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友篇 第二章 生活的指南

  第二章 生活的指南

  第一節 幸福的家庭

  (一)人不知災禍的發生是由內在的,如果認爲是從東、西各處而來者,那是愚癡的。不曉得修持內行,一心只顧回避于外來的災禍,這是錯誤的。

  清晨早起、漱口、洗臉,然後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認爲已經封住災禍的來路,進而求願整天的平安,這是一般世俗人的作爲。

  但是,在佛的教法上,卻與此不同,面對正當真理的六方,表示尊敬;行持高尚的道德,便可防止災禍。

  守護六方,首先必須祛除四種汙垢的行爲、遏止四種惡心、堵塞傾家蕩産的六種出路。

  四種汙垢的行爲是:殺生、偷盜、邪惡的愛欲和虛謊。

  四種惡心是:貪、嗔、愚癡和恐懼。

  六種傾家蕩産的來路是:酗酒而不誠實、深夜冶遊、沈迷音樂和戲劇、嗜賭、結交惡友,以及怠忽職守。

  把這四種汙垢的行爲祛除,遏止了四種惡心,堵塞住傾家蕩産的六種出路,才是真實的禮拜六方。

  真正的六方道理是甚麼呢?東是父子之道、南是師徒之道、西是夫妻之道、北是朋友之道、下是主仆之道、上是信仰佛法者的道理。

  首先,須守持東方的父子之道。兒女對待父母,有五件事要遵行:侍候父母、助理家事、尊重門風、守護産業、父母殁後須虔誠祭祀。

  針對上項事實,父母對于兒女,亦複五事是期:止惡、進善、施教、主持婚嫁、善理家業。相互之間如能遵守五項事體,家庭自然和諧,相處融洽。

  其次,南方是師生之道。弟子對師長應該:起座相迎,好自服侍,率直從命,供養不怠,謹慎受教。

  與此相對,爲師者對待弟子亦必須:自身正,然後以教弟子,盡一己所學傾囊相傳授,言詞要正當,教誨須正派,時而稱名嘉獎以示鼓勵,護念其行止起居。

  師生之間,如能在這種原則下相互體念,必致和睦相處。

  再次,西方是夫妻之道。丈夫對妻子須以尊重、忠誠、體諒相對待,把家事付托給她,並須適時給予相當的裝飾。妻對丈夫,則應該把家務治理得井然有序,對待傭人亦應適當量力差遣,守婦道,不浪費丈夫辛苦賺來的金錢,家事不勞丈夫操心。如此夫婦生活才能敦睦盡倫,不起任何爭執。

  複次,北方是朋友之道。對方或有需要,盡量相助使其稱意,講話態度要誠懇,斟酌利益行事,經常以溫和的言詞體諒對方。

  同時尚須留意于朋友,不可任其墮落惡流之中。萬一見有不軌的傾向,應積極設法爲其確保資産,並在他憂心時,作爲他談話的對象。當他一旦發生不幸,即應適時伸出援助之手,必要時並可爲其代養妻子以盡義行。朋友間能如此信守美德,相互雙方都有幸福。

  又次,下方是主仆之道。雇主對傭人須守持下述五項:衡量他的力量委以職事、給與較厚的報酬、患病時懇切予以照顧、偶爾亦以禮物相饋贈、時常給予休息的機會。

  針對這些,傭人對雇主,亦須以五種心相奉侍:清晨須比主人早起、夜晚要比主人晚睡、凡事均須真誠相待、善盡職責、留心于不可損傷主人的名譽。這樣一來,主仆之間才不致産生糾葛,常保和氣。

  信仰佛教者所必當走的路徑,必須使佛的教法進入任何家庭,並且讓接受教法的人對于法師都須身口意情意殷切,誠懇地迎請。領會到的教誨,必須信守,而且要供養無缺。

  針對這些,特別是演說佛法的法師,必須深解教義,遠離惡行,進修善業,經常演說道法,與人相處尤須和氣敦睦。這樣做才能成爲家庭的教養中心,進而保持成長。

  明了禮拜六方的道理,並不是狹義的禮拜六方的方位,期以避免外來的災禍;而是積極地堅守爲人的六方,先自遏止發生于內部的災禍。

  (二)爲人必須審慎地辨明:值得親近的朋友和不可接近的朋友。

  不可接近的朋友是:貪心重的人、巧言令色的人、阿谀谄媚的人、揮霍無度的人。

  值得親近的朋友是:真正可以相扶持的人、苦樂與共的人、不吝惜忠告的人、同情心深厚的人。

  給與誠摯的關切,暗中寄以懷念,災難時相慰藉,緊急時挺身相助,不揭發隱私,經常引導走向正當的途徑,這才是值得親近的朋友。

  雖說結交這樣的朋友不太容易,但是,自己居心必須成爲這樣的友人。善良的人,由于行爲所致,其在世間亦如太陽般的輝煌。

  —六方禮經

  (叁)父母的深恩,任你再努力都無法盡報。譬如:在百年之間,右肩擔父、左肩擔母而行,總也無法報答。

  又如在百年中間,日夜以香水爲父母洗浴身體,盡心于一切孝養,即使讓父母升上王位,甚至再奮勉努力,讓父母樂享榮華富貴,依然還是報答不了如山的重恩。

  但是,如果能引導父母信仰佛的教法,舍邪而趨向正道、摒除貪心而好樂惠施,這才是真正報答父母的恩德,況且還有更超脫的收獲。

  孝敬父母,使家庭充滿和樂,就是佛菩薩投宿之家。

  —巴利本增支部二·四

  (四)家庭是心與心接觸最相近的地方,如能和睦相親,無可諱言,將有如花園的美勝。但是,心與心一旦失去調和,軒然大波登時湧起,因而導致家庭破裂亦屬常事。

  這樣情形,姑且不談別人的種種,首先必須堅守自心,步向應行的正道。

  —巴利本增支部叁·叁一

  (五)從前,有位信仰深厚的青年,父親早逝,母子倆相依爲命地過活,後來娶了新媳婦後,就成了叁個人的家庭。

  剛開始還能過著和睦相處的美滿生活,後來由于一點偶發的小事,婆媳之間便發生龃龉,于是家庭起了風波,而不得收場,終于母親離開了小倆口易地而居。

  在與母親分居之後不久,年輕媳婦生下一個男孩。“跟婆婆在一起,她每天喋喋不休地啰嗦,總也沒有甚麼吉慶事,如今分居了,所以吉慶事也發生了。”媳婦的這番閑言,很快便傳聞到孤寂獨居的婆婆耳裏。

  婆婆登時震怒叫屈:“真是世界上沒有真理了!把母親趕出門,還說是吉慶事,世界莫非是顛倒了。”

  婆婆嚷喊著:“現在還不爲正義舉喪,更待何時!”說著,氣籲籲像瘋狂似地奔向墓場。

  有位天神曉得了這件事,現身在這婆婆的面前,問明緣由,多方勸解,但是總是無法平息她的怨憤。

  神決然說:“既然你沒辦法釋懷于心,那麼這樣好了:我索性把這可恨的媳婦和孫子一起燒死,總行了吧!”。

  神的話使她驟然吃驚,愧疚于自心的過失而萌起歉意,轉而乞求饒赦孫兒和媳婦的性命。兒子和媳婦亦于此時,爲以往的誤會而深具悔省,乃去探望母親,在走向墓場的中途相遇。神爲她們婆媳和解,終于恢複了家庭的和諧。

  自身不失于正,教法就永久不滅。教法的毀滅,並不是教法消失,而是人心失之于正的關系。

  心與心的不能溝通一致,確實會帶來可怕的不幸。即使是一點小誤會,也會導致大的災禍,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上,更須特別注意。

  —巴利本本生經四一七·迦栴延本生

  (六)任何人對于家庭的生計,必須像螞蟻般的勤勉、蜜蜂般的辛勞。不能仰賴別人的力量,更不可坐待布施。

  由勤勉所得到的財富,也不可認爲就該屬于己有,或留待自己享用,應該撥出幾分給別人,更應該儲蓄幾分以備不時之需。又必須以歡欣之心,量力爲國家、爲社會、爲教法所用。

  —六方禮經

  “身體”,也不是屬“我所有”的東西,一切事物都靠因緣而來,充其量,不過暫時寄存于此罷了。

  (七)當優陀延那 Udayana 王妃沙摩婆帝 Syamavati 向阿難供養五百套衣服時,阿難馬上就接受了。

  王者聽到這件事,懷疑阿難或是出于貪心才接受這麼多的大供養,于是去探詢阿難,問明所以:

  “尊者,您一次接受這麼多衣服,怎麼穿呢?”

  “大王!很多比丘穿的衣服都破了,把這些衣服分給他們換舊。”

  “那麼,他們那些破衣服怎麼辦呢?”

  “破衣服用來做床單啊!”

  “那麼舊床單呢?”

  “做枕頭套子啊!”

  “那麼舊枕頭套子呢?”

  “做褥墊啊!”

  “那麼舊褥墊呢?”

  “做擦腳布啊!”

  “那麼舊擦腳布呢?”

  “做拖把布啊!”

  “那麼舊拖把布呢?”

  “大王!我們大家共同把拖把布撕得細碎,和進泥土,蓋房子時,把它抹進牆壁裏。”

  一切物品,必須珍視它,以物盡其用,而且要注意靈活地運用。這不是屬于“我有”之物,而是寄存于世間之物的用法。

  —法句譬喻經四

  第二節 女性的生活方式

  (一)世界上有四種類型的女人:第一種婦女,芝麻小事就發脾氣,心情浮動、貪欲心重,見到別人幸福就嫉妒,不知道施惠與人。

  第二種婦女,好生氣、反覆無常、欲望心重,不羨慕別人也不嫉妒幸福,還算曉得同情于人。

  第叁種婦女,心量寬大、不亂發脾氣,也不會忽叁忽四,知道抑製欲望,但羨慕別人,心不嫉妒,卻不知道發布施心。

  第四種婦女,心量寬大、從不發怒,能控製欲望心而穩重,不羨慕別人,且又知道布施。

  —巴利本增支部四·一九七

  (二)少女當結婚的時候,下面的幾件事必須牢記在心,不可忘記:好好侍奉丈夫的雙親,並以禮尊敬。公婆與我們應謀共同利益,親情深厚。應做感恩的侍奉,時時以能爲雙親服務爲榮。

  丈夫的法師把尊貴的教法相傳授,自己亦應珍視與尊敬。因爲,人如果沒有心之導師是生存不了的。

  丈夫的事業,必須悉心地全盤理解,必要時給予適當地協助。丈夫的事業,不可認爲那是他自己的事,因爲這是不負責任的想法。

  丈夫家裏的傭人或經常來往的人,對他們的性格、行爲、喜好等,必須深切了解,予以誠懇對待。又必須把丈夫的收入儲存起來,絕不爲裝飾自己作浪費的花用。

  —巴利本增支部五·叁叁

  (叁)夫婦相處之道,並不是由于情勢所趨而生活在一起,也不是肉體上共住一處,就算盡了責任。必須是夫婦共同接受同一種教法,彼此作心性上的修養。

  一對足可譽爲模範夫妻的老倆口,來到世尊的住處,對佛說:“世尊!我們倆自幼即已相識,後來結爲夫婦,從來在我們心靈…

《道友篇 第二章 生活的指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