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

  第二明修廣大行二:一明起行勝,(由願起行名起行,此行與通途異,爲勝。)于中亦有二,初牒前起後:

  阿難.時彼比丘于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衆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

  (《會疏》「一向」等二句爲同科。)

  《唐譯》如《會疏》引。《宋譯》雲:「複次,阿難!時作法苾蒭對世自在王如來及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阿修羅等,發是願已。」(文)

  《淨影疏》(上五十一右)雲:「上來明願,下次明行,于中有二:一明修具,二『隨生』下明報殊勝。前中一修淨土行,(初至「無量德行」)二從「不生欲覺」已下修法身行。修土行中,『時彼比丘』乃至『建此願已』牒前願心,起于後行。」(文)

  興亦同淨影,分淨土行及法身行。望西全依淨影分二行,《略箋》亦同之。

  今家意攝身、攝土、攝衆生相通,次下能修德行可通身、土、生,何分修土行、修身行乎!今所不從也。《會疏》不分二行者可矣,其初牒前生後科全可依也。此中,上六句牒前,「建此」等生後。

  初中,「阿難」者,具應言「佛告阿難」,近前文故略,但舉對告人耳。

  「于其佛所」者,于王佛所也。

  「諸天魔梵龍神八部」者,于時會八部衆中也,總別並舉。魔,欲界主,梵,色界主,故別舉之,括諸天。龍謂難陀跋難陀等,神謂密迹等,鬼神即八部攝,總別並舉故雲「天龍八部」也。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如《金光明疏》。

  「大衆中」者,內四衆也,「于之中」言顯發願所依處。

  「發斯弘誓,建此願」者,淨影雲:「『發斯弘誓』牒前四十八願而起後,『建斯願已』牒前『我建超世願』等而起後。」憬興誓願相反從後向前牒反順之誓及四十八願而起後行也。淨影依文次第,憬興就義次第,前後相反,然二師所解失文意。望西正依影傍許興,《略箋》雲「二師各據一義」,梵響、貫思並依憬師,此等諸注並不允也。

  今謂:牒上雲于大衆中發斯六八及重誓願,故指六八、重誓雲「發斯弘誓」,此結上也,次文承上起後,故雲「建此願已」,豈發弘誓之外耶!但結起誓願文绮互耳,何分二句爲重誓、六八願之別乎!思之。

  二明起修,亦二:一總明,二別辨。初: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此總明修起行。(至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總明)

  「一向專志」者,此亦非常途,所雲「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而專求淨佛土」,如《維摩經》等說「達諸佛國土皆如虛空,而常願莊嚴一切諸佛刹」,今亦如是,常遊于空而不礙有,于通達諸法性,爲衆生故,一向專志求淨佛土也。

  「莊嚴妙土」者,「妙」名不可思議,諸佛寂滅之境,此中自具四德,次舉行果文中彰之,今攝其四德爲妙土,唯是唯佛自所證境,彌陀願智巧莊嚴,使十方凡聖同證入其自證境,謂之「莊嚴妙土」也。次開此妙土,說「恢廓廣大」等,爲莊嚴此妙而使十方衆生同通入此土,永劫修萬行,感成此妙土。今總明其義故,法藏菩薩志願深廣在于此二句,故雲「總明」也。

  二別辨中亦二:一舉行果,(淨影先舉淨土果,興全同)二明修因。初行果者:(《會疏》、《渧記》科雲「贊所修淨土」)

  所修佛國.恢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唐譯》雲:「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文)《漢》、《吳》兩本直明能修德行,略此段。《宋譯》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莊嚴佛刹。」(文)此總明能修德行,可屬上段也。

  如淨影釋,如次土廣大、(初二句)土勝、(第叁句)土常,(四、五句)初一句總指。

  「所修」者非「修行」之修,如「修飾」之修,言所嚴飾之佛國也。

  後四句約橫豎示妙土不可思議。「恢廓廣大」(恢,大也。廓,空也。)《論》雲:「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文)「超勝獨妙」者,《論》雲:「第一義谛妙境界相。」(文)此二句明體量,此乃無量光明土相容受十方法界故,使凡聖契妙境者諸佛土之所無,唯此光明土,故曰「超勝獨妙」。于此乎雲「超諸佛刹最爲精」也,所謂「妙土廣大超數限」是也。

  後二句約豎無量壽世界之相,此顯極樂無爲涅槃界,又雲「一立古今然」,又雲「無衰無變湛然常」,此義也。無衰變,無爲之義,彰上常然,此乃舉涅槃常德攝余德也。

  有說曰:「此四句文具涅槃四德,謂恢廓廣大者『我』德,超勝獨妙者『淨』德,建立常然者『常』德,無衰無變者『樂』德。此乃如來無上超世願力之所莊嚴,名之爲『真實報土』。《論注》二種力雲雲,《禮贊》『四十八願莊嚴起』等雲雲。」(已上師說)

  問:菩薩所求淨土分齊雲何?四土、(天臺)叁土(華嚴)中何土耶?

  答:憬興爲自用土,「超勝獨妙」者即土勝也,非諸菩薩境故。法位同之。玄一爲應化土,所願國土是衆生所生故。望西雲「兩師或過或不及故」,此爲他受用土意,故評兩師雲過(自受)、不及(應化),故釋「常然」等雲「叁常住中凝然常,故《事贊》雲『無衰無變湛然常』。」次引《密嚴經》及《疏》雲:「諸佛他受用土于法性土,以悲願力建立故,此淨土如法性土無爲,離無常過,當知凝然常住土也。若約化相,有爲無漏離對治壞,故雲『常然』。『無衰無變』者,以實而言,四相俱離無爲土故。若約化相,簡穢土耳。」

  義寂雲:「于內無有饑冷等衰,于外無有水火等變。」(此應化有爲常)

  法位雲:「一得永常,不爲叁災之所散壞,故雲『無衰無變』。」此約不斷常,自受用土故。(憬興同之)

  《渧記》破雲:「明凝然常住,是法相權乘之所談,何以是解一乘常住耶?宗家所謂『湛然常』者,大異于『凝然常』之義,故《舟贊》雲:『涅槃莊嚴處處滿,見色聞香罪障除。』(文)若凝然常住不作諸法,則不可謂涅槃莊嚴,既雲『涅槃莊嚴處處滿』,淨土所有莊嚴皆是無爲涅槃,而諸法常相全是法身常住,故雲『建立常然』,釋雲『湛然常』而已,若不爾,一法句二十九種廣略相入如何得解乎!學者思焉。雖引《密嚴》及《疏》文,未得其意,彼則足以證二受不分妙境界,未會其意,引者可謂不允矣。」

  《記》者自解雲:「即邊無邊,故說『恢廓廣大』,即無邊而邊,故說『去此十萬億刹』,邊與無邊镕融無礙,故雲『一乘清淨無量世界』,或雲『蓮花藏世界』也。自受、他受不分妙境界,故稱『超勝獨妙』耳,若偏爲自受用,或爲他受用,則諸佛亦有此隔曆自他報土,何足稱『超勝獨妙』也雲雲。」

  詳雲:破望西者的中矣,自解自他不分故爲超勝獨妙者未了也,超勝獨妙非彰自他不分義,故設問答雲雲,二受不分圓融妙土諸佛亦有,何稱獨妙,但使凡夫知見,故稱「獨妙」而已。然則獨妙義彰使凡夫知見,諸佛所無,而不彰自他不分之義,思之。

  梵響雲:「方便法身如來願力成就,即自受他受報身微妙難思議淨國也雲雲。」

  今按:報者約願力酬報稱報,然其體即法性土,叁種莊嚴即無爲法身,故約願力莊嚴,則法亦稱報,與自他受用報天淵耳。雖法身土,與無相寂光土異,巒師「無相故無不相,相好莊嚴即法身」等,思之。論其自他,則巒師偈雲「自利利他圓滿方便巧莊嚴」,何言不分乎!但是不可思議佛土,故經說「微妙難思議」。

  二明修因叁:一標時長,二歎人德,叁列行門。此初也:

  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唐譯》雲:「修習如是菩薩行時,經于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會疏》所引脫初一句)《宋譯》雲:「入叁摩地,曆大阿僧祗劫,修菩薩行。」(文)《漢》、《吳》兩本缺此段。

  嘉祥雲:「此明修行久遠,是非數之極名。」此釋盡矣,此但明修行長遠時,非指其行,其行門在下,菩薩發願已來,以無量身數數修習。

  「于不可思議劫」,此十八數之一,(第八)「兆載」,世間數名,如《風俗通》等,舉佛法極數及俗數名。更加「永」字,雲「永劫」,是非數量之極名也,于其長時積植無量德行也。《會疏》「德行」二字配釋下文鑿矣,但是指永劫菩薩萬行,何分德與行乎!思之。菩薩一切深密行法皆攝此一句也。(《要解》文)

  二歎人德: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身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叁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僞谄曲之心.和顔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叁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衆行.令諸衆生功德成就.

  《影疏》:「明修行中,上『一向專志』下明淨土行,(就所修佛國故)『不生欲覺』已下明法身行(就能修菩薩之行)中,初別後總,別中有四:一離煩惱,二『勇猛』下明修善法,叁『遠離』下明離惡業,四『棄國』下明修善法雲雲。」今初離惡、修善二科是也。

  又嘉祥「自下文初六度行,次供養叁寶,次明出家二利」等,又依義寂,經「發斯弘誓」下至「而得自在」配十地十度之行。

  了惠依淨影。峻公依嘉祥配六度行,更依《維摩》〈佛國品〉廣列六度、四攝、四無量心、道品、十善等,及直心、深心、大乘心、回向心、方便等,爲菩薩淨國之行。初六度行(至智慧無礙文)次「無有虛僞」下直心,次「勇猛」下深心,次「專求」下大乘心,次「恭敬叁寶」下回向心,次「住空無相」下方便心雲雲。

  今《魏譯》中下行門說自行六波羅蜜等,若初「不生欲覺」等配六度,下文煩重。又《維摩》、今經彼此經說不同,何以彼「直心」等配此經乎?古來釋家未盡經意。今依《唐譯》雲「初未曾起貪瞋及癡欲害恚想」,「初」字約人,意謂此菩薩從發誓之初,不可思議劫內不起叁覺叁想也。由此視之,今「不生欲覺」已下廣歎法藏菩薩德,(例如《維摩》〈方便〉一品說維摩德,《大集經》〈虛空藏品〉歎虛空藏德)此非修…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