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如所应.现五浊刹.
六年苦行相如《会疏》(三十二右)引诸文。(初至跋伽仙人住处,问答仙人,所行不免苦。次所教行北阿罗逻仙人处,路于般荼婆山岩上,端坐思惟,而后至仙人处,教修四禅定,得无想报,又得非想非非想处,为究竟解脱问答云云。次至迦兰住处,问答亦复如是,后至伽阇山苦行林中,思惟苦行六年,如《庄严经》)苦行处者,优楼频螺池侧于尼连禅河,至一静处思惟。《西域记》八云:目支邻陀龙池,东林有毕钵罗树,于是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米麦,经行往来,攀树后起处。
何以故行苦行?《庄严经》云:「我今出于五浊恶世,见彼下劣众生诸外道等,修诸苦行,我今为欲摧伏外道等」。又《方便会》为调伏诸外道,故六年苦行。又《华严十事》中云「为随顺五浊世界众生故」,今经亦此义也。
《大论》三十八(二十一左)云:「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等。此乃与《十事》中第八「为显菩萨殊胜行故」同焉。《大论》次文云:「有外道苦行者,或三月、半年、一岁,无能六年日食一麻一米者,诸外道谓此为苦行之极,于是信受,皆入正道。」(文)
「行如所应」者,异解纷耘。
《祥疏》云:「六年下明学道,先示同邪道,故云『勤苦六年』。『行如所应』者,行是因,所应是果,果应因行,故云『所应』。」(文)此解不然,若果应因行者,可言「行如能应」,「所」字难消,又修非道,岂可求邪果乎?
净影云:「勤苦六年,先同其邪,行如所应,翻邪学正道,是其所应修学,顺而行之。」(文)憬兴斥云:「若尔,此文应属成道,如何自许是出家相。自义顺《瑜伽》,菩萨虽复修诸苦行,即趣正行之方便,故云『行如所应』。」此亦于义不分明也。
《略笺》云:「其所修行,既应真理,将发惠明,故云『如』也,未至成道,故不言正应也。」
贯思议云:端坐六年,一心念安般,修六妙门,顺古佛之法,故言「行如所应」云云。
《梵响》有二义:一约示现,行无所有处即得,行非非想处即得;(顺上文解)二约内证,表修苦行里自合真行大悲行,所应苦恼众生。(顺下文解)
后解依《会疏》,《会疏》云:「准《唐译》,正是苦行所以也。彼文云:六年苦行,能于五浊刹中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行』谓苦行,『如』谓应同义,『所应』者,是指外道仙人等也,谓六年苦行实非为己身,正是应同愚痴外道、诸天人等,为调伏彼等故也云云。」此义为好。
有师云:以新本考之,「现五浊刹」一句应属上段,而为苦行之所以,言能于五浊刹作斯示现故,是正立苦行因由耳。古注释摄下恐未可也。不尔,「行如所应」句最为难解。
六成道相有五:一净身垢,二趣道场,三坐树下,四降魔众,五成正觉。初净垢者:
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
《唐本》云:「顺世间故,浴尼连河。」(文)先作六年苦行,而身形消瘦,有如枯木,更无所得,故思惟起至尼连河洗浴尘垢,此顺世间,故示有尘垢。菩萨身本来清净,何垢之有?
「金流」者,即尼连河,净影云「金沙河」,河底有金沙故乎。《应音》第二云「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剌拏伐底河」。「剌拏」此译云「金」,「伐底」此言「有」,名为「有金河」。《说文》:濯发曰「沐」,洗身曰「浴」。《祥疏》云:「先既因六年苦行无所得,形清体缩,故入金流洗之也。又以表理,明必以定慧之水断除结使也。」
「天按树枝,得攀出池」者,祥云:「为示体弱,故须攀枝,又表接物机也。」(文)《因果经》云:「洗浴既毕,身体羸瘠,不能自出,天神来下(《庄严》名阿斯那树神),为案树枝,得攀(引也)出池。」《会疏》(三十六左)引用《庄严经》云:「入池澡浴,时魔波旬变其池岸,极令高峻,池边有树,名阿斯那,树神按枝令低,菩萨攀枝得上池岸。」(文)兴依此故云「按枝即池岸树」。(文)
然《因果经》沐浴出池后受难陀波罗之乳糜。(于彼林外有一牧牛女,名难陀波罗。时净居天来下劝供养,地中自然出千叶莲花,上有乳糜,以奉上太子,即受之已,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庄严经》前受善生女之乳糜,而后入尼连河而浴。又《庄严经》前后有入池,初处一方石,浣苦行弊衣已,入池澡浴,出池,树下自纳故衣,净居天子上应量衣,菩萨受之,入村乞食。后受善生女乳糜,往尼连河,置钵岸上,剃发入河而浴,浴竟,坐宝座,食彼乳糜。《因果经》但有初澡浴。然彼经初说为洗衣入沐,出池后唯说沐浴受糜。今经说沐浴出池,前后互举。
《唐译》云「浴尼连河,趣道场」,故此菩萨澡浴已竟复受乳味,身色光净,往诣道场也。乳糜者,糜,碎也,屑也。
《庄严经》云:「聚千牛而揲其乳,七度煎煮,唯取其上极精纯者,因香粳米煮以为糜云云。」《会疏》二(卅七左)明所以者,《方便会》曰云云。
二趣道场
灵禽翼从.往诣道场.
「灵」谓神灵,「禽」者鸟兽之总名。(白虎通)《尔雅》云:「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曰『兽』。」
「翼从」者,《苑音》二(十二)云:「孔安国注《书》云:翼,辅也。《毛传》曰:翼,敬也。」《麟音》、《增韵》:恭也,从,随也,《尔雅》:从,重也,恭敬随从云「从」也。
《经》曰:「菩萨澡浴身体,复食乳糜,身色光泽,往诣道场。尔时亦有五百青雀飞腾虚空,右绕菩萨,杂色瑞云及以香风而随映拂。」(《本起经》、《因果经》)净影依之故云「如经中说,五百青雀随从佛后名『禽翼从』,此皆神鸟故曰『灵禽』。」不但五百青雀,《庄严经》云:「复有无量象、马、牛等围绕菩萨,发声哮吼,其音和畅,又有无量鹦鹉、舍利、拘枳罗鸟、迦陵频伽、凫雁、鸳鸯、孔雀、翡翠,共命诸鸟,翱翔围绕,出和音。」《兴疏》据之,如具引文。
《唐译》无「灵禽」句,但云龙王迎赞诸菩萨众,右绕称扬菩萨。祥云:「灵禽翼从表德被禽鱼,吉祥感征明德被人天。」兴云:「灵禽者表同行眷属云云。」此依《华严》〈离世间品〉十种第三云:「宿世同行菩萨悉来云集,以种种庄严具恭敬供养。」(《会疏》二(四十左)引)由此言之,或云五百青雀,或菩萨围绕,但是宿世同行菩萨,所见不同耳。
往诣之相如《大庄严经》。(《会疏》三十八丁引)
「道场」者,摩竭陀国菩提树下成佛道之灵场也。《说文》云:「治谷田也,从土易声。」什注《维摩》云:「佛所座处,于中成道,故云『道场』。」《维摩义记》二末(廿五):「菩提果德名之为『道』,『场』者,是其处之别称,如治谷处名为『谷场』,治麦之处名为『麦场』等。」《探玄》二曰:「得道之处名道场,依主释。亦如世谷场,简去粃而择取真实,此中亦尔,灭惑成德,亦得道即场,故持业。」
《西域记》云:「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大地震动,犹不倾摇。」
三坐树下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会疏》(三十九右)引《因果经》,《兴疏》引《大庄严》大同,可见。盖《本行集》、《大庄严》以「吉祥」为化人刈草人名。
《观佛三昧经》为草名,《经》上(十八)云:「佛告大王,如我去伽耶城不远,诣阿输陀树,吉安天子等百千天子皆作是念:菩萨若于此坐,必须座具,我今应献天草。作是念已,即把天草,清净柔软,名曰『吉祥』,菩萨受已,铺地而坐。」(文)
然名「吉安」,或名「吉利」(《本行集》),或云「吉祥」,同是人名,今经亦同之。《苑音》一曰:《尚书传》云:吉,善也。杜注《左传》曰:祥者,吉凶之先兆也,言刈草人自称「吉祥」。献草税决定正觉之先兆,故草亦名「吉祥」。又吉祥之所献,故亦名「吉祥草」,无违也。
「感」,《说文》:动人心,《广韵》:动也,《增韵》:感,应格也。
「征」者,《琳音》一云:杜注《左传》云:验也,《说文》:象也。案事有象可验曰「征」,从壬从微省。
净影云:「初感吉祥,而为征瑞,其吉祥者,是刈草人,经中亦名为『吉安』也,安、祥义同。佛将成道,感见此人而为征瑞,知己定当成吉祥果,是故名为『吉祥感征』。即以此人表(明也,彰也,著外云「表」。)己所成功果福祚(「祚」,禄也,福也,祥也,报也。),是故名为『表彰功祚』。」《兴疏》亦同之。
「哀受施草」者,祥云:「表物献微情乃至草薄之物,无不哀受故,受草而敷之而坐也。」(文)佛心哀吉祥之情实,受其施草也。
「敷佛树下」者,佛取草而自敷布菩提树下也。
《唐译》云:「尔时,受草自敷菩提树下,结跏跌坐。」(文)佛在树下成佛名「佛树」,亦说为「道树」,亦名「菩提树」。(《维摩义记》一(四十四))
《西域记》曰:「毕钵罗之树,佛在世高数百尺,数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座其下成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文)
「跏趺而坐」者,《应音》七(二右)云:跏趺,古遐切,《尔雅》:加,重也,今取其义,则交足坐也,结交趺坐是也。经文作「跏」,文字所无等。《琳音》八(十左)云:「跏趺,上音加,下音夫,皆俗字也,正体作『加跗』。」郑注《仪礼》云:「跗,足上也。」顾野王曰「足面上也」。按《金刚顶》等,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云云。今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也。
净影云:「盖乃随人见闻不同,若论菩萨见佛,如来从金刚际起金刚坐上至道场处之成佛,如《涅槃说》。凡夫二乘唯见如来吉安取草…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