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絕去財色.
初「住空」等意業莊嚴,次「遠離粗言」下口業莊嚴,後「棄國」下明身業莊嚴,如是法藏菩薩叁業莊嚴,爲治衆生虛诳叁業也。
《唐譯》雲:「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無有憍慢,而彼正士行菩薩道時,常護語言,不以語言害他及己,常以語業利己及人,若入王城及諸村落,雖見諸色,心無所染,以清淨心,不愛不恚。」
《宋譯》雲:「了空、無相、無願,無爲無生無滅,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文)叁業莊嚴之相分明也。
初意業中,「空無相」等者叁叁味也。《維摩經臺疏》四(廿四)曰:「若聲聞經明叁叁昧約十六行,行經明義同緣實相,隨(隨無相)順(順空)應化(應無作)叁名雖異,同一實相。」准此,大小通修,今則摩诃衍義,是故下經說言「修空、無相、無願叁昧,不生不滅諸叁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文)思之。
《要解》雲:「此叁解脫門通大小權實諸教,今大乘實教法雲雲。」
《瑜伽論》雲:「我法無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不可願求。」(文)此約通相。淨影、憬興等徒約因果而诤論者依此通相,未曾知圓融無作叁解脫門。望西等一從之。日溪師于此文談圓理,可謂有所見,何以言之?菩薩所入叁叁昧是圓叁解脫門,爲顯示此義,次言「無作無起」,一切諸法本來無作法性實相故,一切諸法從本自爾,非今適起故,無起故無起即性起之義,性起即本具性不從緣有也。一切諸法本來寂滅,無作無起而現種種相者,實相中之所化現,如是觀故言「觀法如化」,斯乃明如來性具無作修行,本來空寂故熾然永劫修起即無起,于此法中無可希願,故思惟攝取五劫願求本來無作,十劫成就之法如水月鏡像,本來無相故,龍尊雲:「諸有無常無我等,亦如水月電影露雲雲。」如是通達如際,遍照緣起不可得故,終日修行與實相不違背,熾然化衆生而是寂滅不動,如是深理今文所證入,是謂意業證入也。
次「遠離粗言」等者口業莊嚴也,粗言謂粗惡之言,妄語、绮語、惡口、兩舌等也,如是粗言能自害他害俱害,遠離此過也。「修習善語」等者修習實語,于自利利他俱利,法藏菩薩永劫修此口業,回施之衆生。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者後明身業莊嚴,法藏發心後生生世世或作國君,見可度機,則棄國位,或舍財寶等,或舍妻子等,其舍國城妻子等是外財,棄頭目髓腦等是內財,今舉外財攝內財,財是財寶也,色謂色欲。
二修行六度
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
《會疏》:「此文屬上,明方便心中,此二句結二利行。」《渧記》順《會疏》,「屬上勝行文,次別列行二:初別舉八人覺,(「不生欲」下)次總明六度雲雲。」
今科雲:行門中,上列叁業行,今修行六度。諸譯皆于此舉六度行,故爲別科也。
《唐譯》雲:「菩薩爾時于檀波羅蜜起自行已,又能令他行于惠施,于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起前二行,皆悉圓滿。」(文)
《漢》、《吳》兩譯說其因行僅四行,于六度雲:「阿彌陀佛爲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分檀布施(擅度),不犯道禁(屍度),忍辱(忍度)精進(精進度),一心智慧,(智度)志願常勇猛等。」(二經文同)
《宋譯》雲:「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利樂衆生,軌範具足,善根圓滿。」(文)
今經略說自行六度等,然以余譯准之,此中亦可列六度也。《大莊嚴論》〈度攝品〉明六度十門分別雲雲。《義章》十二(叁十五)、《最勝王疏》等廣明,往撿。
叁總結行門
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淨影、憬興屬上爲總結文,望西等皆從之,今亦由之。《會疏》特爲總標文,《渧記》從此,其意上「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等文爲勝行總標,今「無央數劫」等文爲勝果總標,勝行、勝果二段起盡分明故。然今所不取也,上句結其修行之時節久遠,下句結其所修之功既積累,蓋是無數劫之間積累功德也。
二明果報勝二:一別明,二總結。初正明中二:一明受生最勝,二身形奇特。初受生最勝中四:一現寶攝化,二生尊貴家,叁常值佛世,四結歎。初現寶攝化者:
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
淨影雲:「對上所修淨土之因明得報勝,即勝依果。」(此修淨土因得依果,法身因得正報果。)此已下由上所修萬行之功,雖未至佛果,其功勳感發因中得受生最勝,是所謂華報也。永劫大行如菩薩叁大僧祗成滿位,自下勝德如于百大劫中始得五德,(一常生善處,二常生尊貴,叁常具勝根,四常受男身,五常憶宿命。)如《會疏》引《大論》。今初,隨生處伏藏自然現,以教化一切衆生也。
《唐譯》雲:「所生之處有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湧出,複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無邊諸衆生類安住阿耨菩提。」(文)
淨影雲:「『隨其』等者自得勝財,猶任也。『寶藏』者所謂伏藏也。雖生何處,而任意寶藏自然開發,應其所欲,故雲『自然發應』。」(《略箋》)此應欲義。《會疏》「菩薩于多劫積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寶藏湧出應其德」等,此應德之義。若映「在意所欲」句,則應欲之義親文,其自然開發者,由菩薩多劫之功勳而應今所欲也,如文殊出生時出七珍或湧伏藏,又如福焰太子初生之時有七寶藏自然出現。(《寶積經》八十一〈護國菩薩會〉)
「教化安立」等者明菩薩勝德,隨生處能令無量衆生安立無上道。淨影雲:「以財攝他,令歸正法。」(文)望西、《略箋》並依用之,以爲財施益物也。貫思雲:「今謂:寶藏發應者,財施隨意,教化安立者,法施隨意,住于無上道者,無畏施隨意雲雲。」此通約叁施解者,可謂穩矣。安立者方便施設,令趣向大菩提也。
二生尊貴家
或爲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爲刹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爲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長者」,《法華文句》五一(叁十六)曰:「具十種德名長者,一姓貴,二位高,叁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的。」(文)《義疏》五(叁十五):「世之長者凡有叁種:一有德長者,二年高長者,叁巨富長者。」(文)
「居士」者,《琳音》九(初左)曰:「迦羅越,《大品經》中居士是也。」《維摩義記》一末雲:「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産,居財之士名爲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爲居士。」(文)《法華義疏》亦同之。
「豪姓」者,豪傑也,宰官之類,立朝官領百姓也。
「尊貴」者,婆羅門雲「淨行種」,有才智,爲人所尊貴故。又可,豪姓者種姓勝者,如言源平藤橘,尊貴者官位之高者也。
「刹利」,具言「刹帝利」,義翻雲「曆代王種」,(《琳音》叁(八左))四姓之上也。
「國君」者,一國之主,如諸侯。
「轉輪聖帝」者,《應音》五(六左)曰:「遮迦羅,此譯雲『轉輪聖王』,正言『斫迦羅』雲雲。」《俱舍論》曰:「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玄贊》九(卅一)曰:「輪王有四: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奮戈始定。法身、自受用、他受用、化身如次配喻。」(文)
已上七種是人中尊貴也。
「六欲天主」者,于欲界中,天處有六:一四天王,(居須彌第四層級)四大王之所領;二忉利天(居妙高頂)叁十叁天所居;叁夜摩天,彼天時時稱快樂哉;四睹史多天,于自所受生喜足心;五樂變化天,樂化欲境,于中受樂;六他化自在天,于他所化妙欲境中自在受樂故。彼六天各有主統禦天主,故雲「六欲天主」也。
「乃至梵王」者,色界之主也,無色無形質,不論此也。
菩薩已滿足六度行,由此功勳生如是人中、天上尊貴,皆是華報也。《唐譯》:「作輪王、天主,能奉事供養諸佛,及能請佛*輪;若諸種姓中,皆能尊重供養諸佛,又能演說無量法門。」(文)
叁常值佛世
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
《唐譯》雲:「然彼菩薩能以上妙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盡形供養一切如來,得安樂住。」(文)
《十地論》明叁種供養:「一利養供養,謂衣服臥具等;二恭敬供養,謂香華幡蓋等;叁修行供養,謂修行信戒等。」(文)此中舉四事攝余。
四結歎
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唐譯》雲:「如是種種圓滿善根,非以語言能盡邊際。」(文)
惟夫法藏菩薩世世生豪福尊貴之家,上供養恭敬一切諸佛以上妙四事,下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正真之法,如是種種圓滿功德,實非以言語可盡邊際,故雲「不可稱說」耳。
二身形奇特叁:一身報微妙,二德用難思,叁結歎。初身報微妙者:
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宋譯》雲:「作法苾蒭行菩薩行時,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諸毛孔出優缽羅花香,其香普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那由他百千由旬,有情聞此香者,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文)
「口氣香潔」者,遠離粗言、修習善語之華報。《應音》十二:「氣,息也。芬馥爲香,清淨爲潔。」
「如優缽羅華」,《琳音》叁(五右)雲:「缽羅華,唐雲青蓮華,其華青色,葉細狹長,香氣遠聞,人間雖有,唯無熱惱大龍池中有。或名『優缽羅』,聲傳皆一也。」(文)《唐》、《宋》雲「口中出栴檀妙香」,與此相反。《珠林》四十九引《百緣經》:長者有一子,從口出優缽華香,父母立字名「栴檀香」。又《大莊嚴論》香口比丘緣雲雲。毛孔出栴檀香,持戒、禅定華報也。栴檀是樹名,如《略箋》。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者,忍力精進、和顔愛語之華報也。
《宋譯》雲:「色相端嚴,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文)
《唐譯》雲:「隨所生處,相好端嚴,殊勝圓滿。」(文)
二德用難思
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缯蓋幢旙.莊嚴之具.
《宋譯…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