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P4

  ..續本文上一頁方世界無量衆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萬劫悉共推筭.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究盡.知其限極.

  《唐譯》略假設,《漢本》(叁之叁):「佛言明聽,悉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使得人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羅漢,共坐禅一心,都令其智慧爲一勇猛,共欲計知無量清淨佛壽命,知壽幾千億萬劫歲數,皆無有能計知極無量清淨佛壽者也。」(文)次同設譬說徒衆無數,後說佛實壽唯佛自知,故知徒衆無量攝于佛壽無量中,可知矣。今此文假設校量明非所知,自「汝甯知乎」來假設耳。

  「十方世界無量衆生」者,十方世界所有五道有識之類,使其皆悉得人身,其量不可計,此亦假施設耳,豈實乎!又令其悉成就二乘無漏智,此亦假設,是多人多智也。「都共集會」俱會一處也。

  「禅思一心」者,憬興雲:「有說:梵雲『馱演那』,此雲『靜慮』,昔雲『禅那』,或雲『禅』,皆訛略也。雖知昔『禅』即今『靜慮』,未聞『禅』字複有所因,良可悲,故今即禅思者,專思之別言也。」(文)

  望西雲:「『禅』謂梵語,即寂靜義,『思』謂漢語,即思惟義。(《會疏》依此義,更引「坐禅一心文」)然憬興破有說專思之別言也,有說意者,舊譯『禅』字一向屬誤,興師意者,『禅』者專也,用借音故。今謂:《法華》、《華嚴》中說禅波羅蜜,是存梵語,當知西天或雲『馱演那』,或雲『禅那』,梵語輕重,例如瑜珈(男聲)、瑜祗(女聲)也。竭,《切韻》雲:竭,盡也。」(文)

  《義記》評雲:「『禅』字一向屬誤,今謂:有說舉梵語略,一何爲訛,用借音故。今謂:借音是假借音,今訓釋而非借音焉。望西未詳訛略之模樣都暗韻字故,此義皆不穩矣。今『禅字靜也』訓故,漢語亦有,今興依專之義,即對下一字。」(文)

  梵響雲:「禅者靜也。(《玉篇》、《廣韻》)古對音梵語用有義,漢字禅梵等然,此文直爲漢語靜志一心義也,興亦得。」(文)或爲梵語,或爲漢語,于義無違也。

  「竭其智力」者,智計勇猛也,「于百千萬劫」者,時劫廣大,「不能究盡」等者,明無量之無量,謂無量人以無量智慧,一心竭智力,于百千萬劫算計佛壽限極不能知,何以故?二乘有量智,何知佛壽無量乎!此假近寄二乘不知,遠顯唯佛自知耳。此文就二乘不知而示佛壽無量,則于大菩薩所知爲壽有量乎!是以他師言爲應身壽。今謂不然,淨土經說爲凡夫故,近寄凡小所知設譬,此亦非實事,若就假設而認爲應身者,前後之文多有其例,如第六天寶滅盡定等,淨土經說似淺而深,豈止此而已哉!今近寄二乘之不知而明之,其不知之深奧不知幾事,何以言之?《漢》、《吳》兩本對彌勒雲「誰當能知其者乎?獨唯佛自知耳。」意雲:等覺已還無能知其壽命限極者,獨唯佛自知之,豈但二乘不知乎!其言「唯佛自知」者,彰報壽體無量之無量,深思之焉。

  叁衆壽同佛

  聲聞.菩薩.天人之衆.壽命長短亦複如是.非筭數譬喻所能知也.

  《唐譯》雲:「聲聞、菩薩及諸天人,壽量亦然。」(准次上佛壽無量)

  《吳本》(上叁十八):「阿彌陀佛所度脫展轉如是,複住止無數劫,無數劫不可複計劫,終無般泥洹時。」(文)是「眷屬長壽文」,《漢譯》同之。

  有雲《漢》、《吳》無「眷屬長壽文」者粗也,此例佛壽無量明眷屬壽無量,乃是第十五願成就也,彼土衆生與佛同證,故主伴同一無量壽也,《小經》「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亦此意也。

  問:光壽二德之中壽命同佛,光明何不然乎?

  答:內壽即同,外光分異,主伴之別耳。

  第叁明聖衆無量有二:初總明衆多,二別明初會。初中亦二:一舉衆多,二歎神德。此初:

  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

  上舉主德顯國德中有叁:初明佛光壽,因佛壽無量明眷屬長壽,今承之明無量壽命聲聞菩薩其數無量,故聖衆無量攝歸佛德,則聖衆無數亦顯國德無邊,安樂土界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故,廣大無邊際如虛空故,其中聖衆亦數無量。《論注》曰:「十方衆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終無滿時等。」故知聖衆無邊顯國土廣大無邊際也。故國德叁中明之。

  《唐譯》雲:「複次,阿難!彼無量壽如來諸聲聞衆,不可稱量知其邊際。」(次光明明衆無量,而略歎德文)

  《吳本》上(叁十八)雲:「複令他方面各千須彌山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複使得人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羅漢,皆令坐禅一心,合其智慧,爲一勇猛,共欲數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無有能知數者。」《漢本》亦同,此在佛壽中說之。《宋譯》如《會疏》引。

  憬興:「聲聞無數願成,《論》衆莊嚴『天人不動衆』等,俊公屬攝法身佛八種中大衆功德。今謂皆不可,此非但明大衆德,衆無量爲主,卻顯量功德焉。」

  二歎神德:

  神智洞達.威神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此明神德者,瓦石雖多,何足爲多,彼無量衆各具其神德,所以超踰十方也。

  上二句總歎其德,「神」謂神通,六通願成;「智」謂智辨,得辨才智願成也。「能于」等二句別明威力,此乃法身大士不可思議解脫德也,如《維摩經》所說。(《會疏》所引)

  《要解》雲:「『能于掌中』等者,《觀自在念誦法》雲:『谛觀無盡香水海,妙蓮上持華藏界』,此意也。觀音已然,余一切菩薩威力自在皆然。《漢》、《吳》兩本別廣說自在力,今本推下聖衆廣歎之文略說而已。

  二別明初會有四:一標,二衆多:

  佛告阿難.彼佛初會聲聞衆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

  《贊偈》曰:「阿彌陀佛初會衆,聲聞菩薩數無量,神通巧妙不能算,是故稽首廣大會。」(文)

  應身佛化導有初、中、後會,最初成道法會名「初會」,如釋迦最初轉法度五比丘。今因順他方,舉初會顯後後無盡。

  憬興雲:「『初會』者,偏舉不盡之辭,顯無數故。」(文)此中舉聲聞衆無盡,菩薩例同之者,亦因順余方耳。

  望西雲:「『初會』等者,彌陀成道最初說法爲初會,例如釋迦初中後善,彌勒叁會說法。問:彌勒叁會化度微少,結緣叁類之儀式也,如《法華義疏》雲:『彌勒有叁會者,度釋迦余殘叁根衆生也。于釋迦佛持五戒人初會得道,受叁歸人次會得道,一稱南無佛之人叁會得道。複有獨與彌勒結緣,更爲說法,不止局于叁會。』淨土豈有如此別耶?答:因順穢土且名『初會』,欲顯多故,初會猶爾,況後會耶!故嘉祥雲:『初會尚非目蓮等所知,豈況後兩會數可知乎!』」(已上)此因順穢土叁會,初會對後會之義也。《義記》從之。

  又有說:此乃不同叁會之初會,彌陀因位結緣緣熟衆生,當彌陀成道之日而最初生彼土也,或是彌陀同體具德眷屬等也。(《淨土和贊》嘗解意,《渧記》用之。)《會疏》意亦以爲最初來會之義。今謂:二義並無害也。

  二假設顯多:

  如今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于阿僧祗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挍.不能究了多少之數.

  《唐譯》雲:「假令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如大目犍連神通自在,于晨朝時,周曆大千世界,須臾之頃還至本處。(此示神通自在之相)彼經億那由他百千歲數,欲共計算無量壽佛初會之中諸聲聞衆,盡其神力,乃至滅度,于百分中不知其一,于千分、百千分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中亦不知其一。」(文)寄神通算顯多相。

  「如大目犍連」者神通第一,刹那頃能知無邊數,如《會疏》引《吳》、《宋》兩譯,此知量大。「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比丘,悉令如目連神通自在,此人衆大。「于阿僧祗」等者時量大,如是叁大共計校,不能知彼國初會大衆數,即是顯聖衆多相也。

  叁更開譬說:

  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爲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雲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爲多.阿難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曆筭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

  《唐譯》曰:「阿難!譬如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以目極觀,不知邊際。(深廣無量),若有丈夫,析一毛端爲五十分,以其一分,于大海中霑取一滴,阿難!彼之水滴比于大海,何以爲多?阿難白言:假使取千由旬水,猶以爲少,況以毛端一分而可方之。」(文)

  《宋譯》雲:「複次,阿難!譬如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廣闊無邊,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爲百俱胝,細如微塵,以一一塵投海出水,水在塵上,形量亦然,如是投盡毛塵,于意雲何,毛塵水多?海中水多?阿難白佛言:毛塵出水未及半合,海水無量。」(文)《漢》、《吳》無此段。

  淨影雲:「『如大海』下借事顯之,佛先立喻反問阿難。」(文)可謂問質阿難。「阿難白佛」下阿難答也,如是校量諸經論其例多矣。《唐譯》前段雲:「如目犍連神通,于百分中不知其一,于千分百分,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中,亦不知其一。」今校量顯其不知者無量,其所知者析一毛百分中一分。

   「大海深廣」者,《異譯》「深八萬四千由旬」,以目極觀無邊際。

  「假使有人」者,設言之辭也。

  「析其一毛爲百分」者,所謂迦羅分也。析者,(作「折」非也,折,之列切,音淅,斷之也。正析從木,音昔,分也。又從木,有相似。從木斥。拆,他各切,音託,夜行所擊者,勿混。)《苑音》叁(十四)曰:「析,蘇曆切,分也。析字有作扸者,俗也。」《應音》十六(十六)曰:「析,又作斨,同思狄切,《聲類》:析,劈也。《說文》:破木也,亦分也。字從木斤意也。」(文)

  「以爲百分」者,《新華嚴》十七(《疏抄》四十之四紙)曰:「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