;炎王光、光照王、端严光当清净光,端严是清净义故;爱光、喜光当欢喜光,欢喜爱乐义故;可观光当智慧光,智慧可观义故;不可思议光即难思光也;无等光当无对光;不可称量即无称光也;映蔽、掩夺三即当超日月光,映蔽、掩夺皆超过义故。」(全同梵响配释)

  《宋译》说十三光:「今此光明名无量光(一)、无碍光(三)、常照光(九,不断)、不空光(二,无边)、利益光、爱乐光(六,清净)、安稳光(七,欢喜)、解脱光(八,智慧)、无等光(四,无对)、不思议光(十,难思)、过日月光(十二)、夺一切世间光(五,炎王)、无垢清净光(十一,无称)。」(文)

  《唐》、《宋》虽有此不同,而不过十二光,《汉》、《吴》两本不别立光号,唯以多句赞叹耳。

  《吴本》云:「佛称誉阿弥陀佛光明极善,阿弥陀佛光明极善,善中明好,甚快无比,绝殊无极也,阿弥陀佛光明清洁,无瑕秽无缺减也,阿弥陀佛光明殊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诸佛光明中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光明中之最…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