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友篇 第一章 人的本分

  佛教聖典(道友篇)—關世謙居士譯

  道友篇

  第一章 人的本分

  第一節 出家生活

  (一)想要做我的弟子,必須舍離家庭、舍離世間、舍離財富。必須舍棄所有的一切,才能做我的繼承者,亦稱爲出家僧。

  —巴利本本事經一○○·中部一·叁·法嗣經

  譬如說,有人扯著我的衣襟,跟隨在後面,踩著我的腳印,亦步亦趨,但是心被欲望所迷亂,這樣的人離我很遠。又如雖具出家僧的形象,但他從未聽過教法;未見過教法之人,亦從未見過我。

  譬如離開我何止幾千裏,其心平正而安靜,且又遠離欲望,這樣的人,猶如在我身邊。何以故?因爲他已接觸到教法;接觸到教法的人,就等于見到了我。

  —巴利本本事經九二

  (二)出家弟子,必須以下列四項條件作爲生活基准:

  一者,必須用舊布縫綴起來做衣服。二者,必須靠托缽得來的食物過活。叁者,必須以樹下或石上作住宿。四者,須用腐尿藥來作藥。

  手持盛食物的容器,去挨戶乞討,稱爲乞食行。這樣做並非被人所脅迫,亦非出于別人的誘騙或欺淩,只相信這是爲了免于社會上的一切苦惱,而遠離迷惑的教法之一。

  能如此地出家,但不能遠離欲望,心被嗔恨所擾亂,也守不住五官的門戶,那確實是沒志氣的人。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叁○

  (叁)相信自己出了家,如或經人問起,自己也答說出了家,這樣的人必須做到下述事實:

  “我必須遵守出家人所應做的一切。謹以此出家的誠意,凡是布施與我的人,必將獲致大的幸福,同時也達成我自身出家的目的。”

  究竟出家人必須應做的事體是甚麼呢?那是:具有慚和愧,使身、口、意叁種行爲的生活清淨化。嚴守五官的大門,勿使心被享樂所挾製。此外,不可以稱贊自己而毀罵別人,更不可以懈怠得總想睡懶覺。

  日落黃昏之際,須靜坐或步行;夜半時分,右脅在下而臥,兩腳重疊,靜靜地思慮白晝所做的一切,安祥地入眠。拂曉即起,靜坐或步行。

  在行住坐臥中,經常處心必須正當。選擇一個甯靜之處設座,身心均須正直,心中遠離貪婪、嗔恨、愚癡、睡眠、心神不定、悔恨、疑惑,致心于清淨之境。

  在這種情況下,心意使之集中而得定功,卓越的智慧由之而起,斷除一切煩惱,專心一意趨向覺悟。

  —巴利本中部四·叁九·馬邑大經

  (四)如果以出家之身,仍然不舍貪婪,不離嗔恨、怨怒、嫉妒、自大傲慢、欺騙等,一幹過失都覆藏起來而又不停止,就像衣襟裏包藏著兩刃之劍一樣的危險。

  穿著僧衣,還不能算是出家,托缽也不能就算出家,誦經也不能算是出家;那只能說是具有出家的形象罷了,事實不過如此而已!

  只把外形整理妥當,還不能祛除煩惱,就像給嬰兒穿上僧衣,依然不能稱他是出家人。

  能具有血可涸、骨可碎的決心,加倍努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奮發精進,最後終于達到了出家目的。如此作爲,才能成就出家的清高行持。

  —巴利本中部四·四○·馬邑小經

  (五)出家之道,另外還有一項,就是傳播教法。向一切人演說教法,能使沈眠的人覺醒起來,使邪見之人觀念正確,不惜身命,去推廣教法。

  —法華經第一九·法師品

  但是,演說教法,事亦不易,必須以演說教法爲職志,而且又須穿佛之衣、坐佛之座、入佛之室以演說。

  穿佛之衣,須具有柔和忍耐心;坐佛之座,須視一切事物當體皆空,不取執著;入佛之室,對一切人,都必狽抱著大慈悲心。

  —法華經第一九·法師品

  (六)此外,發心演說教法的人,必須將心注意到下面的四件事:一者,關于此身之所行;二者,關于出言的遣詞用字;叁者,關于願望和乞求;四者,關于大悲心。

  第一,演說教法的人,處心于忍耐大地,柔和而不粗野,視一切皆空,不起善惡的衡量,亦不應有執著的想法,致心于安穩之境,身之所行,必須溫文有禮。

  第二,心中必須作種種的准備,以期因應各種不同的對象及環境。不要接近有權勢或生活靡爛的人,更不可接近異性。找個甯靜的處所修心,思惟由一切因緣所生起的道理,用以安定心意,不欺诳人、不輕蔑人、不講別人的壞話。

  第叁、經常保持自心的安定,對佛猶作慈父想,對同修道友作師長想,對一切人起平等大悲想,而向他們演說教法。

  第四,發揮與佛同等的慈悲心,對不知修道的人們,發願必須使他們都能有聽聞教法的機會,然後依願努力,以求實現。

  —華嚴經第一四·安樂行品

  第二節 信徒之道

  (一)相信佛教的人,如前所述,就是相信叁寶:佛、教法、僧團。因此,信仰佛教的人,對于佛、教法、僧團抱持顛撲不破的信仰,守持教法中製定信徒應守的戒律。

  在家人的戒律包括:不取物命、不竊盜、不行邪惡的愛欲、不說謊、不飲酒。

  —巴利本相應部五五·叁七

  在家人信仰叁寶和守持在家的戒律,並且希望別人亦同樣能得到如此的信仰和戒律。努力促成親戚、朋友與相識之間,互爲同修的道友。這樣做,期能同浴于佛陀慈悲光中。

  —巴利本相應部叁·七五

  對叁寶深具信仰,守持在家戒律,爲求得到覺悟,雖然生活于在家的天倫環境中,亦必須不被情愛所系縛。

  —巴利本相應部五五·叁七

  父母至親,到頭來終須一別,家族亦有離散的一天,就連這世界也有消殒之期。不要把心念系縛在必須分別、必須離去的事物上,要將心寄托在無所別離的涅槃之境上。

  —巴利本相應部五五·五四

  (二)聆聽佛的教法,信心深厚,如不退失,自然充滿歡喜與和氣。達到這番境地,任何事體都嶄露曙光,呈現喜悅。

  他的心能清淨而柔和,經常忍辱持重,凡事與人無爭、不惱害于人。因爲心中以佛、教法、僧團爲念,自然欣喜而和氣,到處都能顯露光明。

  由信仰而與佛爲一體,處事不先作“我”想,當然亦不含“我有”的蓄意,從而日常生活中即無顧慮,自然亦無厭煩于外來的毀謗。

  相信可以往生佛國,故而死亦無所畏懼。相信教法的真實與尊貴,縱在人多衆廣的場合出現,都可以從容講述自己信仰的過程,而一無顧忌。

  又以慈悲爲心之本,故對一切人皆示友善,沒有厭惡想,心正而清淨,進而修學一切善行。

  不論處身于順境或逆境,信仰與日俱增,心懷慚愧以尊敬教法。說得出就做得到,做得到的才說出口,言與行力求一致。以光明的智慧,看清一切,心如泰山般不動不搖,願求覺悟之道,日益進步。

  並且,不論遭遇任何變故,都以佛心爲自心的向導。在濁世中的人類,與被汙染的人相交往,竭盡所能,使他們轉向善道。

  —華嚴經第二二·十地品

  (叁)因此,任何人都必須先求願自己能得聞教法。

  任何人都要具有“進入燃燒的火中,以期得到教法”的決心。

  進入充滿火焰的世界以聞佛名,才是真實的救度人類。

  如此地自己得到教法,並且遍行布施,尊敬應該敬重的人,服務值得效勞的人,以深切的慈悲心接近人類。自私自利和任性地爲所欲爲,都不是修道的人所當行。

  既然得聞教法、信仰教法,不再羨慕別人,亦不爲別人所蠱惑。事不幹己,不必去操心,別人的作爲也不必擺在心上,萬事都莫如修心最重要。

  不信佛的人,只管憂慮自己的一切,心量狹小,總是小器應事。但是信佛之人,相信潛在力量、潛在的大悲力,因而自然心意開闊,處變不驚。

  —大般涅槃經

  (四)聆聞教法的人,本應視此身是無常、視爲聚苦的根本、視爲罪惡的淵薮,故而不執著此身。

  但是又須珍重此身,不可絲毫大意,蓋即防範此身貪圖享樂,使令轉趨覺道,進而傳播正教以至永世。

  如果不能調身若此,則無法圓滿達成生命本具的旨趨,因而也就無從依教身體力行,更談不到推廣教法以傳後世。

  想要渡河的人,一定要看顧好筏子;要想去旅行的人,必須把馬匹照顧好。是故,聆聞教法的人,一定要調身自重。

  准此,信佛的人,穿著衣物,應該不以虛榮爲目的;但能遮羞防禦寒暑,使命已經算達到了。

  攝取食物也不可只爲嗜欲,而是爲滋養身體以修持教法,從而得能以之敷演教法。

  住家也是同樣情形,不爲此身的舒適或炫耀豪華。應該校正的觀念是:爲了住覺悟之家、防煩惱之賊、避邪教的風雨。

  一切都能如此思考,則萬事都不爲自身著想,對人又不作驕傲想,只一心爲覺悟、爲教法,一切爲別人設想。

  職此,即使居家與家人共住,其心又何曾片刻離教?以慈悲心與家人相聚,以種種方式,曉喻他們處世的道理所在。

  (五)在佛教教團中的在家者,平時要用種種的心行以侍奉父母、愛護家人、照顧自己,以及供奉于佛。

  侍奉父母時,盡一切供養,使其猶如得到永遠的平安;與妻子兒女共聚,必須懷有逃脫牢獄系縛的想法。

  聽音樂時,須作得聞教法之樂的想法;靜居在室時,須有進入賢者之境、離開汙穢的想法。

  當施惠與人時,作舍盡一切、丟卻貪心的想法。衆人集聚時,作諸佛聚會的想法。當遭遇災變時,求願能得到不爲任何事動搖其心。

  當歸依佛時,求願與人類同能領會至高的覺道,生起求道的心。

  當歸依教法時,求願與人類同能深入教法的寶藏,得到如大海般的智慧。

  當歸依僧團時,求願與人類同能領導大衆,祛除一切障礙。

  此外,當穿著衣服時,不要忘記是爲了善根和慚愧,故而穿用。

  當大小便溺時,求願能祛掉心中的貪嗔、愚癡和汙穢。

  見到一步步升高的道路,應該作礬登無上覺道、超脫迷惘世界的想法。

  看見走入低下的路途,求願能安祥謙遜地進入教法的深處。

  當見到橋梁時,求願以教法作橋梁,救度人類。

  見到憂愁悲傷的人,就該生起世事一切都是變遷無常的心。

  見到沈湎于欲樂中的人,求願趕快離開如幻的生活,得到真實的覺悟。

  一旦得到美味的食物,求願應知節儉,能少欲而遠離執著。如果得到的是粗劣食物,亦當求願永久遠離世間的欲樂。

  當盛夏酷暑時,須求願遠離煩惱之熱,尋味洧涼的覺悟;當嚴冬酷寒時,求願能得到佛陀的大悲溫暖。

  當誦經時,須求願護持一切教法,永不忘記。

  思佛、念佛,尤願得到如佛的智慧眼。

  當夜眠時,求願身口意停止作爲,心得清淨;清晨覺醒,求願覺悟一切,任何事省察不爽。

  —華嚴經第七·淨行品

  (六)信佛的人,了解一切事物本體皆空的教法,對于社會和人際間種種事體,不予輕視,當體都能接受,而求達覺悟之路。

  人世間的事體是迷惘而乏味的,覺悟的世界是殊勝的,兩者並不各自分開。其實,世間的一切變故中,都具有覺悟的意味在內。

  被無明蒙蔽的眼,所見的世間是乏味而顛倒的;但光明智慧之眼所見的,當下就是覺悟的世界。

  事物的乏味和具有意義,並不是兩碼事,善與惡亦非不同的別體,硬把它一分爲二的,則是人們的心機罷了。

  撇開心機用事,以智慧之光照注事物,一切都具有殊勝的意義在其中。

  —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

  (七)信佛之人,必須如此地信奉于佛。並以信仰心體驗世事的鄭重,亦以同樣的心情謙虛此身,以幫助別人。

  因此,信仰佛教的人必須心無驕傲、心懷謙虛,發心幫助別人。既如大地之運載萬物,而心中卻了無助人之想;內心忍受一切苦趣,而又無驕傲之意,從而興起惠施一切苦惱大衆以慈善的心意。

  以憐憫一切苦惱大衆的心,培養能對待一切人均如母親般的慈心,從而敬重一切人猶如父母。尊崇信仰佛教的人,假如想惹起千百人的怨恨、敵視乃至蓄意加害,都無法如願以遂。這正如再劇烈的毒素,投之入海,都無法將大海的水汙染。

  —華嚴經第二一·金剛幢菩薩十回向品

  (八)信仰佛教的人,當你回顧已往,方自慶喜這顆信佛的心,乃由佛力所成,更應該感謝佛陀所恩賜。

  我們曉得在煩惱的泥淖中,雖然找不出信心的種子,但泥淖中如果種下佛的慈悲,生出信佛之心,該是極明顯的事。

  一如前述,按道理在耶爛陀林中,是發不出栴檀木的樹芽;一如在煩惱的胸懷中,信佛的種子不會生芽的道理一樣。

  但是,我們要知道:在煩惱的胸中,目前已經發了芽,而且開出歡喜之花,可是它的根卻滋生在佛的胸懷中。

  信佛之人,如果也湧現“我”的想法時,將由貪、嗔、愚癡的心中去嫉妒別人、憤恨別人、憎惡別人、甚至損害別人。但是一旦歸依了佛,仍如上述情形以事奉佛,誠可謂之不可思議。

  —大般涅槃經

  

《道友篇 第一章 人的本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