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无极也。」(《真土卷》所引。)《汉译》同之,梵本文广,译人意乐,互存具略耳。
释家中,净影以当相叹德(初三清净、欢喜、智慧、不断)、寄对显胜(无对、炎王、难思、无称、超日月光)二门释此十二句。憬兴别作一解,如《真佛土卷》引,望西《赞弥陀偈》为本辨诸家同异,可往见。今家《真佛土卷》引鸾师偈意,为十二光正释,《十二光和赞》专用《赞偈》。《会疏》由此全引《赞偈》,而不举诸师异解,恐近于祖意乎。
今略释十二光名义,初无量光者,《法华》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全此根本智而所显现故。又可,聚诸佛无量智慧之光明故。
无边光者,中道一实之光,离有无二边故。
无碍光者,从佛凡不二之正觉而显现故,又是色心无碍故。前二横竖光体,此施德用于横竖,此之三光是十二愿成就光明也。
无对光者,绝对待故,云「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故,《吴译》云「光明中之极尊」是也。
炎王光者,最尊第一故称王,《吴译》云「诸佛光中之王」是也。此之二光却彰无边光,故《真佛土卷》(二十七丁):「言真佛者,《大经》言『无边光佛、无碍光佛』,又言『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文)
清净光者,一道清净之光,故偈云「道光明朗」,自清净亦使他清净,故云「罪垢除」也。
欢喜光者,佛心者大慈悲所起之光,故偈云「慈光遐被施安乐」。
智慧光者,破无明惑而开慧眼故,此二却彰无碍光悲智二德也。
不断光者,三世常恒之光故,此彰无量光。
难思光者,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之光故。
无称光者,离心缘名字之相故,此之二光显初三光体德不可思议,唯诸佛所叹。
超日月光者,能照众生内暗故,超过日月不能照内暗,此总叹前诸光也。
《真佛土卷》引鸾师本偈,傍引憬兴,今按《和赞》云:「无碍光佛光者,清净欢喜智慧光」等,此且据憬兴三善根所起之三光,显三垢消灭之义,与鸾师意不同故,与前《赞偈》、《和赞》勿混同矣。此之十二互摄互具,谓之不可思议,又总括一切诸佛光明,名不可思议,具如十二光义。诸佛无十二光,故为劣,弥陀有此十二光,为最尊第一,是所以举劣显胜,於于此极矣。
望西问:此十二光为是常光,将现起光?
答:应是常光,以对余佛常光故,第十二愿成就故。
二明德用中二:初明人天蒙利,二明三途获益。(「若在」已下)此初: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诸家皆依净影科云:「初转恶成善益,次脱苦与乐益。」今不用,此光益蒙人天三途为经意,故改云「人天蒙利、三途获益」也。
望西云:「次叹光益中亦有二:初明现益,次『寿终』下明当益。初现益中,『其有众生』等先利人天,次『若在』下利三途也。」此依《礼赞》引此文而合「摄取不舍」之文,显现当两益意,科为「现当益」。今谓:「皆蒙解脱文」《吴译》文云「解脱忧苦」,不可偏属往生益,故今属三途获益之文也。
初人天蒙利中,《吴译》云:「焰照诸无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所有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莫不见阿弥陀佛光明也,见者莫不慈心欢喜者,世间诸有淫泆、瞋怒、愚痴者,见阿弥陀佛光明,莫不作善也。」(文)《唐》、《宋》两本仅明德益,如《会疏》引。
「其有众生」者,与下第十八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通,虽含凡圣,而约立愿本意,则指三毒具足之愚人、展转五道之凡夫,或在人天,或在三途,次文云「三垢」,此彰三毒具足分齐也。
「遇斯光」者,「遇」字与《论》「遇无空过者」之「遇」同,今家释言:「遇者,信本愿力也。」(《一多证文》)「斯光」者,指前十二光也,遇斯十二光者,即蒙摄取光益,曰「遇斯光」,何以言之者,《礼赞》引此文而合「摄取不舍」之文故。然《会疏》、《贯思》、《义记》约信前光明者非文正意,又违祖释而已。
「三垢消灭」等者,第三十三愿成就。「三垢」者,《汉》、《吴》云「淫泆、怒、痴」,即三毒也。
《要解》云:「天台《净名疏》为三国垢,谓同居、方便、实报三土垢,如次见思、尘沙、无明为三垢,彼文约佛明三垢消灭,今亦准例,非但三毒。」(文)望西:三毒渐薄名为「灭」,非断惑。《梵响》亦约机边烦恼微薄,并未详。
《略笺》引「光明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是三垢消灭之义也。此约佛德冥益,次引「彼土光明文」,未可也。
《渧记》云:「他力信心行者,现为光明之所摄取,此时佛力冥益,消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故云『三垢消灭』也。佛力冥益既如此矣,是以行者机边亦分得身意柔软,闻此深法,念此佛慈,欢喜踊跃,随分善心生焉。如此解者为文正意,此乃先师『已能虽破无明暗』解释,今以霖师意合之,而设此释而已。」(已上)
今谓:若论其远,到彼永拔生死根本,此何足疑!今明斯光偏被极恶凡夫,所言「三垢消灭」者,闻其名号时至,正觉嘉号印现极恶凡夫心想中,垢秽不能秽,楚毒不能毒,故名为「消灭」。
「身意柔软」者,明信心欢喜之相也。《汉》、《吴》云「莫不慈心欢喜」,慈谓慈爱,即爱乐也。
「善心生焉」者,《汉》、《吴》云「莫不作善」。(文)了惠云:「称念已后,三毒有微薄分,故三善渐生,心行即增,云『善心生』也。」今谓机策耳。
《会疏》云:「言善心者,若约诸行,定散诸善也;若约本愿,则真实信心也。」今文明佛光摄取利益,何关定散诸善也?
《义记》云:「善心者如来善心,即信心也」者,亦未详,此由信前光明激发念佛之心,信心生焉,故作此解,未知信后相续也。
《渧记》云:「善心生焉者,法德之所令然,念佛行者随分有之,故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心自然得生,此乃佛光冥益能消三垢之所令然,而于行者机边亦随分见乎其端而已。今家《末灯抄》、《御消息》等对信后机之教诫,及莲师《法语》,并示此旨而已。」(文)
今评云:约信后者可然,用憬兴三善根者不然。若用憬兴者,「遇斯光」唯局清净、欢喜、智慧三光,应不通十二光,经文何承前十二光言「遇斯光者」,况彼与鸾师偈异,如上所辨。今谓:善心生又云作善,明信后念念相续之义,此之行者念念不舍即佛之念念不舍,此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念佛众生何等众生?谓广通九品,而别指下品极恶机,故念佛众生至下三品而极矣,亦与此中意同矣,其摄取念佛者正在此文,故善心生者念念不舍之相,可见。
二明三途获益
若在三途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吴本》云:「诸在泥犁、禽兽、薛荔、拷掠勤苦之处,见阿弥陀佛光明至,皆休止不复治,死后莫不得解脱忧苦者。」《汉本》同之,《唐》、《宋》略此文。
「三途」者如《音义》,「勤苦」谓勤劳痛苦也。在三途处见此光者,其苦恼可咸得休息,如《观经》说「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大哉见光益!
问:人间犹见光希,三途众生岂辄得见乎?
答:古人引《心地观经》成其义,是本黑谷引彼经,次引此「若在三途文」,而劝追修念佛巨益,不论三途人视与不视。(《和语灯》七之四十三)
望西云:「但待机熟有此益耳,然三途见光,若蒙总愿之光益者,只在余缘如道如法;若蒙别愿之光益者,必由称名名义相即,见光益今正在称名,此以现见为见之义。」
《会疏》云「因缘会遇,则虽在阿鼻狱中闻见了然」者未详,佛与众生因缘会遇无过于三缘胜益,何由不见摄取光明也!闻见了然义不成也。
《梵响》云:「见此光明,或有缘现见,或得信被摄,共名见光,三途所见甚希,若有宿善者,得愿力强缘时或适得见闻。」此亦似以眼见为文正意。
《渧记》会《觉经》「一切人民皆悉睹见佛光」之文云:「『见』字义多,不但谓眼视,《新婆沙》四十九云:『问:何故名见?答:以四事故名见,一彻视故,二推度故,三坚执故,四深入所缘故。乃至虽邪颠倒,而性是慧。』(文)由之,今所谓『见』者,深入所缘之义,而诸有人民心缘弥陀大悲光益云『见』也耳。今此中『见此光明』者非眼视义,三途众生心缘念大悲光益而生归命信心也,与前《觉经》见光之文同矣。虽三途众生有可眼见机,则佛德令亦得见,虽然,非一切皆然,希之又希者也,其视与不视佛意所作,非行者之所测度也。此机中有一类,或平生、或临终见佛光,此乃佛智之所令然,宜眼见之机故尔而已,实不可论其由如何也。于人间亦有一类,偶平生感佛光者有之,其如终时见光则不为鲜矣。然此『见此光明文』眼见为傍义,深入所缘为见者可为文正意云云。」
今按:冥显由机不同,蒙光触为见光,与前「遇斯光者」同故,赞偈云:「佛光照曜最第一,佛又号光炎王,三途黑暗蒙光启。」其见不见唯佛知之,除佛莫能测,岂其凡知之境耶!
「无复苦恼」者,由见光力,三途苦恼至寿终止息,非转苦报故。《吴译》云:「皆休止不得复治。」有说云「转重轻受」,或其然乎。
「寿终之后皆蒙解脱」者,望西依净影科,通上人天三途为当益故,人天及三途寿终后皆得往生云「皆解脱」,今属「三途获益」之科。《汉》、《吴》两本云「死后解脱忧苦故」。《略笺》云:「既其休息苦恼,则虽可得解脱,恶趣之报身尚在,故不言解脱。寿终之后,离三途之报身谓之解脱等。」(文)
解脱有浅深不同,依《汉》、《吴》两本,转三途忧苦报身生人天曰「解脱」。又《真佛土卷》引此文,次引《涅槃经》「真解脱文」,由此见之,则不但解脱忧苦,到安养证无上涅槃曰「皆蒙解脱」也。
问:此为出三途顺次生彼土耶?为隔生果遂耶?
解云:佛意多含,不可一概,依《汉》、《吴》两本,多是果遂义,三途愚蔽,《天台文句》判为不堪受法,寻而知之,然间有戒缓乘急者,见光不思议,何直出三途不往生…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