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敷而爲坐,如此中說。」(文)
《大論》叁十四(九右)曰:「聲聞經中說敷草,摩诃衍經中隨衆生所見,或有見敷草樹下,或見敷天綩綖,隨其福德多少,所見不同。複次生身佛把草樹下,法性生身佛以天衣爲坐,或勝天衣。」(文)今約摩诃衍所見,故雲敷草于樹下而坐。
問:依天臺叁藏教,佛敷草而坐,乃至圓教佛虛空爲坐,今經佛似藏教佛,豈不淺近乎?
答:此經八相明應化身儀,順五濁刹,故隨凡夫可見說。若如大菩薩,即應見尊特,道場樹亦同之。
四降魔衆有叁:一激發,二魔逼試,叁菩薩降伏。
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製以智力.皆令降伏.
初二句激發相,明欲降魔而先放大光,使魔知菩薩成道,如《會疏》二(四十二丁右)引經。
「奮」,《應音》七(十九):《廣雅》:奮,振也。鳥之奮迅,即毛起而身大故,字從(音雖)在田上。《琳音》一(十四):鄭注《禮記》:動也,《說文》翚也,郭璞雲:翚翚然飛貌也。今振大光明,勢動魔宮殿。
「大光明」者,放眉間白毫相光明也,使魔知之者,光明中說偈,告來樹下共相校也。《大方便會》四十叁雲雲。
魔者,《大論》明四種魔:煩惱、五衆、死、天子。今指天子。魔,《應音》二十二(初)曰:「莫何切,書無此字,譯人義作。梵言『魔羅』,此翻名『障』,能爲修道作障礙故。複言『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或雲『惡』者,多愛欲故。」又七(四右)雲:「言魔波旬者,訛也,正言『波卑夜』,此雲『惡』者,謂常有惡意,成就惡法也。或言『惡魔波旬』,存二音也。」
《琳音》十二(叁左):「魔鬼,上音摩,本是梵語略也,正梵音『麼(莫可反)羅』,《唐》雲『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作留難事,名爲『魔羅』,以『力』爲名。」又略去四字,又(十叁)雲:「字書本無此字,譯者變『摩』作之。」
《輔行》雲:「古譯經論『魔』字從石,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宜從鬼。」
《淨影疏》:《涅槃》說八,四種(煩惱、五陰、死、天魔)大小通說,更加無爲四倒之心(無常、苦、無我、不淨)爲八。今此所論偏降天魔,違其自行正智降之,違其利他通力伏之,故雲「智力皆令降伏」。(巳上)
「魔率官屬,而來逼試」者,次明魔逼試。(「屬」,附也,類也。「逼」,《爾雅》:迫也,《杜注》:近也。「試」:《增韻》:嘗也、探也、較也。)
《唐譯》雲:「見魔合圍,將加危害。」魔軍逼試之相如《因果》(《會疏》二)、《莊嚴》等經。(《興疏》)又《觀佛叁昧經》廣明。
《唐譯》有「見」言,與現同,示已久降伏故。如《維摩經》(〈不思議品〉)雲:「爾時,維摩诘語大迦葉言:仁者,十方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衆生,現作魔。」(文)當知如來久降竟,然爲此界邪見外道等,示現顯佛威德。今經無「現」字,然「奮大光明」二句自含其意。
《大論》五十(十四左)雲:「爾時,菩薩作是念:欲界魔王心未降伏,放眉間光,令百億魔宮暗蔽不現。魔即瞋惱,集其兵衆,來逼菩薩。菩薩降魔已,十方諸佛慶其功勳,皆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文)可准解矣。
「製以智力,皆令降伏」者,後正明降伏魔衆。《唐譯》雲:「菩薩以定惠力,降伏魔怨。」(文)今經舉惠攝定,定者慈心叁昧也,力者神力,故知定惠以降伏魔也。淨影雲:「違自行正智降之,違其利他通力伏之,故雲智力令皆降伏。」(文)
五成正覺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正明成道,其相諸注引經可見。(成道有五,中前四科皆此之前方便)
依《因果經》,惡魔退散,菩薩心淨湛然,爾時,菩薩正于二月七日夜,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真谛,于諸法中禅定自在,悉知過去所造善惡,即于衆生起大悲心,思惟衆生輪回無救者,至初夜盡。既至中夜,即得天眼,觀察世間,皆悉徹見,如明鏡睹面像,見諸衆生種類無量,此死生彼,隨善惡行,受苦樂報。觀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苦樂,此時菩薩以天眼力觀察五道,而自思惟,叁界之中無有一樂,至中夜盡。至第叁夜,逆順觀十二緣,知衆生生之本滅。第叁夜分破無明,明星出時,得智慧光,斷習障,圓滿成就一切智。
《大論》五十雲:「菩薩降魔已,十方諸佛慶其功勳,皆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是時十地所得功能變爲佛法,斷一切煩惱習,得無礙解脫,具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無量無邊諸佛法。」(文)
「得微妙法」者,淨影雲:「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興雲:「不可唯言得理成正覺,今微妙法者,即攝所證果德悉盡之言雲雲。」理者,所謂諸法實相之道,佛證得此道,故成正覺,何妨之有焉!今謂:佛所得之道,微妙難思議,由之成最正覺。此句攝《華嚴》始成正覺。
《法華》〈方便品〉雲:「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于叁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文)
《刊定記》一曰:「權得曰『成』,至極名『最』,離倒名『正』,開悟名『覺』。」
第七轉*輪相有二:一請法,二記說。初請法者:
釋梵祈勸.請轉*輪.
《唐譯》雲:「梵王勸請,轉于*輪。」今經舉釋、梵攝余,《唐本》唯舉梵王請,請主故。
《法華》雲:「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余諸天衆,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輪。」(文)
《大論》七(六)雲:「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後,五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衆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爲諸衆生初轉*輪。佛時默然受請,到波羅奈鹿林中轉*輪。此中雖有多請,梵王有賢劫千佛請法誓願,故偏舉。」
《大寶積經》〈密釋金剛力士會〉第九(八紙)說梵王請法發願雲雲。帝釋是欲主,故舉之。
今舉二攝余。(《寶積》九曰:勇群輪王正位,第二子法念曰:諸仁(千子)成佛,當作梵天勸轉輪。《寶積經》雲:「佛告寂意菩薩曰:過去無量劫,勳寶錦淨王如來時,有轉輪聖王,名『勇群王』,千子具足,又有二夫人,一名『不行步』,二名『無虛損』,有二孩童,一名『法意』,一名『法念』,自然現前,法念童坐不行步夫人膝上,法意童坐無虛損夫人膝上,異口同音說偈雲雲。」)
「轉*輪」者,《法華文句》雲:「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輪』。」(文)
《探玄記》叁(廿五)曰:「法是軌持義,通有四種:謂教、理、行、果。輪是所成義,亦有四:一圓滿之義,以離缺減故;二是具德義,以毂輻辋等悉是皆具故;叁有用義,謂摧輾惑障故;四轉動之義,謂從此向彼,即從佛至衆生,亦從彼向此,即從衆生至佛果,故法即是輪,故持業釋也。又輪是喻,況如聖王輪寶,即法之輪,依主釋。」(文)
《轉*輪優婆提舍》(七紙):以何義故名*輪?法體是輪,故名「*輪」。如世間銅體是瓶,故名銅瓶。叁十七菩提分法是法體也,何名輪?摧破一切煩惱,故名「輪」。請法所由出《大論》第七(五左已下),如《會疏》叁初(初丁)略抄。
問:佛成道後,經幾時節而說法耶?
答:經論異說,《出曜》、《方等》、《大莊嚴經》迳七七日,《因果》、《法華》同叁七日,《大論》說五十日,《四分律》雲六七日,《五分律》雲八七日,《毗婆沙》雲四月,《十二遊經》雲一年。有如是等諸部異說,見別不同,不須和會。若依寶師,有多會釋,可往見。
《興疏》依《莊嚴經》,(《出曜》亦同)謂初七入定,(住喜悅定,觀菩提樹,居此除諸苦故)二七經行,(大千爲限)叁七觀樹,(此處得大覺故)四七經行,(此時魔勸滅,魔女障礙遂悔罪複本)五七住目真鄰陀龍宮(龍神守護),六七住尼俱陀樹下,近尼連河,有多外道皆來慰問,七七住多演林中,觀衆生四苦所逼,時商主供養,(北天竺兄弟二人)四王供缽,而後入定,觀世思惟:吾法甚深,不可說,若梵來請即說。時螺髻梵王知如來默然之旨,與無量梵衆來請說法。(多有衆生堪悟入深法)佛默,梵王亦知默然之旨,與釋天及阿迦尼吒天,于夜分中至多演林禮繞,釋天請法,佛默,大梵重請,佛說二偈:我證逆流道,甚深難可見。盲者莫能見,故默不說。世間諸衆生,著彼五塵境,不能解我法,是故今默然。梵、釋聞已憂惱,忽然不現,複于一時,梵王歎摩伽陀國諸外道封著邪見,唯願說法令聞,時世雄佛眼觀衆生上中下叁根、叁聚,爲梵王許說,一切世間天人等有淨信者,聽受如是法,梵王喜去,神唱言:如來今受梵王勸請,于一念之頃,虛空神聞展轉到色究竟天等雲雲。(略抄)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