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筭.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究尽.知其限极.
《唐译》略假设,《汉本》(三之三):「佛言明听,悉令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国中,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使得人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罗汉,共坐禅一心,都令其智慧为一勇猛,共欲计知无量清净佛寿命,知寿几千亿万劫岁数,皆无有能计知极无量清净佛寿者也。」(文)次同设譬说徒众无数,后说佛实寿唯佛自知,故知徒众无量摄于佛寿无量中,可知矣。今此文假设校量明非所知,自「汝宁知乎」来假设耳。
「十方世界无量众生」者,十方世界所有五道有识之类,使其皆悉得人身,其量不可计,此亦假施设耳,岂实乎!又令其悉成就二乘无漏智,此亦假设,是多人多智也。「都共集会」俱会一处也。
「禅思一心」者,憬兴云:「有说:梵云『驮演那』,此云『静虑』,昔云『禅那』,或云『禅』,皆讹略也。虽知昔『禅』即今『静虑』,未闻『禅』字复有所因,良可悲,故今即禅思者,专思之别言也。」(文)
望西云:「『禅』谓梵语,即寂静义,『思』谓汉语,即思惟义。(《会疏》依此义,更引「坐禅一心文」)然憬兴破有说专思之别言也,有说意者,旧译『禅』字一向属误,兴师意者,『禅』者专也,用借音故。今谓:《法华》、《华严》中说禅波罗蜜,是存梵语,当知西天或云『驮演那』,或云『禅那』,梵语轻重,例如瑜珈(男声)、瑜祗(女声)也。竭,《切韵》云:竭,尽也。」(文)
《义记》评云:「『禅』字一向属误,今谓:有说举梵语略,一何为讹,用借音故。今谓:借音是假借音,今训释而非借音焉。望西未详讹略之模样都暗韵字故,此义皆不稳矣。今『禅字静也』训故,汉语亦有,今兴依专之义,即对下一字。」(文)
梵响云:「禅者静也。(《玉篇》、《广韵》)古对音梵语用有义,汉字禅梵等然,此文直为汉语静志一心义也,兴亦得。」(文)或为梵语,或为汉语,于义无违也。
「竭其智力」者,智计勇猛也,「于百千万劫」者,时劫广大,「不能究尽」等者,明无量之无量,谓无量人以无量智慧,一心竭智力,于百千万劫算计佛寿限极不能知,何以故?二乘有量智,何知佛寿无量乎!此假近寄二乘不知,远显唯佛自知耳。此文就二乘不知而示佛寿无量,则于大菩萨所知为寿有量乎!是以他师言为应身寿。今谓不然,净土经说为凡夫故,近寄凡小所知设譬,此亦非实事,若就假设而认为应身者,前后之文多有其例,如第六天宝灭尽定等,净土经说似浅而深,岂止此而已哉!今近寄二乘之不知而明之,其不知之深奥不知几事,何以言之?《汉》、《吴》两本对弥勒云「谁当能知其者乎?独唯佛自知耳。」意云:等觉已还无能知其寿命限极者,独唯佛自知之,岂但二乘不知乎!其言「唯佛自知」者,彰报寿体无量之无量,深思之焉。
三众寿同佛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筭数譬喻所能知也.
《唐译》云:「声闻、菩萨及诸天人,寿量亦然。」(准次上佛寿无量)
《吴本》(上三十八):「阿弥陀佛所度脱展转如是,复住止无数劫,无数劫不可复计劫,终无般泥洹时。」(文)是「眷属长寿文」,《汉译》同之。
有云《汉》、《吴》无「眷属长寿文」者粗也,此例佛寿无量明眷属寿无量,乃是第十五愿成就也,彼土众生与佛同证,故主伴同一无量寿也,《小经》「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亦此意也。
问:光寿二德之中寿命同佛,光明何不然乎?
答:内寿即同,外光分异,主伴之别耳。
第三明圣众无量有二:初总明众多,二别明初会。初中亦二:一举众多,二叹神德。此初:
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
上举主德显国德中有三:初明佛光寿,因佛寿无量明眷属长寿,今承之明无量寿命声闻菩萨其数无量,故圣众无量摄归佛德,则圣众无数亦显国德无边,安乐土界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故,广大无边际如虚空故,其中圣众亦数无量。《论注》曰:「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终无满时等。」故知圣众无边显国土广大无边际也。故国德三中明之。
《唐译》云:「复次,阿难!彼无量寿如来诸声闻众,不可称量知其边际。」(次光明明众无量,而略叹德文)
《吴本》上(三十八)云:「复令他方面各千须弥山佛国中,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复使得人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罗汉,皆令坐禅一心,合其智慧,为一勇猛,共欲数阿弥陀佛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知有几千亿万人,皆无有能知数者。」《汉本》亦同,此在佛寿中说之。《宋译》如《会疏》引。
憬兴:「声闻无数愿成,《论》众庄严『天人不动众』等,俊公属摄法身佛八种中大众功德。今谓皆不可,此非但明大众德,众无量为主,却显量功德焉。」
二叹神德:
神智洞达.威神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此明神德者,瓦石虽多,何足为多,彼无量众各具其神德,所以超踰十方也。
上二句总叹其德,「神」谓神通,六通愿成;「智」谓智辨,得辨才智愿成也。「能于」等二句别明威力,此乃法身大士不可思议解脱德也,如《维摩经》所说。(《会疏》所引)
《要解》云:「『能于掌中』等者,《观自在念诵法》云:『谛观无尽香水海,妙莲上持华藏界』,此意也。观音已然,余一切菩萨威力自在皆然。《汉》、《吴》两本别广说自在力,今本推下圣众广叹之文略说而已。
二别明初会有四:一标,二众多:
佛告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
《赞偈》曰:「阿弥陀佛初会众,声闻菩萨数无量,神通巧妙不能算,是故稽首广大会。」(文)
应身佛化导有初、中、后会,最初成道法会名「初会」,如释迦最初转法度五比丘。今因顺他方,举初会显后后无尽。
憬兴云:「『初会』者,偏举不尽之辞,显无数故。」(文)此中举声闻众无尽,菩萨例同之者,亦因顺余方耳。
望西云:「『初会』等者,弥陀成道最初说法为初会,例如释迦初中后善,弥勒三会说法。问:弥勒三会化度微少,结缘三类之仪式也,如《法华义疏》云:『弥勒有三会者,度释迦余残三根众生也。于释迦佛持五戒人初会得道,受三归人次会得道,一称南无佛之人三会得道。复有独与弥勒结缘,更为说法,不止局于三会。』净土岂有如此别耶?答:因顺秽土且名『初会』,欲显多故,初会犹尔,况后会耶!故嘉祥云:『初会尚非目莲等所知,岂况后两会数可知乎!』」(已上)此因顺秽土三会,初会对后会之义也。《义记》从之。
又有说:此乃不同三会之初会,弥陀因位结缘缘熟众生,当弥陀成道之日而最初生彼土也,或是弥陀同体具德眷属等也。(《净土和赞》尝解意,《渧记》用之。)《会疏》意亦以为最初来会之义。今谓:二义并无害也。
二假设显多:
如今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祗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挍.不能究了多少之数.
《唐译》云:「假令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犍连神通自在,于晨朝时,周历大千世界,须臾之顷还至本处。(此示神通自在之相)彼经亿那由他百千岁数,欲共计算无量寿佛初会之中诸声闻众,尽其神力,乃至灭度,于百分中不知其一,于千分、百千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中亦不知其一。」(文)寄神通算显多相。
「如大目犍连」者神通第一,刹那顷能知无边数,如《会疏》引《吴》、《宋》两译,此知量大。「百千万亿无量无数」比丘,悉令如目连神通自在,此人众大。「于阿僧祗」等者时量大,如是三大共计校,不能知彼国初会大众数,即是显圣众多相也。
三更开譬说:
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筭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唐译》曰:「阿难!譬如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以目极观,不知边际。(深广无量),若有丈夫,析一毛端为五十分,以其一分,于大海中霑取一滴,阿难!彼之水滴比于大海,何以为多?阿难白言:假使取千由旬水,犹以为少,况以毛端一分而可方之。」(文)
《宋译》云:「复次,阿难!譬如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广阔无边,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为百俱胝,细如微尘,以一一尘投海出水,水在尘上,形量亦然,如是投尽毛尘,于意云何,毛尘水多?海中水多?阿难白佛言:毛尘出水未及半合,海水无量。」(文)《汉》、《吴》无此段。
净影云:「『如大海』下借事显之,佛先立喻反问阿难。」(文)可谓问质阿难。「阿难白佛」下阿难答也,如是校量诸经论其例多矣。《唐译》前段云:「如目犍连神通,于百分中不知其一,于千分百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中,亦不知其一。」今校量显其不知者无量,其所知者析一毛百分中一分。
「大海深广」者,《异译》「深八万四千由旬」,以目极观无边际。
「假使有人」者,设言之辞也。
「析其一毛为百分」者,所谓迦罗分也。析者,(作「折」非也,折,之列切,音淅,断之也。正析从木,音昔,分也。又从木,有相似。从木斥。拆,他各切,音託,夜行所击者,勿混。)《苑音》三(十四)曰:「析,苏历切,分也。析字有作扸者,俗也。」《应音》十六(十六)曰:「析,又作斨,同思狄切,《声类》:析,劈也。《说文》:破木也,亦分也。字从木斤意也。」(文)
「以为百分」者,《新华严》十七(《疏抄》四十之四纸)曰:「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