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

  第二明修广大行二:一明起行胜,(由愿起行名起行,此行与通途异,为胜。)于中亦有二,初牒前起后:

  阿难.时彼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

  (《会疏》「一向」等二句为同科。)

  《唐译》如《会疏》引。《宋译》云:「复次,阿难!时作法苾蒭对世自在王如来及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阿修罗等,发是愿已。」(文)

  《净影疏》(上五十一右)云:「上来明愿,下次明行,于中有二:一明修具,二『随生』下明报殊胜。前中一修净土行,(初至「无量德行」)二从「不生欲觉」已下修法身行。修土行中,『时彼比丘』乃至『建此愿已』牒前愿心,起于后行。」(文)

  兴亦同净影,分净土行及法身行。望西全依净影分二行,《略笺》亦同之。

  今家意摄身、摄土、摄众生相通,次下能修德行可通身、土、生,何分修土行、修身行乎!今所不从也。《会疏》不分二行者可矣,其初牒前生后科全可依也。此中,上六句牒前,「建此」等生后。

  初中,「阿难」者,具应言「佛告阿难」,近前文故略,但举对告人耳。

  「于其佛所」者,于王佛所也。

  「诸天魔梵龙神八部」者,于时会八部众中也,总别并举。魔,欲界主,梵,色界主,故别举之,括诸天。龙谓难陀跋难陀等,神谓密迹等,鬼神即八部摄,总别并举故云「天龙八部」也。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人非人,如《金光明疏》。

  「大众中」者,内四众也,「于之中」言显发愿所依处。

  「发斯弘誓,建此愿」者,净影云:「『发斯弘誓』牒前四十八愿而起后,『建斯愿已』牒前『我建超世愿』等而起后。」憬兴誓愿相反从后向前牒反顺之誓及四十八愿而起后行也。净影依文次第,憬兴就义次第,前后相反,然二师所解失文意。望西正依影傍许兴,《略笺》云「二师各据一义」,梵响、贯思并依憬师,此等诸注并不允也。

  今谓:牒上云于大众中发斯六八及重誓愿,故指六八、重誓云「发斯弘誓」,此结上也,次文承上起后,故云「建此愿已」,岂发弘誓之外耶!但结起誓愿文绮互耳,何分二句为重誓、六八愿之别乎!思之。

  二明起修,亦二:一总明,二别辨。初: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此总明修起行。(至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总明)

  「一向专志」者,此亦非常途,所云「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而专求净佛土」,如《维摩经》等说「达诸佛国土皆如虚空,而常愿庄严一切诸佛刹」,今亦如是,常游于空而不碍有,于通达诸法性,为众生故,一向专志求净佛土也。

  「庄严妙土」者,「妙」名不可思议,诸佛寂灭之境,此中自具四德,次举行果文中彰之,今摄其四德为妙土,唯是唯佛自所证境,弥陀愿智巧庄严,使十方凡圣同证入其自证境,谓之「庄严妙土」也。次开此妙土,说「恢廓广大」等,为庄严此妙而使十方众生同通入此土,永劫修万行,感成此妙土。今总明其义故,法藏菩萨志愿深广在于此二句,故云「总明」也。

  二别辨中亦二:一举行果,(净影先举净土果,兴全同)二明修因。初行果者:(《会疏》、《渧记》科云「赞所修净土」)

  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唐译》云:「发是愿已,如实安住种种功德,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文)《汉》、《吴》两本直明能修德行,略此段。《宋译》云:「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修习无量功德,庄严佛刹。」(文)此总明能修德行,可属上段也。

  如净影释,如次土广大、(初二句)土胜、(第三句)土常,(四、五句)初一句总指。

  「所修」者非「修行」之修,如「修饰」之修,言所严饰之佛国也。

  后四句约横竖示妙土不可思议。「恢廓广大」(恢,大也。廓,空也。)《论》云:「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文)「超胜独妙」者,《论》云:「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文)此二句明体量,此乃无量光明土相容受十方法界故,使凡圣契妙境者诸佛土之所无,唯此光明土,故曰「超胜独妙」。于此乎云「超诸佛刹最为精」也,所谓「妙土广大超数限」是也。

  后二句约竖无量寿世界之相,此显极乐无为涅槃界,又云「一立古今然」,又云「无衰无变湛然常」,此义也。无衰变,无为之义,彰上常然,此乃举涅槃常德摄余德也。

  有说曰:「此四句文具涅槃四德,谓恢廓广大者『我』德,超胜独妙者『净』德,建立常然者『常』德,无衰无变者『乐』德。此乃如来无上超世愿力之所庄严,名之为『真实报土』。《论注》二种力云云,《礼赞》『四十八愿庄严起』等云云。」(已上师说)

  问:菩萨所求净土分齐云何?四土、(天台)三土(华严)中何土耶?

  答:憬兴为自用土,「超胜独妙」者即土胜也,非诸菩萨境故。法位同之。玄一为应化土,所愿国土是众生所生故。望西云「两师或过或不及故」,此为他受用土意,故评两师云过(自受)、不及(应化),故释「常然」等云「三常住中凝然常,故《事赞》云『无衰无变湛然常』。」次引《密严经》及《疏》云:「诸佛他受用土于法性土,以悲愿力建立故,此净土如法性土无为,离无常过,当知凝然常住土也。若约化相,有为无漏离对治坏,故云『常然』。『无衰无变』者,以实而言,四相俱离无为土故。若约化相,简秽土耳。」

  义寂云:「于内无有饥冷等衰,于外无有水火等变。」(此应化有为常)

  法位云:「一得永常,不为三灾之所散坏,故云『无衰无变』。」此约不断常,自受用土故。(憬兴同之)

  《渧记》破云:「明凝然常住,是法相权乘之所谈,何以是解一乘常住耶?宗家所谓『湛然常』者,大异于『凝然常』之义,故《舟赞》云:『涅槃庄严处处满,见色闻香罪障除。』(文)若凝然常住不作诸法,则不可谓涅槃庄严,既云『涅槃庄严处处满』,净土所有庄严皆是无为涅槃,而诸法常相全是法身常住,故云『建立常然』,释云『湛然常』而已,若不尔,一法句二十九种广略相入如何得解乎!学者思焉。虽引《密严》及《疏》文,未得其意,彼则足以证二受不分妙境界,未会其意,引者可谓不允矣。」

  《记》者自解云:「即边无边,故说『恢廓广大』,即无边而边,故说『去此十万亿刹』,边与无边镕融无碍,故云『一乘清净无量世界』,或云『莲花藏世界』也。自受、他受不分妙境界,故称『超胜独妙』耳,若偏为自受用,或为他受用,则诸佛亦有此隔历自他报土,何足称『超胜独妙』也云云。」

  详云:破望西者的中矣,自解自他不分故为超胜独妙者未了也,超胜独妙非彰自他不分义,故设问答云云,二受不分圆融妙土诸佛亦有,何称独妙,但使凡夫知见,故称「独妙」而已。然则独妙义彰使凡夫知见,诸佛所无,而不彰自他不分之义,思之。

  梵响云:「方便法身如来愿力成就,即自受他受报身微妙难思议净国也云云。」

  今按:报者约愿力酬报称报,然其体即法性土,三种庄严即无为法身,故约愿力庄严,则法亦称报,与自他受用报天渊耳。虽法身土,与无相寂光土异,峦师「无相故无不相,相好庄严即法身」等,思之。论其自他,则峦师偈云「自利利他圆满方便巧庄严」,何言不分乎!但是不可思议佛土,故经说「微妙难思议」。

  二明修因三:一标时长,二叹人德,三列行门。此初也: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唐译》云:「修习如是菩萨行时,经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亿那由他百千劫。」(《会疏》所引脱初一句)《宋译》云:「入三摩地,历大阿僧祗劫,修菩萨行。」(文)《汉》、《吴》两本缺此段。

  嘉祥云:「此明修行久远,是非数之极名。」此释尽矣,此但明修行长远时,非指其行,其行门在下,菩萨发愿已来,以无量身数数修习。

  「于不可思议劫」,此十八数之一,(第八)「兆载」,世间数名,如《风俗通》等,举佛法极数及俗数名。更加「永」字,云「永劫」,是非数量之极名也,于其长时积植无量德行也。《会疏》「德行」二字配释下文凿矣,但是指永劫菩萨万行,何分德与行乎!思之。菩萨一切深密行法皆摄此一句也。(《要解》文)

  二叹人德: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身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影疏》:「明修行中,上『一向专志』下明净土行,(就所修佛国故)『不生欲觉』已下明法身行(就能修菩萨之行)中,初别后总,别中有四:一离烦恼,二『勇猛』下明修善法,三『远离』下明离恶业,四『弃国』下明修善法云云。」今初离恶、修善二科是也。

  又嘉祥「自下文初六度行,次供养三宝,次明出家二利」等,又依义寂,经「发斯弘誓」下至「而得自在」配十地十度之行。

  了惠依净影。峻公依嘉祥配六度行,更依《维摩》〈佛国品〉广列六度、四摄、四无量心、道品、十善等,及直心、深心、大乘心、回向心、方便等,为菩萨净国之行。初六度行(至智慧无碍文)次「无有虚伪」下直心,次「勇猛」下深心,次「专求」下大乘心,次「恭敬三宝」下回向心,次「住空无相」下方便心云云。

  今《魏译》中下行门说自行六波罗蜜等,若初「不生欲觉」等配六度,下文烦重。又《维摩》、今经彼此经说不同,何以彼「直心」等配此经乎?古来释家未尽经意。今依《唐译》云「初未曾起贪瞋及痴欲害恚想」,「初」字约人,意谓此菩萨从发誓之初,不可思议劫内不起三觉三想也。由此视之,今「不生欲觉」已下广叹法藏菩萨德,(例如《维摩》〈方便〉一品说维摩德,《大集经》〈虚空藏品〉叹虚空藏德)此非修…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