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耶!如《華嚴》地獄天子證佛果、《法華》龍女現身八相成道,他經尚爾,況最尊第一光明,豈無直往益乎!
二廣明所歎中二,初總標所贊名義具足:
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
《吳本》雲:「阿彌陀光明名聞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央數諸佛國,諸天人民莫不聞知,聞知者莫不度脫也。」(文)《漢譯》亦同。
此五句中總明名義具足。「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者,舉無邊、無礙二德,是故《真土卷》「言真佛者,《大經》言無邊光佛、無礙光佛」,正取此文,亦是顯盡十方不可思議光相也。何以知此文名義具足?曰《真土卷》引《吳譯》,雲「阿彌陀佛光明名」等,名謂尊號,十方世界普流行,即佛光照曜十方,故名號流十方,聞名即聞光,故《吳譯》雲「莫不聞知」,此之光明名號即名義具足,然則光明顯赫、照曜十方即名號十方普流行之相也,《論》主贊歎門職而由之,雲「稱彼如來名(名號),如彼光明智相(光明),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吳譯》雙明名義,若依今本舉光明智相(光明顯赫等),此中含如來名,故雲「莫不聞焉」。又解:《真佛土卷》引此文訓雲「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據此轉聲,無量壽佛者,稱彼如來名也,光明顯赫等光明智相,乃與《吳譯》雙明名義同焉。
二明凡聖如實贊歎有二:一諸聖共歎,二凡夫稱說。初諸聖共歎者:
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衆.鹹共歎譽.亦複如是.
《吳本》曰:「佛言:不獨我稱譽阿彌陀佛光明也,八方上下無央數佛、辟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皆如是。」《漢譯》亦同之。
一切諸佛叁乘共稱說稱歎,如今釋迦佛稱贊無異,釋迦稱歎如諸佛咨嗟之願無異,此乃第十七願如實贊歎也。偈曰「佛光能破無明暗,故佛又號智慧光,一切諸佛叁乘衆,鹹共歎譽」者,依此文頌之,此乃光明智慧之相,能破十方衆生無明黑暗,一切諸佛贊歎如光明智相,與名義相應故名「如實修行」,于此立諸佛贊歎,深思之。
二明凡夫稱說有二:初稱說之相,二明稱說益。初稱說者:
若有衆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
《吳本》:「佛言:其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聲,稱譽光明,朝暮稱譽其光明,至心不斷絕。」《漢本》同之。
依《漢》、《吳》兩本雲「其人民善男女」,則知「若有衆生」是煩惱具足凡夫人,與願成就「諸有衆生」相通也。
「聞其光明,威神功德」者,此乃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同,聞者信也,由前釋迦諸佛叁乘衆贊歎而聞信彼如來光明智相,破十方衆生無明黑暗也,此就義明。光明威神功德者,不可思議光德能破衆生無明之義也。若依《漢》、《吳》兩本,「聞阿彌陀佛聲,稱譽光明」,名義雙明,名義且異,終歸一致,名義具足者如實贊歎,十七、十八兩願不相離,聞信光明神力而稱說者,稱彼名義,故名「如實修行相應」。有名而不具義者第二十願,不如實故,稱名由無明,未滿志願也。
「日夜稱說」者即相續心,如第十七願咨嗟,凡夫咨嗟悟寐無忘,故稱說即是稱名,以如實稱名即是贊歎故。
「至心不斷」者彰信行不離之義,至心是信心也,至心不斷故稱說又不斷,故雲「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稱南無阿彌陀佛也。」此乃由聞信光力而信心不斷也。
《會疏》「初叁句明知識聞熏,『日夜稱說』等是則生因也」者未詳,生因在聞信處,「日夜稱說」等明信後相續也。
二明稱說益:
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爲諸菩薩.聲聞大衆所共歎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爲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
《吳譯》雲:「在心所願,往生阿彌陀佛國,若其然後作佛者,亦當複爲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辟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光明如是也。」《漢本》同之。
《會疏》:「『隨意』等二句正是往益,『爲諸』下生後益,『至其然後』下因光成佛益雲雲。」諸家並同,此約二十九種門,往生外說成佛故。
若依今家意,「隨意所願,(願生彼國)得生其國(即得往生)」二句彰正定聚益,何者?其所願即願生彼國,得生其國即即得往生故。《唯信文意》雲:「《大經》曰:『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言『願生彼國』者,應願生彼國也,『即得往生』者,獲信即往生,言『即往生』者謂住不退轉,言『住不退轉』者,即定正定聚位也,亦言『成等正覺』謂之『即得往生』也。」故即得往生即是正定聚益也。
「爲諸菩薩稱其功德」者,含諸佛稱贊益、至德具足益。《吳譯》雲:「爲衆所尊敬,智慧勇猛。」凡經文中或雲「便同彌勒」,或雲「廣大勝解者」,亦雲「芬陀利華」等,是皆所稱歎其功德也。鸾師偈約彼土益,故雲「十方諸佛歎往生稱其功德」,此稱歎往生功德也。
「至其然後」等明成佛益,當來舍命已後至彼國,證彌陀同一法身故,諸佛菩薩歎其光明,如今日釋迦諸佛歎彌陀光明爲「最尊第一」,得彌陀同體證果故,偈雲「因光成佛光赫然,諸佛所歎」,(文)言因聞光力往生成佛,光如彌陀光明顯赫,故諸佛所歎也。今家約一法句,經文多含,故不可一概也。
第叁結歎
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唐譯》雲:「阿難!我今開示彼佛光明,滿足一劫,說不能盡。」(文)
《吳本》雲:「佛言:我道阿彌陀佛光明姝好巍巍,稱譽快善,晝夜一劫尚未竟也,我但爲若曹小說之耳。」(文)《漢本》同之。
《宋譯》雲:「我住一劫,說此光明功德利益,亦不能盡。」(文)
此歎說文,《唐》說叁處,今文約佛德說,下(二左)「阿難,我今略說極樂因緣,若廣說者,窮劫不盡。」(文)此約國德說。又下(十叁右)菩薩功德終雲:「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功德,阿難,假令我身住壽百千億那由他劫,以無礙辨,欲具稱揚彼諸菩薩真實功德,不可究盡。」(文)今經此文約佛功德說,又下卷「我但爲汝略說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究盡。」(文)約菩薩功德歎,而于國德文雖略省,義則應備,佛德、菩薩德攝爲國德,故叁種莊嚴不可說也是矣。
今于佛功德中唯就光明威神說,理實通佛所有功德,但爲顯方便法身別德,就光明歎說耳。又上「重誓偈」中,「神力演大光」等叁偈同此光明文段。又《漢》、《吳》二本願後無「重誓偈」,直說光明,次說阇世王聞願益,此恐以光明文段代「重誓偈」欤。由此思之,彼「重誓偈」誓光明爲本意也。又《唐譯》光明成就文不委者似推前偈文,讀者善思諸。
上來明光明無量畢。
大門第二,明壽命無量有叁:一標佛壽長遠: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甯知乎.
次光明無量願成就明壽命無量願成就,《唐譯》初明無量光德,次明聖衆無量,後明佛壽無量,雲:「阿難!彼佛壽命無量無邊,不可知其劫數多少。」(文)不說假設事。
《漢本》叁(初)明光明豎德,次雲:「無量清淨佛國土及諸天終無有壞敗時,所以者何?無量清淨佛壽命極長,國土甚好,故能爾耳。佛言:無量清淨佛尊長劫後無數劫常無央,無般泥洹時也。乃至(明終無般泥洹時,故過度無究無極)佛告阿逸菩薩:若欲知無量清淨佛壽命無極時不也?阿逸菩薩言:願皆欲聞知之。乃至(直說假設之事)佛言:無量清淨佛年壽甚長久浩浩,浩浩照明善,甚深無極無底,誰當能信知其者乎?獨佛自知耳。(此文當今標文)」《吳本》上(叁十七左)亦同之。《宋譯》無「壽命無量文」。
「壽命長久不可稱計」者,標佛壽長久,唯佛所知,非因人所知,《漢》、《吳》兩本以可爲證也。
「汝甯知乎」激發阿難意,顯非所知。甯者,《苑音》二(六右):「年形切,《玉篇》:甯,安也。《漢書集注》曰:安焉也,安焉之言皆征問之辭耳。」「甯知乎」言非可知也。《漢》、《吳》對彌勒雲「誰當能知者乎」,今對阿難言之,故知佛壽長久,非等覺已還所知也。
連持色身名「命」,一期相續爲「壽」,凡諸經論說叁身壽量,應身則因緣爲壽,有始有終,長短不同;報身則以智爲壽,有始無終,一得永常;法身則以理爲壽,無始無終,凝然不變。故《法華》中迦耶始成,雙林示滅者,應也;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者,報也;又說常在不滅,法身也。今所明者即報壽也,故以智慧爲體,光明智慧之相也,願海酬報爲彌陀壽也。然他師或爲應身,或言有量之無量,只得因緣一隅,而未知彌陀之全,縱令叁身四土融妙作說,亦不過通總叁身分齊耳。若依一家,淨土中成佛悉是報身,此報則酬大悲願海,謂之酬因之身,永異乎諸經所談。諸佛通總叁身皆出無量壽界,豈同于通總叁身乎!如《覺經》雲:「佛言:無量清淨佛年壽甚長久,浩浩照明善,甚深無極無底,誰當能信知其者乎!獨佛自知耳。」此明報體常住。然次下說彌陀入滅,二大士代之,同乎《觀音授記經》文,雲何會之耶?解雲:如綽、導二師所會雲雲。(《真佛士卷》所引)
今謂:《漢本》前文雲:「無量清淨佛尊壽劫後無數劫,常無央無般泥洹時也。」又所化衆生展轉作佛,「複住無數劫,無數劫不可計劫,終無有般泥洹時也。」既雲主伴俱無般泥洹時,何至下言佛般泥洹,佛語前後相違,何爲實乎?由此言之,是非實滅度,示現修短自在之相而已。願中約眷屬說其修短自在,眷屬長壽同佛,佛豈無修短自在乎!修短自在者,示生滅而自在生滅,不妨報體常住,不然則佛語應有相違失,思之!
《唐譯》雲:「彼佛壽命無量無邊。」《大般若》叁(二十九)雲:「言無量者,量不可得,不可量在過去法中,不可量在未來法中,不可量在現在法中,言無邊者,邊不可得,不可測度彼邊際。」(文)無量是今佛實壽,不可度無始本際,亦不可測徹窮後際,故《宋譯》雲「非過現未來」,叁世常恒無量壽也,應知。
二假設示不知
假使十…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