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作天人師,百億世界中,而作師子吼。」(文)
「爲衆」者彰爲十方衆生之義。「開法藏」者,約教,即是八萬四千一切法門藏,于中選施名號功德也。約理,法性本有即爲法藏,菩薩智慧能達此秘藏,名之爲「開」。于是建超世願,令衆生隨意得取本有妙寶,說之爲「廣施功德寶」。前(開法藏)法性法身德,(初句)後(廣施功德寶)方便法身德。(第二句)巒師曰:「由法性法身(開法藏)故出方便法身,(出功德寶)由方便法身顯法性法身(使得本有法性)」者,即此義也。約行,《玄義》雲:道理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此之萬行所成名爲「法藏」,菩薩思惟即此一行成萬行,萬行圓備之德名之爲「廣施功德寶」。約果,叁身四智等佛果功德廣大無邊,開此法藏,顯正覺嘉號,此之嘉號攝盡萬德無余,故雲「功德寶」,用是赈濟無善凡夫,故曰「廣施」。上來約教、理、行、果解,如是雖有四釋,唯是名號一法施與之衆生,曰「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也,學者思擇焉。
「常于」等二句顯諸佛咨嗟(上所贊名號,此諸佛能贊)之義。如是之大寶,除佛已下縱有說人,或懷疑,故唯佛自開說,曰「說法師子吼」,故十方諸佛咨嗟贊歎,叁世無缺減,曰「常于」等。又可,佛在則佛自說,若無佛則余凡聖代之,燈燈相續不絕,曰「常于」等。今從其首唱,故雲「說法師子吼」。然則下凡夫說推之本則唯是十方諸佛贊歎,雲「說法師子吼」也。然上二句所贊名號,「常于」等二句顯能贊,若不贊歎則不聞,不聞則不信,故上「爲衆」二字貫「說法師子吼」之句,可見。
「師子吼」者,如來決定說也。《寶窟》上本(六左)曰:「馥法師《思益經》解『師子吼』有其多義,略說叁種:一如說修行,二無畏說,叁決定說。所說如所行,所行如所說,無有虛說,故名『師子吼』;二無畏說者,一不畏于百獸,二令百獸生畏,大士演法義亦同;然『師子吼』名決定說者,此借師子性情爲喻,如師子度河,望直而過,若使邪曲,即是回還。菩薩演教義亦如是,依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說。」《探玄》十八(十四)雲:「謂如師子奮迅之時,諸根開張,身毛皆豎,現其威哮吼之相,令余獸類失威竄伏,令師子兒增其雄猛,身得長大。今佛亦爾,一奮大悲法界之身,二開大悲根門,叁豎悲毛之先導,四現應機之威,吼法界之法門,令二乘諸獸藏竄聾盲,菩薩佛子增長百千諸叁昧海及陀羅尼海,如是相似故以爲喻。
叁結願
供養一切佛.具足衆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爲叁界雄.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慧力.等此最勝尊.
初一偈求佛因成得果。師說雲:「通顯諸佛,別明本師饒王佛。」淨影雲:「初二句福因成,「願慧悉滿」智因成,福智成滿,終爲世中極尊也。」古《注》意雲:「願成佛果,供養一切佛以成因,故雲『具足衆德本』,本是因本之義,因德成滿,成就佛果,雲『願慧悉成』等也。」今謂:供佛是求佛慧,故《唐譯》雲:「往昔供養自然智,爲求最勝諸慧蘊。」(文)
「具足衆德本」者,修一切萬行而願求獨尊果,願導行終成滿,《唐譯》雲:「多劫勤修諸苦行,滿足本願」是也,供佛慧終成滿,願慧悉成滿,得爲叁界尊。
「如佛無礙」等一偈結歸己所願。初半偈舉佛德,凡諸佛智慧有二種,一曰無著,根本智也,二曰無礙,能知一切諸法。今法藏菩薩舉世自在王佛無礙智,而我亦願等此無礙最勝尊也,故雲「如佛」等。後半偈歸己所願,故曰「等此」。淨影雲:「『願我功慧力,等此最勝尊』,發願求同功是福因,慧是智因,願我以此福智之力,等佛如來最勝之尊。」(文)
後請求征瑞
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人.當雨珍妙華.
《唐譯》雲:「我若當證大菩提,如斯弘誓實圓滿,願動叁千大千界,天衆空中皆雨花。」(文)《宋譯》無請證之文。
初一句承上,「斯願」者,法藏願心在于使衆生至無上道,即是指四十八願,爲成四十八願,重誓請瑞故。然《梵響》雲:「此指成叁誓願,『離欲』已下即爾,誓我建超世願,總指上六八諸願故。」此釋鑿矣。《略箋》指前超世願,此義好。(克謂克成,果謂感果也。)
後叁句正請征瑞也,何故請瑞?如是菩薩一建大願,其心真實無妄,喻如金石,爲彰其義,請求征瑞而已。
「大千」者且約饒王佛之大衆所見爲言,發願豈限一佛所領乎!故下雲「應時普地」無其所限也。「感」,《說文》:感,動人心也。此請地動。
「虛空」等請諸天雨華,天感地動應菩薩至誠爲其瑞也。「天人」之人是宰主之義,非人趣也,《唐譯》本雲「天衆」,可見。「雨」,去聲,風雨之雨上聲,雨下之雨去聲。
上來明要誓請證竟。
第二、應請現征瑞二,初結前生後: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
《唐譯》現瑞證文說之偈中,故無結前生後文。(今現征證文屬重誓說偈文者依唐釋,思之。)《宋譯》亦無之。「佛告阿難」句最爲要,顯一大事之證誠之處,故別告命阿難也,《魏譯》之精以可知耳。
二正明瑞證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唐》、《宋》兩本說在于偈中,別加栴檀細末香,余同今本。
「應時」者,當法藏說偈已竟之時也。
「普地」謂十方諸佛世界大地也,超世願心普遍十方故。
「六種震動」(《法華》〈序品〉雲「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應前大千感動。《大論》二十八明六種地動。《華嚴經》雲:「一震,二動,叁吼,四擊,五起,六覺,且動中複有叁相,一名爲動,二名遍動,叁名等遍動,余五各叁成十八相也。」《法華序品文句》以六種十八相釋六種震動,今此中亦然。《法華義疏》二雲:「六種動,一動、二起、叁踴、四震、五覺、六吼也。」(文)
「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者應前當雨妙華,以示諸天供養之義。(雨花應請以散其上明虛空諸天供養之相)「妙華」者,經末文雲「無量妙華紛紛而降」,以今驗古,必是種種無量妙華(曼陀羅花等)也。
嘉祥雲:「地動表皆行因,雨花明必得果,自然音樂證妙樂之土,說法化物也。」(文)今謂:大地感動明全性起修,華樂滿空明功德嚴法身也。
「自然音樂空中」等者,解有二義:一謂音樂與空贊必是二物也,亦有自然聲(音樂)供養菩薩故。若據此義,前「以散其上」句貫于此矣,又別有空中贊言,此是本地法身證誠也。二謂自然音樂之中作如是贊言,例如《華嚴》〈小相品〉說天鼓自然音聲教化天子雲雲。今按:上請瑞文但有動地雨華而無樂音,由此,至現瑞中亦複可然。然而言「自然音樂空中贊言」者,此乃空中自有樂音,其音聲中作如是贊言之義于文爲親。
「決定必定」等者彰衆生往生必定成就之義,他師以謂未成告必成者,由菩薩願心堅固真實也。今家釋爲法身證誠者,絕代妙釋也,依此贊言則法藏願行已成,若不爾,何言「決定必成」等。何以言之?《禮贊》偈曰:「已成窮理聖,真有遍空威」,法身無相故說爲「空中」,無相即相故說爲「自然音樂」,非天非人,非夜叉羅刹,既雲「遍空」,此非本地法身而何也!從已成之本垂必成之末,(此必成是已成,而數數發心修行爲破衆生,從本垂末)玄通此旨,則此末即本,必成即已成,是故爲法身證誠也,何止菩薩願心堅固真實已哉!思之。
第五、總結歎誓願(「詣世自在王如來」至「贊佛偈」第一科,偈後文第二科,四十八願第叁科,重誓第四科也,今總結第五也。)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谛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影疏》雲:「第六總以結歎。」(前叁句結,後二句歎。)嘉祥雲:「『于是』已去四明今釋迦說法藏順願之行等,此以『具足修滿』語而爲下起行總標也。」今從淨影。
舊解意雲:既得感應,願成得果無疑,故雲「于是」等。「具足修滿」等者當上六八願等。「誠谛不虛」者當向瑞證。「超出世間」者,上雲「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又雲「超發無上之願」,又雲「我建超世願」等。「深樂寂滅」者,上雲「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等。上來所說不出之,故以爲總結也。(望西、《會疏》)
今私按:「具足修滿」者下滿足願也,「誠谛不虛」者明了願也,「超出世間」者究竟願也,「深樂寂滅」者堅固願也。統斯四名即爲一本願力,當知。
「具足修滿」者謂思惟修習滿足也,非指萬行修起之義也。(「修滿」者非謂修行滿足,上願前文雲「如是修已」,此修習雲「修已」。今亦爾,五劫思惟修習已成,雲「修習滿足」。)
「誠谛不虛」者,《苑音》雲:「誠,實也,谛,審也,謂所出言教真實審定也。」(略抄)故配明了願,大師「本誓重願不虛」之釋出于此焉。
「超出世間」者,上「與世超異」已下數處「超」字貫通于此矣,超世出世者豈非究竟耶!
「深樂」者顯堅固義,樂佛寂滅者使衆生證斯寂滅也,此是一法句妙證,下承此而雲「莊嚴妙土」,「妙」之爲言顯法性寂滅之義,思之。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