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P3

  ..续本文上一页耶!如《华严》地狱天子证佛果、《法华》龙女现身八相成道,他经尚尔,况最尊第一光明,岂无直往益乎!

  二广明所叹中二,初总标所赞名义具足: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

  《吴本》云:「阿弥陀光明名闻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央数诸佛国,诸天人民莫不闻知,闻知者莫不度脱也。」(文)《汉译》亦同。

  此五句中总明名义具足。「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者,举无边、无碍二德,是故《真土卷》「言真佛者,《大经》言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正取此文,亦是显尽十方不可思议光相也。何以知此文名义具足?曰《真土卷》引《吴译》,云「阿弥陀佛光明名」等,名谓尊号,十方世界普流行,即佛光照曜十方,故名号流十方,闻名即闻光,故《吴译》云「莫不闻知」,此之光明名号即名义具足,然则光明显赫、照曜十方即名号十方普流行之相也,《论》主赞叹门职而由之,云「称彼如来名(名号),如彼光明智相(光明),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吴译》双明名义,若依今本举光明智相(光明显赫等),此中含如来名,故云「莫不闻焉」。又解:《真佛土卷》引此文训云「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据此转声,无量寿佛者,称彼如来名也,光明显赫等光明智相,乃与《吴译》双明名义同焉。

  二明凡圣如实赞叹有二:一诸圣共叹,二凡夫称说。初诸圣共叹者:

  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

  《吴本》曰:「佛言:不独我称誉阿弥陀佛光明也,八方上下无央数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所称誉皆如是。」《汉译》亦同之。

  一切诸佛三乘共称说称叹,如今释迦佛称赞无异,释迦称叹如诸佛咨嗟之愿无异,此乃第十七愿如实赞叹也。偈曰「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一切诸佛三乘众,咸共叹誉」者,依此文颂之,此乃光明智慧之相,能破十方众生无明黑暗,一切诸佛赞叹如光明智相,与名义相应故名「如实修行」,于此立诸佛赞叹,深思之。

  二明凡夫称说有二:初称说之相,二明称说益。初称说者: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

  《吴本》:「佛言:其人民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称誉其光明,至心不断绝。」《汉本》同之。

  依《汉》、《吴》两本云「其人民善男女」,则知「若有众生」是烦恼具足凡夫人,与愿成就「诸有众生」相通也。

  「闻其光明,威神功德」者,此乃与「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同,闻者信也,由前释迦诸佛三乘众赞叹而闻信彼如来光明智相,破十方众生无明黑暗也,此就义明。光明威神功德者,不可思议光德能破众生无明之义也。若依《汉》、《吴》两本,「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名义双明,名义且异,终归一致,名义具足者如实赞叹,十七、十八两愿不相离,闻信光明神力而称说者,称彼名义,故名「如实修行相应」。有名而不具义者第二十愿,不如实故,称名由无明,未满志愿也。

  「日夜称说」者即相续心,如第十七愿咨嗟,凡夫咨嗟悟寐无忘,故称说即是称名,以如实称名即是赞叹故。

  「至心不断」者彰信行不离之义,至心是信心也,至心不断故称说又不断,故云「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也。」此乃由闻信光力而信心不断也。

  《会疏》「初三句明知识闻熏,『日夜称说』等是则生因也」者未详,生因在闻信处,「日夜称说」等明信后相续也。

  二明称说益:

  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大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吴译》云:「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若其然后作佛者,亦当复为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所称誉光明如是也。」《汉本》同之。

  《会疏》:「『随意』等二句正是往益,『为诸』下生后益,『至其然后』下因光成佛益云云。」诸家并同,此约二十九种门,往生外说成佛故。

  若依今家意,「随意所愿,(愿生彼国)得生其国(即得往生)」二句彰正定聚益,何者?其所愿即愿生彼国,得生其国即即得往生故。《唯信文意》云:「《大经》曰:『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言『愿生彼国』者,应愿生彼国也,『即得往生』者,获信即往生,言『即往生』者谓住不退转,言『住不退转』者,即定正定聚位也,亦言『成等正觉』谓之『即得往生』也。」故即得往生即是正定聚益也。

  「为诸菩萨称其功德」者,含诸佛称赞益、至德具足益。《吴译》云:「为众所尊敬,智慧勇猛。」凡经文中或云「便同弥勒」,或云「广大胜解者」,亦云「芬陀利华」等,是皆所称叹其功德也。鸾师偈约彼土益,故云「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此称叹往生功德也。

  「至其然后」等明成佛益,当来舍命已后至彼国,证弥陀同一法身故,诸佛菩萨叹其光明,如今日释迦诸佛叹弥陀光明为「最尊第一」,得弥陀同体证果故,偈云「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文)言因闻光力往生成佛,光如弥陀光明显赫,故诸佛所叹也。今家约一法句,经文多含,故不可一概也。

  第三结叹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唐译》云:「阿难!我今开示彼佛光明,满足一劫,说不能尽。」(文)

  《吴本》云:「佛言:我道阿弥陀佛光明姝好巍巍,称誉快善,昼夜一劫尚未竟也,我但为若曹小说之耳。」(文)《汉本》同之。

  《宋译》云:「我住一劫,说此光明功德利益,亦不能尽。」(文)

  此叹说文,《唐》说三处,今文约佛德说,下(二左)「阿难,我今略说极乐因缘,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文)此约国德说。又下(十三右)菩萨功德终云:「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功德,阿难,假令我身住寿百千亿那由他劫,以无碍辨,欲具称扬彼诸菩萨真实功德,不可究尽。」(文)今经此文约佛功德说,又下卷「我但为汝略说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究尽。」(文)约菩萨功德叹,而于国德文虽略省,义则应备,佛德、菩萨德摄为国德,故三种庄严不可说也是矣。

  今于佛功德中唯就光明威神说,理实通佛所有功德,但为显方便法身别德,就光明叹说耳。又上「重誓偈」中,「神力演大光」等三偈同此光明文段。又《汉》、《吴》二本愿后无「重誓偈」,直说光明,次说阇世王闻愿益,此恐以光明文段代「重誓偈」欤。由此思之,彼「重誓偈」誓光明为本意也。又《唐译》光明成就文不委者似推前偈文,读者善思诸。

  上来明光明无量毕。

  大门第二,明寿命无量有三:一标佛寿长远: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

  次光明无量愿成就明寿命无量愿成就,《唐译》初明无量光德,次明圣众无量,后明佛寿无量,云:「阿难!彼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知其劫数多少。」(文)不说假设事。

  《汉本》三(初)明光明竖德,次云:「无量清净佛国土及诸天终无有坏败时,所以者何?无量清净佛寿命极长,国土甚好,故能尔耳。佛言:无量清净佛尊长劫后无数劫常无央,无般泥洹时也。乃至(明终无般泥洹时,故过度无究无极)佛告阿逸菩萨:若欲知无量清净佛寿命无极时不也?阿逸菩萨言:愿皆欲闻知之。乃至(直说假设之事)佛言:无量清净佛年寿甚长久浩浩,浩浩照明善,甚深无极无底,谁当能信知其者乎?独佛自知耳。(此文当今标文)」《吴本》上(三十七左)亦同之。《宋译》无「寿命无量文」。

  「寿命长久不可称计」者,标佛寿长久,唯佛所知,非因人所知,《汉》、《吴》两本以可为证也。

  「汝宁知乎」激发阿难意,显非所知。宁者,《苑音》二(六右):「年形切,《玉篇》:宁,安也。《汉书集注》曰:安焉也,安焉之言皆征问之辞耳。」「宁知乎」言非可知也。《汉》、《吴》对弥勒云「谁当能知者乎」,今对阿难言之,故知佛寿长久,非等觉已还所知也。

  连持色身名「命」,一期相续为「寿」,凡诸经论说三身寿量,应身则因缘为寿,有始有终,长短不同;报身则以智为寿,有始无终,一得永常;法身则以理为寿,无始无终,凝然不变。故《法华》中迦耶始成,双林示灭者,应也;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者,报也;又说常在不灭,法身也。今所明者即报寿也,故以智慧为体,光明智慧之相也,愿海酬报为弥陀寿也。然他师或为应身,或言有量之无量,只得因缘一隅,而未知弥陀之全,纵令三身四土融妙作说,亦不过通总三身分齐耳。若依一家,净土中成佛悉是报身,此报则酬大悲愿海,谓之酬因之身,永异乎诸经所谈。诸佛通总三身皆出无量寿界,岂同于通总三身乎!如《觉经》云:「佛言:无量清净佛年寿甚长久,浩浩照明善,甚深无极无底,谁当能信知其者乎!独佛自知耳。」此明报体常住。然次下说弥陀入灭,二大士代之,同乎《观音授记经》文,云何会之耶?解云:如绰、导二师所会云云。(《真佛士卷》所引)

  今谓:《汉本》前文云:「无量清净佛尊寿劫后无数劫,常无央无般泥洹时也。」又所化众生展转作佛,「复住无数劫,无数劫不可计劫,终无有般泥洹时也。」既云主伴俱无般泥洹时,何至下言佛般泥洹,佛语前后相违,何为实乎?由此言之,是非实灭度,示现修短自在之相而已。愿中约眷属说其修短自在,眷属长寿同佛,佛岂无修短自在乎!修短自在者,示生灭而自在生灭,不妨报体常住,不然则佛语应有相违失,思之!

  《唐译》云:「彼佛寿命无量无边。」《大般若》三(二十九)云:「言无量者,量不可得,不可量在过去法中,不可量在未来法中,不可量在现在法中,言无边者,边不可得,不可测度彼边际。」(文)无量是今佛实寿,不可度无始本际,亦不可测彻穷后际,故《宋译》云「非过现未来」,三世常恒无量寿也,应知。

  二假设示不知

  假使十…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