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複以一切珍寶莊嚴,兩臂手中恒出一切衣服、一切飲食、一切幢幡、一切傘蓋、一切音樂,乃至一切最上所須之物,利樂一切衆生,令發阿耨菩提心。」(文)
《唐譯》雲:「又得諸資具自在波羅蜜多,一切服用周遍無乏,所謂諸寶香花、幢幡、缯蓋、上妙衣服、飲食、湯藥,及諸伏藏珍玩,所須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身諸毛孔流出一切人天音樂,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衆生等安住阿耨菩提。」(文)此乃從手中自然出一切依報供具,供養諸佛,利益一切衆生,妙用不可思議。
新《華嚴》(六十五)〈明智居士章〉雲:「如諸菩薩摩诃薩成就寶手,遍覆一切十方佛國土,以自在力普雨一切資生之具,所謂雨種種色寶、種種色璎珞、種種色寶冠、種種色衣服、種種色音樂、種種色華、種種色香、種種色末香、種種色燒香、種種色寶蓋、種種色幢幡,遍滿一切衆生住處,及諸如來衆會道場,或以成熟一切衆生,或以供養一切諸佛。」又《大集經》說寶手菩薩事,如《略箋》引,此等寶手業用同今矣。
叁結歎
如是等事超諸天人
如是身業妙用、寶手業用等,實是大菩薩不可思議之妙用,非人天之所知,故雲「超諸天人」耳。
二總結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望西雲:「次明智果中,『一切法』等者,法得自在,智所成故。」
上來分科大旨依于淨影、憬興,然義寂配十地行雲雲。今謂:此總結法藏菩薩因行。《唐譯》雲:「阿難!我今已說法處菩薩本所修行。」(文)此亦總結因本所修行也。
《會疏》雲:「《如來會》亦言從此永棄世間,成無上覺,今准之,此結文即是願成作佛義也。所以者何?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發心,求世間自在之果而發願起行,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成就世自在王之果故也,言『一切法』者,即四十八願之法也。(嚴淨土、攝衆生、嚴法身法也)」
《渧記》雲:「此猶說因中所得華報,而今論正覺果上之事,何其太早計哉!凡是生處受身供佛濟世,一切事法莫不自在,故總結雲爾也,是乃因通果海,果徹因源,法藏因中所得華報故如此而已,焉可思議!所引《如來會》非法藏事,故不成例證也。」(文)
然《渧記》者,《唐譯》「生人天中尊貴」已下四事供養及身形殊妙、掌中出供具等一切皆爲法藏所化之菩薩事者恐訛矣。初「所利廣大文」明地菩薩勝德,能令無量衆生安住菩提,又令無邊菩薩起諸妙行,次「或作輪王」己下複明法藏菩薩勝德,與《魏》、《宋譯》同。然《記》者謬以爲無邊、菩薩一連文,故致此謬。若言一切皆非法藏行,結文何言「我今已說法處菩薩本所修行」耶?思之。
自下第二明彌陀所成果德有叁:一通明身土成就,(二問答之文也)二別明國土功德,(「其佛國土」已下)叁總結土德不思議。(上卷末「衆寶蓮華」已下)初通明中亦二:一正明果成,二明久近。初果成中二:阿難問,後如來決答。此初問: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爲已成佛而取滅度.爲未成佛.爲今現在.
上來應阿難願樂欲聞之情,廣說因位之願行竟,今次欲彰其願行成就感成果德,故發問明其所成果德,故初兩個問答最要也。諸譯中,《漢》、《吳》兩譯于說願前說彌陀正覺及佛名,故在此中無此問答,是約釋迦傳說故也。《唐譯》經初果成問答在于此焉,次久近問在于下光明無量佛壽命及眷屬壽命之後,因問久近,《漢》(一之十五)、《吳》(上之十五)並明光明無量,次明世王聞願受記,後明成佛久近。
又《唐譯》初佛答中具說國名、佛名、大衆圍繞說法等,今經初佛答中但明現在成佛及國名,不說其佛名,至下光明壽命願成就文方說佛名,此甚有深旨。今按:此經說相,初舉安樂名,就其國名明寶地,(其佛國土自然七寶合成爲地等)爲顯其寶地離穢土相,次說無諸山、海、惡趣、四時等,既有寶地,次應說寶樹,樹必生地故。(《觀經》次寶地觀說寶樹觀)然寶地次不說寶樹,而說光壽無量,次說聖衆無量,此寄初會聖衆無數,以顯彼國恢廓廣大淨土德相,此乃無量爲量,量功德成就也。聖衆無量次說七寶樹,此乃于寶地、寶樹中間狹說光壽無量者,此乃爲攝光壽無量佛德而歸土德,今家以光明壽命爲真佛土體者本于此文,是以高祖《真佛土卷》先舉真土體德,次引光壽兩願而成立真報佛土者,正得此經意故。《論》主本依此文攝佛德爲國德,何者?《論》中菩薩四種功德,卷收則攝于眷屬功德中,又佛八種功德,卷收則攝于主功德中,然則佛八種、菩薩四種皆悉攝歸國德,唯有國德十七種,十七句外無佛功德,亦無菩薩功德,全佛德即國德,故《論》主直就《梵本》顯經意。由此思之,諸譯中得其精髓者但此《魏譯》耳,有此義故,今立科目意亦在國土功德中明光壽兩願成就,《小經》光壽佛德攝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中,亦此意也。《會疏》等科節專就攝法身願成就明光壽願成,其意與今別,可見矣。
初問中,「阿難白佛」等者,《唐譯》雲:「世尊!彼法處菩薩成菩提者,爲過去耶?爲未來耶?爲今現在他方世界耶?」《宋譯》雲:「白世尊言:作法苾蒭爲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現在佛耶?」(文)諸譯約叁世問成否,佛答以已成現在也。
雲棲雲:「此『現在』且據釋迦當時而言,實則徹于前後,亦複後後無盡,皆名『現』雲雲。」(《略箋》)
梵響雲:「『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等,阿難先問過去竟耶者,上來所聞自在王佛既久遠故也;問爲未成佛者,聞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德行故;又論滅度者,自在王佛既滅故,大衆有不知于報佛境界故也。」(文)
今謂:阿難奉問自含二疑:一正覺成不,二成佛現不現。若不知正覺成不,則衆生往生亦不可知故;若不知現在成佛,則無由衆生歸命,故含二疑而起問也,然問中言「取滅度耶」,應佛化滅名曰「滅度」,報佛滅度名曰「菩提」,然今所問主于應佛,故雲「而取滅度」,爲將來衆生說約應身而已,世尊答意在報身,故下文雲「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乃至無邊光佛,無礙光佛。」故《宋譯》雲:「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等。」(文)祖師不見斯文,而與斯文符,驗知祖判與佛教相應,可崇仰矣!
次如來決答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刹.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明了除其所疑者惟是如來獅子吼說耳,非余說所堪,非決定說故,今科雲「如來決答」,此意也。
「今已成佛」決答前成不成之疑;「現在西方」決答前現不現之疑也。
《唐譯》雲:「佛告阿難: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彼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處比丘在彼成佛,號無量壽,今現在說法,無量菩薩及聲聞衆恭敬圍繞。」(文)
《宋譯》雲:「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文)
西方世界者,無方所中指示方所。今現在者,非叁世中說今現在,斯乃彰方便法身願意者也,故雲「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釋迦現在僅八十年,今已歸過去,彌陀現在後後無盡,更無過去,非叁世遷流現在,但對時會大衆示方便身願意而已。雲棲雲:「釋迦現在之過去,彌陀現在之現在。」此之謂也。
「西方」者指方處。鸾師對世俗君子曰:「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念力須均,如似置艸引牛,恒須系心槽枥,豈得縱放,全無所歸。」故偈雲「現在西方,去此界」等。又綽禅師曰:「娑婆與極樂境此相接,易得往生。」宗家曰:「十方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淨土高祖皆得方便法身願意,而順指方立相之教意,其揆一也。
「去此十萬億刹」者,《音義》、海東曰:「以億爲首數,至十萬,故言十萬億,若以萬爲首數,至千萬億言千萬億。」《小經梵本》曰:百千即十萬,故翻雲「十萬億」。)示其處,他經隨機說不一准,或說過二十恒沙佛土,(《請觀音經》)或說去此無數佛土,(《十住斷結經》)或雲去此過八恒河沙刹等。淨土諸經中,《漢》、《吳》兩譯雲「千億萬須彌山佛國」,《宋本》雲「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彌贊經》同之)《魏》、《唐》兩譯、《小經》同雲「十萬億佛土」,是雖似小異,其義是同。然說十萬億者,此乃釋迦一佛化境也,言一國一釋迦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故今去此娑婆界盧舍那所領,而彰彼土得證之義,故說爲十萬億刹也。
有說:「十是滿數,理實去恒河沙等世界雲雲。」此義非也,說十萬億者即是佛敕,仰信佛敕者淨土教義,何異求耶!宗家言分齊不遠者但順其佛敕,思之。
「名曰安樂」者指國名,《大阿》雲「須摩題」,《覺經》雲「須摩提」。《應音》六(十四)雲:「須摩提,應雲『須摩耶』,此譯雲『好意』,或雲『好智』。」海東雲「須摩題」者,此雲「妙樂」,是安樂國之謂也。《唐》、《宋》兩本言「極樂」,今經雲「安樂」,亦雲「安養」。《玄贊》九(十四)雲:「離危怖曰『安』,適身心曰『樂』。」(文)今涅槃名「極樂」,又曰「安養」,曰「安樂」。《維摩》(〈香積品〉)雲「一切樂莊嚴國」。《小經貝本》雲……樂……有。
二明久近,初問:
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爲迳幾時.
《唐譯》雲:「阿難白佛言:世尊!彼佛出世于今幾時,能得如是無量壽命。」(彼經在于壽命無量之後發此問)《漢》、《吳》無此問,《宋譯》亦無別問也。今經上既雲「今已成佛現在」,故乘此問其成佛已來久近也。
「迳」者,《增韻》:迳,至也、過也。《廣雅》:過也。
後如來辨定
佛言.成佛已來凡曆十劫.
(《應音》廿叁(十八)曰:「凡,扶嚴反,叁蒼數之總名也。」《廣雅》:「凡,總皆也。」)
《唐譯》雲:「佛告阿難:彼佛受生經今十劫。」(文)《漢》雲:「作佛已來凡十八劫。」(文)《吳》雲:「作佛已來凡十小劫。」(文)《宋》雲「成佛已來于今十劫」等…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